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江苏美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末清初,以龚贤为首的“金陵画派”以造化为师,注重实景写生,创立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水画风。在这样历史文化背景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傅抱石为首的江苏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实现了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故而称之为“新金陵画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傅抱石、钱松嵒、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1960年以他们为主体组织成“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赴北京举办“山河新貌”画展。自此“新金陵画派”正式崛起,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成为20世纪下半叶影响全国的江苏地域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新金陵画派”是江苏现代标志性的绘画流派,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继承传统、实现创新的标杆。他们力行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写生的创作道路,创作了一批既有鲜明时代气息又有独特民族绘画特色的新山水画作品,显示了传统中国画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反映新时代面貌的突出成就,树立了中国画创新的光辉榜样,为中国画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新金陵画派”进行的现实题材主题创作被作为经典流传下来,对当时全国画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详细】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家境贫寒,幼时在邻居裱画店里接触到清代大画家石涛的作品。在当时山水画盛行的是“四王”画风,傅抱石却偏爱石涛的画,并且受石涛绘画理论的影响,所以18岁时改名抱石。此外研习梅清、程邃等的画法。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到日本留学,吸收横山大观、竹内栖风、小杉放庵等日本画家的画法。抗战时期,傅抱石到了重庆,在蜀地写生作画,形成散锋笔法和抱石皴,个人面貌初见端倪。建国后,傅抱石在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1957年筹建江苏省国画院。1959年赴北京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院长,9月率“江苏国画工作团”写生。可以说,在“新金陵画派”出现之前,傅抱石就已经在画坛享有声誉,他那时已56 岁,个人风格渐趋成熟。

钱松喦

钱松嵒(1899-1985),江苏宜兴人,自幼受父亲的影响习字作画,其书法练就一手楷隶相杂的线条功夫,为其后来的绘画打下书法的功底,临习《芥子园画谱》,学习画树画石等的基本画法,读古人画论:李成《山水诀》、郭熙《林泉高致》、石涛《画语录》等,在理论上提高了认识。在江苏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时,师从胡汀鹭。胡汀鹭曾经赠给钱松嵒几幅名家作品的照片,包括王晋卿,唐六如、石涛的山水,钱松嵒反复习达五六年之久,这对他的技法影响很大。五年师范毕业之后,1923年开始在无锡、苏州等地任教30余年。1957年6月被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处)画师,1960年3月画院正式成立时,钱松嵒任副院长,“文革”结束之后1977年,江苏省国画院恢复,任院长。

亚明

亚明(1924-2002),安徽合肥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游击队,1941年转入淮南艺专学画,1944年归队,从事战时美术工作。解放后,到无锡,任《苏南农民画报》主编,之后转调至南京,担任江苏美术界组织工作。在江苏深厚的中国画传统底蕴的影响下,向老画家求教,开始研习中国画。1953年出访苏联,在西方绘画的启发下,更加坚定了寻求民族绘画创作道路的决心。1957年参与筹建江苏省国画院,1960年画院正式成立时,担任副院长兼理院务工作,在二万三千里写生活动中是重要的组织者之一。

宋文治

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1933年15岁时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自学国画。1935年入上海秀堂广告社当学徒,学习美术字和装潢设计,在画廊观摩名人画展,临摹画册,涉及花鸟、山水、走兽、古典人物。1941年考取苏州美专沪校,学习西洋透视学、素描、水彩等技法,半年后日军占领租界,被迫停学。1942年开始在太仓任教,1947年赴安亭师范任教,经同乡朱屺瞻介绍,拜张石园为师,开始研习山水画传统基本功。又与陆俨少交往,由陆俨少介绍拜吴湖帆为师。1957年调江苏省国画院工作,1960年画院正式成立时,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1977年画院恢复时任副院长。

魏紫熙

魏紫熙(1915-2002),河南遂平人,十二三岁时临《芥子园画谱》,1931年考入河南艺术师范学校,开始临习王石谷的画以及马远、夏圭的作品。40年代开始先后受到阎松父的染色法、赵望云的侧锋勾斫笔法、傅抱石的散锋用笔的影响启示,并在山水写生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画法。1947年受聘为河南大学讲师,并当选为河南省美协秘书长。1948年在浙江兰溪许昌师范学校任美术科主任。1949年移居南京。1957年参与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