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馆60年话馆藏|牦牛
来源: 时间:2023年11月15日

文| 高勇
20世纪初,受西学东渐的影响,一批有志之士远赴海外学习。1928年,年仅24岁的刘开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获得留法学习雕塑的机会。1933年,刘开渠完成学业回国,鲁迅对他说:“过去中国人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此后,不管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创作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心系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1963年,刘开渠任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
1961年8月,刘开渠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安排到中国西南考察,他先后经过昆明、滇池、石林、瑞丽、南宁、桂林等地。程丽娜后来回忆说,刘开渠借此机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写生,回到北京后根据印象创作了不少画作。
雕塑《牦牛》的牛身采取类似于绘画中留白的抛光处理,对牛的鬃毛、尾巴及腿部的毛发以线描的形式进行勾勒,并通过石材的肌理表现出毛发的浓密感和真实感,浑然一体。值得注意的是,刘开渠在1959年《提高雕塑艺术的质量》一文中强调:“雕塑造型的基础是体积,轮廓是体积的边缘。从体积到轮廓从轮廓到体积,使作品的体形完整,生命力充沛。”可以说,雕塑《牦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这一理念的实践,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现代雕塑创作中来,让观者感受到画中有塑、塑中有画的意境。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馆新媒体平台

- 美时美刻· 美术名作中的二... [23-08-08]
- 建馆60年话馆藏|在战斗中... [23-08-07]
- 建馆60年话馆藏|罪恶的审... [23-08-07]
- “大自然的歌者——徐坚绘... [23-08-04]
- “故乡的记忆——范小强摄... [23-08-04]
- 建馆60年话馆藏|我们走在... [23-08-04]
- 建馆60年话馆藏|三潭印月 [23-08-04]
- 建馆60年话馆藏|千年土地... [23-08-03]
- 建馆60年话馆藏|出击之前 [23-08-03]
- “我画中国美术馆藏品”第... [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