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背景

  推动普洱绝版木刻群体形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几乎贯穿了整个20是世纪80年代的风起云涌的新潮美术运动,1985年和1986年新潮美术运动达到一个高峰,后被称作"85、86美术新潮"。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包括现代主义美术在内的大量西方文化信息被介绍到国内,对中国原有的艺术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渴望变革的青年艺术家积极呼应着这样一种变化。他们希望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吸收营养,推进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步伐。在全国各地,首先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出现不少自发的青年美术社团,掀起新美术思潮。  

  处在新潮美术时期的青年艺术家渴望突破旧有的艺术模式,在艺术观念上反对"题材决定论",反对艺术狭隘地为政治服务,反对公式化、概念化与单一的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他们提倡创作自由,希望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参与社会变革,并期望随着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艺术创作也呈现出"现代性"。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西方现代艺术和理论的引进,被他们"拿来"当作追寻现代艺术的主要参照对象。年轻人凭藉自身的敏锐思维和探索精神,结合着自身对历史、对现状的粗浅认识,大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主张,"实验艺术"一词是一个舶来品,艺术家们纷纷将这一名词加到自己的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上面。  

  20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家大多是通过画册等印刷品来了解西方艺术的。中国观众在中国本土能够见到的最早的西方当代艺术原作,应该是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劳申伯作品国际巡回展》上所展示的美国著名当代波普艺术(POP)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的作品。1985年11月18日开幕的这一展览,是当代西方具有代表性的已经成为经典的前卫艺术家在中国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览。对中国观众而言,面对西方现代艺术原作,引发的思考和议论可想而知。劳申伯格以装置手法展示的波普艺术作品,在青年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档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