前言

绝版木刻是在传统套色木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凸版技法,是相对于传统多版套色木刻能保留印版的特性而定义的,由于刻印完最后一版后不能留下再印,亦被称为绝版套色木刻。上世纪80年代,它诞生于云南普洱,历经30余年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这是当代艺术在世界茶源普洱创造的时代传奇。本次入展的60幅精品力作,汇集本土版画家2000年以来的探索,画风浓郁而强烈,弥漫普洱大地的人文风情。透过艺术语言的形象思维,感受春风化雨的意境,让我们在共鸣中获得审美体验。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展览,博采众长,推动普洱艺术的繁荣发展。 【详细】

滚图3

新闻

普洱绝版木刻美术作品展 呈现普洱最美文化名片

“天赐普洱·世界茶源”普洱绝版木刻美术作品展于9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60多幅精品力作集中亮相。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广军,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代大权等40多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开展仪式。 绝版木刻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云南普洱,又被称"原版油印套色木刻"。作为版画的一种技法,油印套色木刻在印制过程中,可以使用几块版来套印不同的色域;也可以在一块版上完成。使用一块木板来完成所有的画面色彩,又被称为原版套色。原版套色法是在同一块板,完成几次套色,先最大面积的淡色版,印出来。就在这块版上刻次深的色版,套印出来。再在原版上继续刻作,继续印就成了三套色的作品了。这种方法,优点是省板,缺点是作品完成时原版已毁,成了绝版作品。 【详细】

普洱绝版木刻发展史研究 更多>>

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普洱茶"的故乡--云南省普洱市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原名思茅市,2007年4月更名为普洱市。普洱市与越南、老挝、缅甸三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又因拥有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所以... 全文>>

二、绝版木刻的形成期

绝版木刻是一种简洁的称谓,它的学名应该是"原版油印套色木刻"。作为版画的一种技法,油印套色木刻在印制过程中,可以使用几块版来套印不同的色域;也可以在一块版上完成。使用一块木板来完成所有的画面色彩,又... 全文>>

三、历史背景

推动普洱绝版木刻群体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几乎贯穿了整个20是世纪80年代的风起云涌的新潮美术运动,1985年和1986年新潮美术运动达到一个高峰,后被称作"85、86美术新潮"。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 全文>>

四、普洱艺术群体的成长

正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普洱也有一群年轻人组织起来,充满热情地开展艺术活动。1983年5月《朦·五人画展》在思茅地区群众艺术馆举办,参展画家有魏启聪、贺昆、张晓春、郑旭、郑翔,展出油画、版画、国画和素... 全文>>

五、艺术理想与风格

1986年,省群艺馆的领导认为思茅的这些画家们的作品在整体上还是值得推进一下,于是向他们发出邀请。经过紧张筹备,同年11月11日,《朦·五人画展》在云南省美术馆开幕。此次共展出油画、绝版木刻、综合版画、黑... 全文>>

六、绝版木刻的发展期

在发展期阶段,1989年是一个高潮。这一年,在第7届全国美展上,魏启聪的《村寨》获得金奖,贺昆的《秋歌·发白的土地》获得银奖。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思茅绝版木刻会取得这么多成绩,成为云... 全文>>

七、进入低沉期

1990年,魏启聪到中央美院进修。当时,有的美院老师觉得他根本不会画画,怎么会获得全国美展的金奖,进而对思茅绝版木刻产生怀疑--即便是不会画画的人,只要使用这样的技法,描绘这些少数民族风情,就都能画出这... 全文>>

八、成熟期的到来

1996年,经过多年摸索,以及尝试多种材料后,郑旭又重新拾起绝版木刻,创作了以鱼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时郑旭已经调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在筹备版画专业教研室的同时,创作出这批不同凡响的作品。画面上已... 全文>>

九、多元发展的趋势

展览结束后,普洱的艺术家们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但是却没有停止获奖。2004年,第10届全国美展,贺昆的《收获的土地》和马力的《山高云深》都获得优秀作品奖。2005年,第17届全国版展,张晓春的《蛮谣》获铜奖,...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