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评论 更多>>

郎绍君:关于当代人物画所需面对问题的讨论

二十世纪中国画最有成就的、最有突破的是人物画,而不是山水花鸟画。人物画没有山水花鸟画那样的传统的副本。人物画是最早也最敢于吸收西方、面对中国历史的画种。不论是上世纪的前半个世纪,还是后半个世纪,直至新世纪,人物画在中国画的创作性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最有成就的。从六位画家的展览可以看到他们有很扎实的... 全文>>

尚辉:水墨人物画——扩张与精神探索

 首先,这个展览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水墨人物画所感受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我们一般看水墨人物画是写实造型和笔墨进行有机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观察方法。但是今天通过六位画家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作品是一种从日常经验到超越形象的一种表达。这六位画家几乎没有呈现我们以往看到的笔墨加造型这样的一... 全文>>

田黎明:细谈六位画家好友

人物画是一个人学的课题,实际上关于人学、关于社会和人的关系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课题。我觉得在“八五新潮”以后,对于中国画的思考,这些艺术家都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了,大家都在不同的中国画发展时期从高峰到困惑,又从困惑到自我反省的过程中走过来的。通过走过来,我看到这六位画家他们沉淀下来了,进入到了一个思想... 全文>>

张晓凌:感知六位艺术家"在当下"

讨论人物画的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躲开这样一个历史的线索,也就是说虽然都是当下的画家,但是第一件事能够放到二十世纪,甚至中国近现代整个人物画甚至中国画中去评价他们,这个历史我们是超越不了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的感受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要化简。把很多繁杂的东西化简的话,我觉得有两个课题。 全文>>

张晴:六位艺术家打开了各自画作当中的百宝箱

这个展览在近两年以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水墨画展,从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形态来看关切的向度,这个展览给观众带来一个层面,人物画自身发展与本身探索的现实研究。这个展览把人物画作为一种工具,人物画为当今社会和当代人作为一种主角来显现出来,我想在这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当中显现的非常明确,这也是六位艺术家在近两... 全文>>

王志纯:"一人一个向度,一人一个层面"

今天展的这六个人的主题是关切的向度,我觉得实际上一人一个向度、一人一个层面、一个角度、对现实感受的角度、一人一个关切点。我觉得他们的关切点和各自达到的深度是他们的艺术能够成熟、有艺术感染力的一个前提。再一个也是一人一种表现方式,一人一种形式结构和语言特色,最终形成了这种各自个性化的艺术,这是各自... 全文>>

付京生:六位艺术家的共同形态和特征、抽象语言系统

他们六人有共同形态和特征、抽象语言系统。张江舟的绘画中的内在抽象,是一种多音部、和弦式的抽象线条的形象,和现实主义形象完全不一样,他把它转化了,是一种具象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和抽象进行了重叠,所以才画出了他的状态和气质。梁占岩的抽象形态,是以抽象意象与具体形态的不可剥离来达到他的形象的技术的目的。 全文>>

邓平祥:浅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三个问题

这个展览应该是中国水墨画在表达人物上达到一个新高度,是能够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六个人每个人都是表达人物的,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人物的角度、精神状态、情感状态都不一样。这个展览是很重要的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用水墨艺术来表达人物的一个标志性的展览。 全文>>

林容生:思考"更多的对现实的一种关切"

我有两点比较深的感受。第一个,这些作品对人物画家来说,可能更容易去体现内容和精神的真实存在。我们对山水传统的这种负担过于沉重,经常是游离于比较理想化的世界里,缺乏人物画家对现实的这种关切。他们的作品表现出来的这种悲壮感,山水画家可能很难体验到。这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展览,这也是人物画家向山水画家提出... 全文>>

王萌:从人物画历史的角度做一点联想

各位老师的作品展览,实际上使当代的人物画的视角走到了时代的前端。在今天的这样一个世界当中艺术已经不再是一个原有的动力格局,也就是说策展、创作和批评是拉动艺术的三驾马车。今天展览关切的向度这个主题,给大家呈现一个内置的多维的叙事结构,这个展览的容量很大。   全文>>

张立柱:对于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和张扬

对精神性的追求和张扬是这个展览的一个精髓。因为它回到了艺术本体,有好的艺术注入人的心灵,而不只是让你悦目。六位画家好多作品我很熟,早年对他们的作品很向往。咱们好多人物画都是画的个人的小心思,只是个人情感上的小波动,他们在追求大的精神,他们的作品是一种大情怀、大悲悯的情怀,这是一种更大的气象。 全文>>

杨晓阳:中国100年来美术教育缺失的忧虑

我一直有一个思考,就是中国这100年来教育是缺失的,有数字可证明,比如说1994年在高校大发展扩招的时候,当时中国全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占全人口的比例只有2.7%,现在还不到5%,俄罗斯是95%,美国是80%多,文莱这样的小国家是220%,就是说一个人上过两个半大学,我们中国这个数字就少得可怜。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