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悲壮与崇高的心迹刻痕

  作为外来画种的油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百年来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进程,一方面,在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变革的历史语境下它的社会性的功能得以重视和凸现,另一方面,油画艺术的本体语言在中国文化精神、画家个人气质及时代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中国式油画的发展之路。闻立鹏先生的油画之路即是他的人生际遇与时代命运相互渗化与融合的心迹之路,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磨砺如同刻痕般映照在他的心中,这一切在他的画笔之下转化为悲壮的、崇高的美学追求,那画布中的凝重的肌理,壮阔的笔触,沉郁的主调成为中国现代油画独特而鲜明的语言,并升华为一种审美品格而载入美术史。
  闻立鹏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儿子,他的出生就和这个时代的革命洪流紧密联系起来,1946年闻一多被暗杀于昆明,15岁的闻立鹏在悲愤与痛苦之中,强烈的感受了人间的美与丑、爱与恨。生活磨砺成为艺术表达的动力,对于父亲的永远怀念、对于革命烈士的崇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促使他转化为笔下的永恒主题,1962年闻立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国际歌》,用“庄严恢宏悲烈的情调”,表达了革命先烈为了追求真理、舍身忘我的崇高精神。1967年,张志新的悲剧深深刺痛了闻立鹏的心,“那种不可名状的委屈、痛苦与精神压力”,使他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大地的女儿》成为他文革停笔十年后的第一幅创作,他用画笔歌颂先驱者的纯真、正直的人格,谴责罪恶的暴行,以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唤起观众对于真善美的良知。文革之后,闻立鹏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重新阅读父亲的作品,对于父亲有了更为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在于血缘之中的父子间的心灵相应,还在于闻立鹏在浩劫之后对于社会、人生的更为深入地感悟,这一切成为他创作闻一多系列作品的思想源泉。《红烛颂》的诞生既是闻立鹏对于父亲闻一多深切怀念的一种表白,也是画家在思想上对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苦难命运的感悟与升华。
  闻立鹏在风景画的创作中,同样赋予了悲壮、崇高的思想内涵,他将自然界的景色和内心的强烈情绪结合起来,将自然之境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触景生情,创作了风景组画《一九七六年的回忆:疾风 子夜 花海》,从风景画中让观众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染与鼓舞。源于长白山写生所创作的《秋之白华》名字则是烈士瞿秋白、杨之华在革命岁月中的自称,画家以白桦为意象,似是烈士爱情的颂歌、生命的礼赞。八十年代之后,闻立鹏的油画创作在油画艺术本体语言上开始得以明确和自觉,壮美、崇高与力度的追寻成为他油画创作的追寻,《无字碑系列》与《白石系列》是他实现美学内涵的重要体现,自然意象、人生磨砺与社会情怀相融合成就了闻立鹏油画艺术的审美品格,而所有人事沧桑、社会变革与内心的历炼都如刀刻般成为画布之中的意象。
  闻立鹏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际遇和内心感悟,使他在创作中形成了追求崇高、悲壮与力度的美学意味,这种审美追求,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形成个性化语言的重要根源。他在构图与技法中围绕他的美学追求而展开,并将这种个性化语言和追求艺术的主体意识相结合,力求艺术本体的完美与内涵的深化。闻立鹏在画面中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风景,都是来自于他内心的第二自然,这种加工过的意象根据构图的需要大胆提炼、概括,使之服务于内心的情感需要。甚而至于,他完全将自然中的物象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出来,传达自然地韵律与意趣。在油画技法的表现上,为体现壮美与刚健的力度,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与探索,正如他所说:“我调动一切形式美、技艺美、抽象美的手段,希望不仅要表现一种壮丽的美,更要表现一种刚健的力,要创造悲壮激昂的情绪、气氛,表达深层的生命抗争意识”。闻立鹏和他的同时代油画家一样,在追寻油画语言的中国化的进程中,以富有个性化的创造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捐赠与收藏项目,闻立鹏先生将他的十余件代表作品无偿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成为国家艺术宝库的永久收藏,泽披后人,有感于此,我代表中国美术馆对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示感谢与敬意!
  最后,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6年5月

闻立鹏:我的自述

1931年10月我出生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喜爱画画,在清华园里度过安逸的童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打破了平静生活,随父母辗转避难于昆明,在彩云之南渡过艰苦却和谐温暖的少年时光。 1946年7日15日,一声霹雳,父亲为民主事业惨遭暗杀。顿时改変了我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光,在悲愤的心情中回到北平。一年以后,作为一个未满十六岁的中学生,不堪压抑沉闷的政治气氛,和进步大学生黄海、向阳等人,满怀痴情奔赴心中民主自由的圣地——解放区。因喜好画画而随身携带一盒水彩颜料,使我迈进北方大学文艺学院,从此和美术结下不解之缘。1949年随华北大学三部进入北平城与北平国立艺专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一批美术干部训练班(美干班)学员。 【详细】

相关文章 更多>>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心迹刻痕——闻立鹏...

闻立鹏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儿子,他的出生就和这个时代的革命洪流紧密联系起来,1946年闻一多被暗杀于昆明,15岁的闻立鹏在悲愤与痛苦之中,强烈的感受了人间的美与丑、爱与恨。生活磨砺成为... 全文>>

艺海纪行

1956年,我在昆明时期的高班同学罗广斌寄来《红岩》初稿,约我画插图。次年,我赴云南体验生活路过重庆,他又来我住的小旅馆彻夜长谈。一幅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画面,在我脑海中涌现。画插图的事后来没有进行... 全文>>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