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洗万古凡马空
  在以往的几篇文章中我都写道,20世纪中国美术有两个关键词:民族救亡、中西合璧,而这关键词的关键是复兴中国美术。当然,复兴中国美术必须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前提,没有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何谈美术的发展、繁荣?!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竭力奋斗,以身许国,以艺术人生实践着人生艺术,为唤醒民众吹响民族救亡的号角,徐悲鸿便是民族救亡的杰出艺术家。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积淀着社会历史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一批胸怀报国理想的知识分子负笈西洋,寻求艺术真理。他们在中西比较的文化背景下,以中西合璧的理念创造新文化。悲鸿先生提出以西融中的主张,成为民族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创新者,并集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于一身,为影响后世的一代大师。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相关报道

  中国美术馆2月14日讯 “民族与时代——徐悲鸿主题创作大展”是2018年中国美术馆新年奉献给观众的重要展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为大展所作序言《一洗万古凡马空》中说:“在以往的几篇文章中我都写道,20世纪中国美术有两个关键词:民族救亡、中西合璧,而这关键词的关键是复兴中国美术。当然,复兴中国美术必须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前提,没有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何谈美术的发展、繁荣?!因此,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竭力奋斗,以身许国,以艺术人生实践着人生艺术,为唤醒民众吹响民族... 【详细】

徐悲鸿年表

       1895年   7月19日(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徐悲鸿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原名寿康。祖父名砚耕公。父亲徐达章是当地著名书画家,并精于诗书篆刻。母亲是位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徐悲鸿是家中长子,下有弟妹五人。
  1901年   6岁。开始随父读书习字,酷爱习画,父亲不许。他便描画屋畔河边的鸡鸭猫犬,自得其乐。祖父砚耕去世。
  1903年   9岁。 读完《四书》《诗》《书》《易》《礼》《左传》,正式向父亲学画。每日课竟,便临摹一幅吴友如在《点石斋画报》中的人物画。吴友如是清末杰出的时事插图画家。父亲还教他作人物写生,画弟妹及邻人肖像。一次,徐达章外出归来,问何人来过,徐悲鸿将来客肖像默画在掌心,使父亲一目了然,表现出徐悲鸿捕捉人物特征的非凡才能。
  1904年   10岁。 随父乘舟赴溧阳,在途中即景成诗:“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此时徐悲鸿已能为父亲作品着色和为人书写春联。其父画《松阴课子图》期望长子能成为栋梁之材。
  1906年   12岁。 继续向父学画,空闲时帮助家里干农活。
  1908年   14岁。 由于宜兴遭受水灾,徐悲鸿与父亲赴外县外出谋生,画翎毛、花卉、山水、人像,刻图章、写春联,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涯,并养成了笔不离手的习惯。
  1912年   18岁。 由于父亲重病而返回故乡。在老家宜兴任和桥彭城中学图画教员。徐悲鸿在《时事新报》发表白描戏剧画《时迁偷鸡》,获征稿二等奖。
  1914年   19岁。 父亲去世。向父亲挚友陶麟书借钱埋葬父亲之后,决定赴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工作,只得返回宜兴。在和桥彭城中学、宜兴女子师范学校、始齐小学三校教授美术。
  1915年    20岁。 辞去家乡三个学校的教职,再赴上海,求职未果,得到黄警顽的帮助。以画插图和广告维持生活,并开始卖画。作品《马》得到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的赞赏,认为“虽古之韩幹,无以过也”。该画由上海审美馆刊印发行。
  1916年   21岁。 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文,课余仍勤奋作画。得到黄震之、黄警顽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遂改名“黄扶”。三月,哈同花园建立明智大学,征求仓颉画像。徐悲鸿以《仓颉像》中选,被明智大学聘请作画和讲学,因此得识康有为等著名学者。康有为视徐悲鸿为艺苑奇才,尽出所藏碑帖供他观览,并一一讲解。徐悲鸿拜康有为为师,在其指导下遍临名碑,得碑派真髓,广闻博见,书艺精进。
  1917年   22岁。 5月,得明智大学稿酬,东渡日本研习美术。徐悲鸿饱览日本美术藏品,认为日本花鸟画家能脱旧习,但尚少韵味。结识日本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中村不折,得见中国流失的许多珍贵碑帖。中村不折将所译《广艺舟双辑》托徐悲鸿转交康有为。11月,返回上海。
  1918年   23岁。 赴北京,以充满生气的作品崭露头角,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积极投身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他指出中国绘画在当时的陈腐颓败,号召画坛有志之士奋起革新。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明确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成为中国画家中革新派的代表。结识陈师曾、沈尹默。

第一部分 民族精神

       《列子·汤问》里有一则古老寓言《愚公移山》,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人们“人定胜天”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这则寓言在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之路和艺术进程中,从文本到图像再回到文本,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所指。1940年,徐悲鸿应大诗人泰戈尔之邀远赴印度举办画展宣传抗日,先后完成了巨幅中国画《愚公移山》和油画《愚公移山》。在中国画《愚公移山》中,画家用毛笔写就顶天立地之人体,自信坚定,气势磅礴,承接中西,吞吐大荒,整幅画面凝聚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预示着抗战胜利定会到来。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闭幕词《愚公移山》,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比作两座大山,表明了我党坚决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让我们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大力弘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在中国和世界进步的历史潮流中,坚定不移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直至光辉的彼岸。”至此,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愚公移山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徐悲鸿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精湛技艺的体现,而是作为一位敏感正直的艺术家,他时刻心系祖国,其作品内容多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因此,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具有审美属性,同时也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除《愚公移山》以外,在弘扬民族精神上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作品还有承载“巴人汲水”精神、传递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吃苦耐劳精神的《巴人汲水图》,表达威武不屈的精神、呼唤爱国主义的巨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弘扬透过事物看本质和求真务实精神的《九方皋》等,这些作品突出地展现了炎黄子孙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即使描绘飞鸟、走兽等动物题材,徐悲鸿也往往赋予它们人格意义和思想深度,《会师东京》《负伤之狮》、《哀鸣思战斗》《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斗鹰》等,借雄狮、奔马、雄鸡、雄鹰等动物之情感来表达作者对战争的悲戚忧怀,以此鼓舞抗战斗志。

第二部分 图稿叙事

      图稿叙事是美术主题创作的重要途径。《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客居印度创作的代表作,其中的图稿叙事生动而精彩。1939年11月,他应泰戈尔之邀从新加坡赴印度举办画展并宣传抗日,直到1940年12月才离开印度。这一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愚公移山》。作为《列子》中记载的故事,《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者,他带领家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勇向前、顽强进取。
  1940年7月,徐悲鸿完成中国画《愚公移山》,是年9月,完成油画《愚公移山》。在构图上,油画《愚公移山》取消了中国画《愚公移山》中描绘的挑筐壮汉与负重大象,并将大肚壮汉从开山行列的左二换到左一。油画的远景更为开阔,蓝天白云,山峦起伏,树丛人家,生机盎然,将读者视线引向天际。《愚公移山》章法的不断成熟得益于画家对于主题与素材的苦心经营。
  当时为了创作的便利,《愚公移山》中的人物模特多由印度人充当,印度国际大学(位于圣地亚克)的学生甚至争做徐悲鸿的模特。画稿中有位像鲁智深的人物被反复描绘,其原型是该校的厨师拉甲枯马尔啼亚。徐悲鸿每次请他做模特,他都很高兴,并且随叫随到。有人问徐悲鸿为何要在中国历史题材中加入印度人形象,他如是说:“虽是印度人,但都是勤劳的劳动者,形象不同于中国人,意义却是一样的。”
  《愚公移山》的主要场面是表现开山劈石的六位壮汉,他们身强力壮、筋骨结实,徐悲鸿为他们绘制了大量素描。譬如,对于举耙动作,他进行了详尽的素描分析,从直立举耙,到弯腰举耙,再到曲腿举耙,将劳动者脚踩大地、血脉偾张、奋力开凿的气概表现得气势磅礴,显示出画家对于这一动作的高度关注,因为在画中最震撼人心、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就是壮汉们叩石垦壤之景,他们手抡钉耙,高高举起,呼呼生风,动感极强,如排山倒海。
  为画好画中的十多位人物,徐悲鸿绘制的画稿、素描稿多达数十幅。他还描绘了许多未见于《愚公移山》画中人物与动作的图稿,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图稿叙事中,对于动作的反复推敲与精心优选,徐悲鸿的创作思路日趋明晰。
  1940年4月2日,徐悲鸿在致舒新城的信中说:“一月以来将积蕴二十年之《愚公移山》草成,可当的起一伟大之图。”可见创作《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心间盘桓20年之久的宏愿。悲鸿在欧洲求学期间,在看到那些深沉宏大的西方历史故事油画时,已萌生了为本民族历史故事绘写巨制的宏大理想。1940年,抗日战争日益残酷,日本围困着中国。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数以十万计的中国人民用原始工具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中开凿公路,运输抗战物资。修路时,很多工友跌进山谷,十分惨烈,但是为了抗战,无人退缩。徐悲鸿听闻这一现代版的“愚公移山”后,更加激发了他创作《愚公移山》的决心,以此画来激励民众,团结一致,打败日寇。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是古老神话的现代图像诠释,更是中华民族追求自由的艺术史诗!
  在印度,徐悲鸿也画了很多其他的速写及素描,从当地风土人情到各种动物,从伟人肖像到印度风景,从学校音乐课到自画像,均入画图,并诞生了《泰戈尔像》《甘地像》《印度妇女》《喜马拉雅山之林》等作品。中国画《泰戈尔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人物画杰作,在创作它之前,徐悲鸿关于泰戈尔的速写与图稿多达十余幅,刻画了沉浸在工作中的泰戈尔的不同神态,这些别具特色的图稿在鲜活的叙事中成功地实现了形象的艺术展示与文化传播。

第三部分 家国忧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救亡图存的抗战时期,徐悲鸿不仅创作了一批尺幅巨大、寓意深远的历史主题作品,以此唤醒民众、激励斗志,还将这种家国情怀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寄寓在笔下的万物生灵,成为那个时代乃至当下民族精神的另一种生动象征。
  无论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战马,还是昂扬驰骋的“群奔”;无论是觉醒的雄狮面对挑战侧目睥睨,还是威猛雄健的群狮会合于富士山顶;抑或是鹰击长空、展翅翱翔、风雨鸡鸣、壮烈之回忆……徐悲鸿都赋予它们英雄般的勇气与力量,催人奋进,展现出中国人民面对艰难困苦时的无畏无惧,一往直前。
  在写实主义追求中融入浪漫气质和象征意味,这可以说是徐悲鸿走兽、飞禽等动物画的一种独特创造。尤其是他所塑造的“奔马”形象,大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笔下的马千姿百态,或驻足凝望,或回首长嘶,或奔逸绝尘,或腾空而起……均是矫健而轻疾,它们不仅是徐悲鸿人格气质与创作激情的熔铸,也是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写照,更成为中国艺术形象创造中永恒的经典。从具体绘画手法上来看,徐悲鸿以严谨精准的写实造型构建内在风骨,颇有“瘦骨铜声”的结构美感;以恣意灵动的笔墨书写外化写意形态,又具酣畅淋漓的生动气韵;在以形写神中呈现出气势非凡、壮美崇高的宏大气象,实为融合中西、各取优长的结合创新。
  展览中的这一部分集中呈现了徐悲鸿所画马、狮、鹰、鹫、鸡、牛等动物题材,并配合展出部分书法作品和画稿。观众不仅可以从书写内容中品读其为民族与时代的疾呼、呐喊,领略其书法厚重超脱、沉郁阔大的艺术魅力,而且能通过画稿一窥其为主题创作所展开的苦心经营与反复锤炼。尤为难得的是,在新加坡新近发现的数幅小品佳作也首次亮相于国内。“尺幅虽小蕴乾坤,意气高蹈返归真”,从同一题材的大小对比中,既能见出徐悲鸿数易其稿的创作心路和真性挚情,又可从中感悟其“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主张。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