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美院的学生人数很少,甚至有的专业老师比学生多,我们美术史系的学生算是人数多的。要是没课的话,我最喜欢到各个系的教室里去看他们画画,这样就与这些著名的画家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冯法祀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个很严肃的人,他的画却很有激情。
毕业后,我到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工作,在各种活动中有了更多的机会与这些老艺术家接触,甚至一起工作。我开始发现,冯法祀先生是个面冷心热的人,特别是1995年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活动上,看到他对徐悲鸿先生的尊重、敬爱,为之动容。
除了殷殷师生之情外,冯法祀先生还以自己一生的艺术创作、艺术教育实践丰富并深化了徐悲鸿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主张。冯法祀先生在创作实践中特别重视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他常年坚持写生,无论是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和抗敌演剧队一起奔波,还是后来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期学习研究,甚至在饱受压抑委屈的“右派”状态下,他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不失时机或因陋就简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他的作品不仅结构紧实,而且笔触潇洒,主题性创作气势宏大,人物小景别有情趣。他直至90多岁,尚在进行油画写生。
冯法祀先生始终坚持一切从生活中来的写实精神,在艺术创作上坚定不移地走现实主义道路。他认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画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炼,有概括,删繁就简。”他强调:“艺术创作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要像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禁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这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辨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这些艺术主张,仔细想想还真是耐人寻味。冯法祀先生在95岁高龄上安然仙逝,之前两天还在创作之中,真可谓艺为人生一直到底了。
冯法祀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油画的重要代表艺术家经历了中国社会最具变化的时代,他的艺术是这个伟大时代的真实写照。
冯先生之子冯世光老师为了让老父画画方便,遍寻京郊为老父觅得一处安静明亮的画室进行创作,他又专门去学习深造油画修复技能,帮助冯法祀先生整理、修复作品,为此已付出10年的心血,梳理清晰、保存完好的作品为举办展览做了充足的准备。今年是冯法祀先生百年诞辰,冯世光老师和母亲张云先先生又把冯法祀先生的100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中国美术馆有了丰富的冯法祀作品收藏。由于艺术家与家属的无私奉献,观众们有幸看到冯法祀先生一生创作的经典之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