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5年的初夏,早年曾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的弟子到上海探望年迈古稀的吴大羽先生,并受托劝老师不宜嗜睡。吴先生说他要做梦。梦什么?答曰:梦画画。吴先生在石库门老房子二层的庭院里,仰望小窗外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九十高龄的老人来说并不自由,“我跨过无边的人海/登访隐者孔明先生”,这是半个世纪前吴先生自己的诗境,如今的梦中会是怎样呢?从他存世的最后的小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先生的梦境,看到这位蹉跎一生的老者如幻如真的绘画现场。艺术家对于绘画媒介感受世界、感受身体的方式的依赖要比人们的想象深切得多。当世界总是如我们所看到的那般纯然物性的时候,世界本身就失去了吸引力。今天,手机图像的泛滥强化其记录的功用,而这种记录只在物的表象,让世界沦为图像。但绘画的媒介却远不似这般现成,而是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手笔合一,心手一体,深入到感受的现场,让人与世界同在,并缓慢地生成而为创造的端倪。 【详细】

新闻

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4) 可触摸的历史在场感

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4)”于 2014年8月16日15:30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许江、范迪安和尚扬担任策展顾问,张晴、王焕青担任策展人。展览策划团队围绕学术主题 “在场”,共邀请了34位画家的600余幅作品参加本届展览。并且本届展览具有“揭秘历史名画的前世今生、展示艺术名家的珍贵文献、突出中国油画的本土特征”的三大看点。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在场·第二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4)”于 2014年8月16日15:30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许江、范迪安和尚扬担任策展顾问,张晴、王焕青担任策展人。展览策划团队围绕学术主题 “在场”,共邀请了34位画家的600余幅... 【详细】

在历史之场

中国艺文一个重要传统是创作者的历史意识和对文艺作品历史性价值的看重。“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图像的艺术往往成为历史的视觉应证,并彰显对历史的评判,这种传统使得历史题材的创作一直延绵不断。在油画传入中国之后,西方古典油画中的历史画尤其是名家的鸿篇巨制为中国油画家所激赏,使中国油画的历史主题创作繁荣壮大,成为承托画家历史意识与文化情怀的载体,并且在艺术形式技巧上也往往投注“毕其功于一役”的心力。在某种程度上,历史画创作成为新中国以来油画精进的重要标志。 【详细】

在生活之场

生活是一个放大的理想,也是一堆蜷缩的灰尘。在这里有两位经历过20世纪不同生活时期的见证者:黄觉寺和王流秋,由于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使得他们的生活与艺术发生了不同的境遇和命运变迁。他们分别从苏州去杭州,从延安去杭州,黄觉寺可能更多的关注美术本体研究与教育传播,而王流秋更多的是具有政治的立场与态度。所以,黄觉寺去杭州的美院安安静静地做一名教师,始终追随颜文樑校长的教育理念与审美倾向,而王流秋由于曾经在革命的艺术队伍中传播革命美术,岂料,遇上了反... 【详细】

在突围之场

不管我们多不情愿,文化与文艺总是随着文明的总体趋势而动荡,不断地交汇和冲撞,像是在测试中华文明的兼容性和深度。自1840年代以来,在惨烈的巨变中,历史记忆伴随历史内容构成了艺术家创作的精神背景。由于这种内容实时更新的交融与互动,中国的油画家们看似处在双重的精神场域,即东方与西方之中。但是由于这两个场域在现实世界的频密交互,在我们意识之中的交叠与渗透,势必演化成个人思想史的层级目录,逐步变成在实践中发挥隐秘作用的修养和思想资源。 【详细】

相关文章 更多>>

绘画作为思想与技术的化合之物

水落石出的季节来得这么突然,应该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尤其是那些被堕落的潮流把理想几乎都席卷而去的人们。说实在的,这种场面连那些如鱼得水和推波助澜的人也都大吃一惊。这就是时代变迁,它的动势不依人的意愿而循自己的规律。艺术是最装不得假的,它有沉默的河床,河水泛滥过后,清晰的理路就摆在那儿。当新版假大空盛行的时候,它好像已经死去,稍有机会,它就复活。说到底,真正的艺术是人的意识之中最微妙也最有诚信力的... 全文>>

在场

“在场”(Anwesen)即显现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康德理解为“物自体”,笛卡尔表述为 “对象的客观性”,歌德称之为“原现象”,诸种表述各有其语境和侧重。但无论如何,“在场”都意味着是“面向事物本身”,感受力及其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可是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把握现实,我们都面临复杂的文化之网和层层语言符码,很难做到无遮蔽状态。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全面转型、急速变迁、惊涛...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