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十世纪的书法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书法家,以其苍浑、厚润的书风为世所誉,跻身一流,领一代风骚,她就是萧娴先生。
  回顾二十世纪书法,帖学一派虽有海上潘伯鹰、白蕉、沈尹默诸人力挽狂澜,然终因势单力薄而日渐式微。在众多社会学术、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下,特别是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魏碑无不美者”从理论上将碑派书法推上足以抗庭甚或以绝对优势压倒帖学的地步。
  在实践上,以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曾熙、李叔同、于右任、高二适、胡小石、林散之、萧娴、王蘧常、谢无量、沙孟海、陆维钊、徐生翁等为代表。其他以画闻名的书家如吴昌硕、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以甲骨篆书闻名的罗振玉、董作宾等或以碑入帖,或以帖融碑,或取法甲骨金文,或取法章草简牍,以各种风格样式取法汇入到碑学的滚滚洪流中,成绩卓著,蔚为大观! 萧娴先生即是这股洪流中卓然独异的猛将。她以女性独特的身份与视角诠释演绎着大丈夫的豪迈与激昂,责任与担当。
  先生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出生书香门弟。父萧铁珊追随孙中山先生,南社社员,工诗文书画。萧娴自幼随父习书,十三岁时于广州即以善作擘窠大字被誉为"粤海神童"。二十岁于上海得康有为赞赏,获题诗赞其“雄深苍浑此才难”,并正式拜康有为为师,其一生的书法实践与理论基础,就是在康氏的影响下走出的。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曾撰文《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推介其书艺。年少的萧娴,即已展露其在书法上的惊人才能与影响。
  萧娴先生生于贵州,但她艺术的不断精进与风格的成熟与完善主要在江苏南京完成的。其时的江苏逐渐形成以胡小石、高二适、林散之与先生被合誉为"金陵四老"为代表的书家群体。四老之间,面貌不同,追求各异,相互砥砺,各臻异响,并以群体集中的呈现彪炳现代书史。林散之绍接黄宾虹清逸超然;高二适以章草风骨高昂古雅;胡小石受业清道人雄深劲健;萧娴则承康有为而致广大精微,堪称女中圣手。
  先生书以"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基,用工至勤,朝斯夕斯,一生不废。集奇气、豪气、磊落气、丈夫气于一身,得苍浑、厚拙、遒润书风。先生喜作擘窠大字,挥毫落纸如江河行地,如“道登天门”尤见其豪迈胸襟。喜作对联,所择联语亦多气魄雄大,与其书风相表里,更觉浑然一体。其巾帼气概,磊落慷慨,不知折服多少须眉男儿。撰联"书中有我,眼底无它",道出其睥睨千古,独立苍茫的自信与豪壮!“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 “大江东去 ,天马南来”又承寄其多少豪情!先生喜执大笔,饱醮水墨,着纸则如犁耕大地,似春雨润物,其书法结体的张力和内在气韵暗合着上联与下联的音律、气势,成为形式与内容完美的整体!
  萧娴先生豪迈一生中并不乏女性的柔情与温婉。在生活中,她是丈夫温柔的妻子,是孩子慈祥的母亲。在艺术上,虽然崇尚豪壮但不失精微,其小字的娟秀透露出女子特有的细腻柔情。其抗战流亡时所作诗集《劫余草》以小行楷书就,精美绝俗,亦可透见先生帖学之功。诗集中或述流离之苦:“呜呼歌兮歌正哀,劫灰飞尽望春回”;或寄雅意:“我爱清清竹,可以医吾俗”;其在家中常挂的寄思乡之情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更是体现了一位女书法家细腻而真挚的悠悠之情!
  我有幸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见识先生,并常听先生说古道今,观先生展纸挥毫。那个座落于玄武湖畔的寓居,院子里的杨柳、竹子在春天里新芽、新篁初露时,先生总是亲手抚之给予问候。                 
  1992年秋,我为先生塑了一尊头像,基于对其书风及审美的认识,也基于对其艺术与人格的敬重。像塑好后,先生亲自登门造访,并健步一步一步迈上二楼,那气势宛如她书写时的神韵……
  二十多年过去了,萧先生那脚步声依然回荡,伴随着她的书法成为二十世纪的文化记忆。今天,中国美术馆在梳理二十世纪书法,并组织有代表性大家进行系列展览时,萧先生毫无疑问名列其中!我们也十分感谢先生的家人向中国美术馆捐赠部分作品,这将为后世传承留下范本。相信,也坚信,此时的萧先生在那浩渺的书法天国当露出自信的微笑……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二0一七年七月二十日

相关报道

 萧娴先生(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13岁便写得一手好邓隶,曾有“粤海神童”之称。萧娴青年时代好交游,善饮、胆大,为人落拓不羁。北伐时,萧娴曾在广东参加了宋庆龄女士举办的慰劳会,以自己所书间距义卖得千元,悉数襄赞国民革命。20岁时,萧娴经朋友介绍去上海拜见南海康有为先生。康先生见到萧娴13岁时所书《散氏盘》铭文后,欣然赠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详细】

 中国美术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