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熟期的到来

  1996年,经过多年摸索,以及尝试多种材料后,郑旭又重新拾起绝版木刻,创作了以鱼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时郑旭已经调到云南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在筹备版画专业教研室的同时,创作出这批不同凡响的作品。画面上已经看不到以往的地域符号。只有那高度凝练的形式感与以往的作品十分一致。色调也以黄绿和蓝灰为主。即便有红色调,也是冷冷的味道。似乎一切又回到秩序之中,但是画面中所营造的一种说不明道不出的神秘感,让人隐隐有一丝不详之感。1998年,郑旭将自己对绝版木刻的经验整理成一本小册子,名为《绝版木刻》。书中详细阐述了绝版木刻的技法。其中,有一篇题为"流动着的痕迹"一文十分感人。这是魏启聪专门为郑旭写的文章。他对郑旭生动而准确的描述,使人能清晰感受到艺术家之间的深厚友谊。  

  魏启聪自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遇,调动到厦门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美术系。但是,他与思茅一直保持的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刚到厦门的几年间,更是经常就会返回思茅。他在1992年创作的《与友人散步》系列作品,就是对思茅的朋友的思念之作。之所以用如此写实的手法,据画家本人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写实功力,证明给那些说他不会画画的人看。这个系列的作品就刻了几张,后来也没有再出现过类似的风格。对朋友的思念很快在频繁的聚会中得到满足。虽然在厦门工作,有时他会用几个月的时间在思茅做版画。整天和张晓春、马力、贺昆等人吃吃喝喝,却也不耽误画画。最多一次做了20多套绝版木刻。走出思茅,使得魏启聪意识到以前作品中地方色彩的局限。回到思茅,与老友的相聚,则又能乐趣多多。似乎穿梭于其中,方能游刃有余。现在,魏启聪的作品已经完全没有云南风情的符号。他用绝版木刻的技法来传达对社会的人的关注。《秋山》、《心伞》系列、《遥远》系列都是带有观念性的绝版木刻作品。  

  留守思茅本土的画家主要是贺昆、张晓春和马力,后劲十足。1998年,张晓春的绝版木刻作品《空尘》获第14届全国版画作品展的铜奖。2000年,马力的绝版木刻作品《大地山》获得第15届全国版展银奖。2002年,第16届全国版展,贺昆的《原野》获金奖,马力的《大山情》获银奖。  

  2002年"中国思茅绝版木刻版画创作二十周年文献作品展"在昆明云南省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这一回顾性的活动表明思茅绝版木刻已经成熟。这次文献展,确定了绝版木刻的艺术特征,总结了20年来的主要活动,还整理出专家对绝版木刻的评述。展出作品基本囊括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丰富的文字资料和精彩的绝版木刻作品,构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思茅绝版木刻艺术群体。正是群体中的每一个分子兢兢业业、互帮互助,使得他们的艺术水准是在整体上提升。这才有我们今天讲的,普洱市不仅仅有普洱茶,还有绝版木刻。这里,绝版木刻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品牌,文化的代表,已经不再是那个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小小艺术群体了。  

 

文档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