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的殿堂/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 朱琳讲中国美术馆藏品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01日



红衣牛背雨丝丝
齐白石
中国画 151.5×56.5cm 1952年

文|王倩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缘在少时。今日相逢才晓得,红衣牛背雨丝丝。”这是齐白石在其国画《红衣牛背雨丝丝》上所提诗文。《红衣牛背雨丝丝》作于1952年,疏朗的画面中,描绘了一名玩兴大发的牧童,他躺骑牛背,于和风细雨中怡然自得的放风筝。水牛昂首踏进,风筝逆风舞动,两者的角力为作品带来一份升腾与跃动。秉持对“似与不似之间”的追求,齐白石通过对物象的提炼和简化,对线条的灵活运用,乃至对题跋位置的巧妙经营,使作品具有超越传统的视觉效果。


齐白石从一名民间画师到具有文人修养的大艺术家,其中不仅有个人的努力,友人的提携,更有时代的特殊性。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艺取向从古典走向现代。齐白石透过田家图式反映出朴素的文艺观察方式,不仅契合了时代需求,更使其收获了重要的艺术接受者——老舍、胡絜青夫妇。

老舍、胡絜青夫妇与齐白石交往密切。老舍曾两次出题,促使齐白石创作出《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名作,胡絜青更直接拜师于他。文人与画家的交流在这里得到了最美妙的印证。这份交流建立在他们艺术的相似性上。老舍自幼饱尝生活的辛酸,体会了人生五味,其文风平实而幽默,作品通过普通人民的生活窥见人世真谛。齐白石透过老舍的文字,似看到了自己的绘画;而老舍也在齐白石的画中,发现了与其相通之处。1951年老舍因《龙须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此时也受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两位处于事业顶峰的艺术家,在1952年的某一个初夏日相会,惺惺相惜之间,齐白石创作了《红衣牛背雨丝丝》这幅带有人生慨叹的作品,体现出他与老舍超越普通文人交往之外的情谊,以及作为当代“英雄名士”的身份认同。

2015年,老舍夫妇的子女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一批家藏艺术珍品,不仅使《红衣牛背雨丝丝》成为馆藏齐白石又一力作,更将那份真挚的文化情怀,成为与作品相得益彰的文化财富,为后世传颂。






黄河清
傅抱石
中国画  51.2×76cm 1960年

文|戴舒濛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1960年9月21日,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率江苏国画写生团抵达三门峡市,参观了建设中的三门峡大坝工地。他被眼前黄河之水变清的景象所吸引,当即创作了多幅写生,并于该年底整理创作了这幅作品《黄河清》。

这幅作品采用俯视、由近及远的平远视角,横向的山河构图,构成了一种非常开阔的气象。黄河横向蜿蜒,占据画幅大半,河面略施花青淡染。正如傅抱石画中题记所描绘的那样,黄河之水,清明澄澈,一平如镜。

画面前景山头上矗立着一组电线杆,使其既有别于传统山水题材,又增强了画面构图的走势。在用抱石皴重墨描绘的山石沟壑中,隐约可见密密麻麻的车队、人流、工房,这些点景既反映了大坝建设的热闹景象,也反衬出整个场景的宏大。

作为20世纪传承和变革中国画的代表,傅抱石在新中国时期,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与写生方式相结合,进行了新的创作实践。在大力倡导生态环境的今天,我们再来观看这件作品,除了能够感受到傅抱石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画面体现的时代精神以外,更能感受到“青山绿水”对美好生活的重要。





太湖鹅群
吴冠中
油画  44×59.5cm 1974年

文|衡明明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吴冠中是中国杰出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油画,这一求学经历成就了其独特的画风和国际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他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秉持着“中西结合是时代潮流”的创作理念,其作品在融汇东方与西方绘画艺术特色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创新探索与自由超越。吴冠中践行了将油画民族化的光荣理想和道路,并数次将作品无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将艺术精品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在其众多作品中,中国美术馆藏经典油画《太湖鹅群》即是这一江南画家独特创作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一被誉为中国写意油画的突破之作以起源于西方的油画载体传承了东方意境之美。画作整体色彩鲜明,点、线、面布局恰切,下笔迅捷有力,有一气呵成之势。线条洒脱流畅,富有动态节奏感,生动还原了太湖天光湖色之间鹅群嬉戏喧闹、充满活力的场景。画面前景映入眼帘的是以极富生命力的白色块描绘出的鹅群。画家以赋予变幻的手法勾勒出鹅之神态,色块在聚散碰撞间浑然一体,使鹅群呈现出富有抽象韵致、活蹦乱跳的姿态。再以红色点缀在鹅头,作为“点白成鹅”的神来之笔,挥挥洒洒间落笔千钧,精妙传神。鹅头及背景中渔舟炊火的点点红色,与舟上晾晒衣服的红蓝色彩,共同点亮了整个画面,也使得作品洋溢出浓郁的江南渔家生活风俗气息,再配以画面远景端的白云、群山,以及江面上缓缓行驶的帆船,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自然氛围。艺术家匠心独运,以道法自然、纯净且极富生命力的绘画风格,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形式美感和谐相融。






西厢记
王叔晖
连环画(选页) 22×28cm 1953年

文|展亮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王叔晖,字郁芬,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天津,为中国现代著名工笔人物画、连环画画家。她从小就酷爱画画,15岁时加入了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师从徐燕孙、吴光宇,早年便以仕女、罗汉等人物画而知名。新中国成立前,以卖画为生,负担母、弟生活费用。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人民出版委员会工作。


1949年后,王叔晖在出版总署美术科、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工作,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婚姻法》颁布,结合当时关于女性的自主恋爱与婚姻自由的宣传需求,人民美术出版社安排王叔晖以《西厢记》为题进行创作,由此诞生了王叔晖四条屏版《西厢记》。她熔“兰叶描”与“界画”手法于一炉,将传统白描技法运用得非常娴熟,线条疏密、顿挫有致,流动自如,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线描的魅力。该作品为设色仕女画,共16幅,工谨细腻的画风、清新雅致的色彩、风流多姿的人物使作品大获成功,1954年作品获得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造评奖“绘画一等奖”。王叔晖在《西厢记》条屏上的成功使其赢得了连环画版《西厢记》的创作任务。为降低印刷和销售成本,连环画版《西厢记》选用白描的创作手法完成。这样,128幅为《西厢记》连环画而创作的白描作品应运而生。中国美术馆现存10张王叔晖的《西厢记》白描稿,是这128幅作品目前仅存的硕果。


王叔晖学古不泥古,用她的话讲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同时,她也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地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创作技巧。在整体价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纯中国的古典式审美情趣,在“尽精微”的工笔重彩画中追求“致广大”的生动气韵。她的作品“戏味”较浓,看她的画,就像在欣赏一出戏,而那一出出用尽心思和功力的戏,如此迷人,经久不衰。





上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美术馆】

或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