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的层面,梁占岩认为“在通过绘画语言和形式赋予绘画以意义的时候,艺术家必须找到一种更贴近自己内心真实的绘画语言”。他的体会是一方面需要有“切心”的人性厚度上的体验,一方面要用适当的形式语言来承载这种情感,这仿佛是艺术的一对翅膀,只有双翼同时发力,才能实现当代人物画的意义。虽然农民工这个群体在水墨画家那里是经常描绘对象,但梁占岩以他粗粝而纯粹的自信“直逼现实”,他笔下的农民工群体就有了十分鲜活的样貌特点,他用速写性的一个个瞬间的神情,可以看到,他在描绘的过程中充满感性与激情,落笔的状态展现出内在心理活动与即刻动作相衔接的特征,从而达到“传情达意”的艺术追求。也许是不满足于简单群体的“实景表现”,梁占岩新的绘画开始尝试大场面,由一个个相互之间不曾关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农民工形象从劳动场景中“抽取”出来,以传统中国山水画空间表达的“散点透视”为原则,将不同的“场景碎片”组合在新的绘画空间中。农民工劳作的原生态,甚至由于饮水、行走、步调、表情等都被精准地捕捉和刻画,他们的身份和性格毕现于毫端。画面在空间上“形散神聚”,被一种人的“在场”“串联”到“整一”的水墨时空之中。
梁占岩的用笔是富有情感的,因为情感的充沛,那种人物“在场”的“常态感”才能鲜活地被他表现性的水墨语汇所塑造。这种语汇也如他笔下的人物一样,带有一种朴素的质地,在线条的迟缓、粗细变化中和墨色的皴擦中呈现出劳动者的本真之相,也呈现出水墨语言的原生态。毫无疑问,梁占岩将日常生活中的人体现在社会层面的“常态”以真切的体察方式导入绘画,用“异规”的语言去撞击人们的心灵,以最为明确的态度去介入现实从而保持一种人物的“鲜活感”,这也构成了他水墨人物画关切的精神指向。在这里,人的存在是坦诚的,也是毫无矫饰的。(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