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嵌印着几代艺术家探索奋进的足迹。他们坚持用艺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讴歌中华民族的风骨正气,彰显中国艺术的文化理想,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视觉的印证,为中国美术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冯法祀先生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时值冯法祀先生诞辰100周年,在文化部和中国文联的关心与支持下,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的“艺为人生——冯法祀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美术界、文化界对冯法祀先生的崇高敬意和对他的艺术人生的亲切缅怀。——范迪安 【详细】

个人简介

冯法祀

冯法祀先生,1914年生,别名“骆风” ,安徽庐江人,19岁那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师从徐悲鸿先生;1937年投身抗日运动,参加工农红军。他的青壮年时代正是战火遍地之时,这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艺术发展之路,即把自身的艺术根植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对于冯法祀先生的作品,徐悲鸿先生的评价是“以急行军之作法,描写前后方动人的景象,作法深刻。”冯法祀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受业于徐悲鸿、颜文梁、吕斯百、潘玉良等大师门下。1946年又随徐悲鸿到北平,参加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创办工作。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建立,他被聘为教授、首任绘画系系主任。他始终遵循年青时代就已确立的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信念。 【详细】

滚图

第一部分文字

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来,我大学刚毕业,为了把我在大学能学到的东西,贡献抗战,为了探索绘画创作道路,走南闯北,最终,于1940年参加到抗敌演剧四队、五队,在演剧队呆的时间最长,写生创作的画最多,演剧队不仅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更为主要的是锤炼和培养了我,使我的创作思想成长成熟,探索人生的信念执着坚强,回首往事,难以忘怀。 ——摘自冯法祀,《演剧队提供我绘画创作天地》,1978年 【详细】

第二部分文字

现实主义搞起来是很不容易的,画家就像一个导演,你得学会安排画面,并且要考虑怎样把观众的视线引到你的思想中来。列宾画的《伊凡杀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我认为这张作品无论从人物的典型性、环境的典型性、情节的选择、构图的安排到画面的处理,都很成功,是一流的作品。50年代画《刘胡兰》,也到了她的老家去收集资料,见到了她的亲属。所以一个现实主义画家是绝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的。我的宗旨是“为人民而艺术”,说的大一点,也可以讲成“为人类的和平而艺术”。有了这一点,我的许多作品也就好解释了。    ——冯法祀,《单向街》第2期《冯法祀谈话实录》,2001年 【详细】

第三部分文字

冯法祀教授的绘画作品。既是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意义的生动画卷,又在艺术技巧上能抓住主体、深入细部,既能致广大,又可尽精微,用笔刚健、准确,色彩丰富、响亮,大气磅礴,生动强烈。他本人的气质也和他的作品一样,诚挚、严谨、果敢、朴实,永远怀着一颗强烈而执着的爱国爱民之心。这也正是冯法祀教授在他的创作中取之不尽的源泉。   ——摘自廖静文,《冯法祀画集·序言》,1997年 【详细】

第四部分文字

五十年代我学画北京,第一次站在冯法祀教授所创作的油画《刘胡兰》面前,顿时被画面悲壮的气氛和深刻的众多人物心理刻划所震动,当时感受之深至今记忆犹新。画论有云:“势能夺人”,细想《刘胡兰》一画中正气凛然之势果如斯也。那时我们很自然的期待着盛年的冯教授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然而很不自然的是他的名字与作品一下子便从刊物、展览会上再见不到了,那是一九五七年。二十五年后恰恰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又有幸重睹芳华。在北京画家的工作室中见到了先生和他大量近作。他充沛的热情交织着对未来的急迫感,使我忘记了面前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著名画家,而且也忘掉了他忍辱负重的蹉跎岁月。他的作品中情景交融于自然朴实之中,无论静物花卉,无论色彩明丽的西双版纳写生或质朴的黄土高原、农家小景,画面都洋溢着热情。  ——黄珂,《冯法祀教授作品观后感》,1983年2月 【详细】

后记

冯法祀先生始终坚持一切从生活中来的写实精神,在艺术创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道路。他认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画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炼,有概括,删繁就简。”他强调:“艺术创作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要像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禁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这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辨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这些艺术主张,仔细想想还真是耐人寻味。冯法祀先生在95岁高龄上安然仙逝,之前两天还在创作之中,真可谓艺为人生一直到底了。 ——安远远 【详细】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