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画最有成就的、最有突破的是人物画,而不是山水花鸟画。人物画没有山水花鸟画那样的传统的副本。人物画是最早也最敢于吸收西方、面对中国历史的画种。不论是上世纪的... 全文>>
首先,这个展览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水墨人物画所感受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我们一般看水墨人物画是写实造型和笔墨进行有机结合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和观察方法。但是今天通过... 全文>>
人物画是一个人学的课题,实际上关于人学、关于社会和人的关系这样的一个思考的课题。我觉得在“八五新潮”以后,对于中国画的思考,这些艺术家都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了,大家都在... 全文>>
梁占岩的水墨人物创作与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现实介入意识是分不开的,他的人物关切植根现实,将“人”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作为绘画表现的核心。与一般概念性的“现实主义”人物画不同,梁占岩认为这种对现实的介入必须源自一种内心的真诚,这被称之为“切心的感受”。许多年来,他的视角一直驻落在农民身上,在这个当代中国画最普遍的主题上力求走向新的深度,他对农民的关注具有一种坦诚、真切与豪爽之情,自觉地探索“乡土中国”这个时代的文化课题,近些年来他将自己融于他所关注的城市农民工群体中,在与他们交谈、交往中从深层次的人性层面贴近这个群体,形成一种“在场的关切”,从而在人文精神上确立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关切立场”。在语言的层面,梁占岩认为“在通过绘画语言和形式赋予绘画以意义的时候…… 【详细】
刘进安的作品几乎一直拥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境,这使得他的绘画风格在当代水墨画坛堪称明显的“异相”。面对他的作品特别是那些大型的“创作”,传统的阐释方式会陷入“失语”的无奈,但他的作品透溢出来的当代文化气质,尤其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令人将解读的目光朝向作品的深层内蕴。刘进安对人物的关切视角源自在社会遭遇急速转型的现代化过程中,艺术家个体由于生存环境的剧烈变动而引起的内心的强烈震荡,这种震荡所导致的人物关切角度是极具个人体验式的,由此也构成蕴含独特经验意识、不可复制的珍贵图像。他的最大特点是将“人”的存在状态理解为一种原始的状态,穿透其外在的身份、表情和外饰系统的“形象性”而直捣作为人的存在本源的“灵魂性”存在,这种超越表象的穿透力的水墨人物一开始就具备了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而又使他朴素的“终极意识”。在他九十年代的水墨人物中…… 【详细】
袁武以其粗粝厚重的人物画和真挚的现实关切情怀享誉画坛,在他那一幅幅巨大的水墨人物作品中,无论是对历史题材的表现还是对农民与其栖息的大自然的生命关切,甚至对当代特定人群精神生活现象的深刻再现,都传达了他以当代“现实主义”题材为导向,以画家对所在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为关注点和精神归属的价值立场。袁武以最为质朴的人文视角,以特殊的绘画信念为动力,在长期坚持和不断深化的水墨累积中,练就了用最单纯而雄强的绘画语言捕捉人物瞬间情态、社会身份和精神特质的高超能力,这就使得他的“创作”可以用最纯粹的方式获得最准确的效果,这也构成了他艺术强烈的时代精神。在袁武的水墨世界中,他所关切的人是具体而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在传统现实主义观念中那种“概念性”的、为突出主题而设定好的“典型”。当代画坛充斥人们视线的往往是那种缺失了特定活力和真实感情的描绘对象…… 【详细】
金陵自古多奇才,周京新堪称当代金陵画坛的一位奇才。他当年在水墨人物画上笔出惊人,以极具个性的笔墨造型冲破传统模式,彰显创新胆魄,不仅成为金陵画坛的艺术“黑马”,也在整个中国画界产生强烈反响。他的艺术一路走来,与其说是走向宽阔,不如说是走向精深,就像西方现代艺术先锋派的做法一样,将某种艺术形式不断推向极致,成为独树一帜的语言。周京新艺术的鲜明特征在于他的“纯粹水墨”,在于他极具表现力的笔法墨痕,也在于他用单纯的语言表达单纯的人物。他的作品以水墨肖像为专攻,集中研究用笔的强度,将书写性与塑造感结合起来,笔笔有感觉有造型,在笔墨的肌理和水色的晕化中叠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强化了人物和笔墨的双重存在。他笔下的人物涨溢画面,直逼眼帘,让人不能忽视那些生命的存在,可以说,这是一种笔墨的“直面人生”。周京新为当代画坛推出…… 【详细】
在新的文化条件下,新一代画家都意欲在创作的观念与方法上超越传统和前人,用当代人的眼光和视角表现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精神,用综合的艺术素养构筑新的艺术意境,张江舟在当代水墨的探索中就表现出这种锐意进取的勇气。他深知水墨的“当代性”在于对现实投以文化的关切和在语言的表达上提升精神性的含量,例如,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日子里,他在灾难的现场感受到生命的毁灭与意志的力量,从而以系列作品表达了生命之殇和命运的抗争,用超现实的叙事手法揭示了悲怆与崇高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创作不仅是他自身艺术的一次升华,而且为水墨如何切入当下并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启发。张江舟的水墨人物画诠释了以“动”得“远”,以“远”归“近”的水墨新境,其“远”相对于满足“描摹对象”的形体真实而言,其“近”意指从描绘对象的“心理真实”引向更为抽象意义的“大写的人”…… 【详细】
当代画家需要继承20世纪人物画在“关切现实”中密切联系时代精神这一重要品格,同时也需要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体现关切的“当代性”,这就要在“关切角度”的时代切换与“表达方式”的语言转换两方面同时取得“双向突破”。20世纪中国画的革新实现了人物画表现时代的鲜活感受和恢复了中国画对现实的介入能力,其主要动因一是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现实,二是以“导入”西方绘画“写实”和“造型”的方法而对传统中国画的时代改造。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都市化的社会骤变所形成的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方式加剧和突显了社会变革对“艺术关切”和“语言方式”的需求,原有的经验已经不能全面满足新的时代需求,这就需要在急速的社会转型中从已有的“造型典籍”再次出发,去积极探寻适应当代的都市化条件下的“关切角度”和“语言方式”,从而创造对应当代人心理感知的…… 【详细】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