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的殿堂/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 刘晶晶讲中国美术馆藏品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26日



鹤林图
(元)倪瓒
中国画 30.5×54cm 元代

                                                                文|薛帅杰

     元代倪瓒创作的《鹤林图》是邓拓捐赠的古代绘画作品之一。此幅绘画描绘的物象非常简单,一片土丘,七棵树木,一座瑶坛,一只仙鹤,几处远山。单从物象来看,很难理解绘画的意思。此时就需要看落款。落款内容是“鹤林图,为玄初画,瓒”,显然, 这是倪瓒为周玄初而创作的,那么,周玄初与鹤林又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据传周玄初会道教法术,不仅会天外呼鹤、除妖杀狐,还能招魂荐亡、祈晴祷雨。周玄初的道术得到了时人的赞叹,还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很多文人就周玄初的道术赠赞诗文,绘制画像,记述其事迹。倪瓒的《鹤林图》描绘的正是周玄初天外呼鹤的本领。在《鹤林图》中,倪瓒没有画周玄初本人,而是画了一只仙鹤,耐人品味,发人深思。据史料记载,周玄初藏了不少元代另外一名著名画家吴镇的画,倪瓒为周玄初藏的吴镇绘画题过跋,还为周玄初的画像写过赞诗。根据题跋得知,此图曾被文徵明、文彭、莫是龙、董其昌等十多人鉴藏题跋,作品传承至今,非常难得。






绿梅
吴昌硕
中国画  148.5×160cm 1916年

                                                                               文|王林燕



这幅作品是海派巨匠吴昌硕先生所作的《绿梅》。梅花,位于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位,它具有傲雪、傲霜、不畏严寒的君子品格,成为古今画家喜爱并乐于表现的题材。吴昌硕酷爱画梅,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杭州余杭超山的古梅是吴昌硕先生的精神所寄,也是其创作的源泉。1927年,耄耋之年的吴昌硕再次来到超山,在一株古梅旁选定了长眠之所。他离世后,其家人将他安葬在这里,完成了他钟情于梅花、与梅为伴的心愿,这也充分印证了画家“物我两化”的文人境界。

此幅《绿梅》是“以书入画”的典范,正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吴昌硕擅用篆籀的笔法来表现梅花枝干粗犷厚重、苍劲如铁的感觉,他形容梅花枝干为“蛟龙”“黑龙”“虬枝”“瘦鲛”,用焦墨和秃笔在纸面上纵横来去,用雄浑古拙的笔意来传达他“画气不画形”的艺术主张,用不同笔法描绘不同物相。例如,他讲“蝌蚪老苔隶枝干,能识者谁斯与邕”,又说“法疑草圣传,气夺天池放”,道明了枝干用隶书,苔点使用藏锋的圆点,而勾写花瓣则使用草书笔法等等。这幅梅花作品充分展示了吴昌硕在状写梅花时用笔的妙处,以及他“以书入画”所达到的高度,成了海派绘画后期的经典之作。





仕女肖像(蓝衣)
佚名
油画  59.3×45.2cm 清末

                                                                  文|王雪峰


这幅蓝衣美人作品源自19世纪广州外销画市场中的油画肖像画。画中女子左臂搁在桌子上面,呈端坐姿势。其所穿的大襟衫正是清末民间女子上衣最常见的款式,大襟衫一般为立领,右衽,大襟掩小襟至腋下,以纽扣固定两侧开衩,衣长至膝。大襟衫的袖口宽一尺有余,宽袖内还露出窄袖,追求层叠的美感。画中女子发型为19世纪清代女子常见的圆髻,后有花饰。耳戴三环宝珠圆环状翡翠耳坠,手戴绿、黄二色翡翠手镯,从画中人的衣服、首饰可以判断画中女子是晚清汉族女子的装束。画面色彩主要以固有色来描绘,画风细腻逼真,特别是脸部和手部的刻画,通过肤色色调在结构中的微妙过渡,塑造出皮肤白皙细嫩的佳人形象。画中人物20岁上下,从嘴角表情中透露出女子内心的青春气息。这是一个标准的清式美人样式,细眉、大眼,樱桃小嘴,瓜子脸,皮肤白皙。作为清末外销画中的美人画,相同的款式有多幅流传于世,其中香港艺术馆收藏的同类作品名为《贵妇像》,有学者研究认为画中人为香港胡姓家族的四姨太。将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和香港艺术馆的《贵妇像》进行比较,中国美术馆的这件藏品似乎是个简化本,构图时省却了右手,左手拿手绢向下的食指也收缩回来,无名指与小拇指上的戒指也不见了,大襟衣上的襟边花纹与胸前的挂饰也省去了,原本发饰上端的花饰也转移到脑后的发髻之下,画面之中光影所体现出来的人物的体积感被逐渐消解和减弱。再比较五官的刻画,中国美术馆藏品中的人物是朝着晚清时期标准的美人的范式去描绘的,它褪去了贵族妇女的贵气,美人的面庞也更加年轻漂亮,这是迎合大众审美的改造。





蒲公英
吴凡
版画 45×31cm 1959年

                                                                            文|周晓路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课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饱含童真趣味的作品,它就是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水印木刻版画《蒲公英》。


《蒲公英》是我国现实主义版画艺术家吴凡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画作中的小女孩斜坐在地上,鼓起了脸,嘟着嘴巴将蒲公英的种子吹向了天空,身旁放了一个空空的竹篮和一把镰刀,似乎是忘记了妈妈的嘱托,此刻,她正陶醉于这满天飞舞的蒲公英,脑海中只有无数种子即将展开神奇旅程的画面。如此天真可爱的情景不禁让人联想到“飘似羽,逸如纱,秋来飞絮赴天涯”的诗意,更给人“带着你的梦想,自由飞翔;带着你的希望,随风飘荡”的遐想。


据吴凡先生回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看到一群孩子在玩吹蒲公英,欢快的情景瞬间牵引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幅家喻户晓的版画创作于1959年,自问世以来就成了那个时代经典的视觉记忆。作品在波兰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平友谊联欢节中获二等奖、民主德国第三届“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版画比赛中获得金奖,可见,这样一幅充满平凡生活中平和之美的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作品创作手法看似简洁,却蕴含了吴凡先生的精妙构思,以浓墨、淡彩和留白三个色调营造出的近、中、远三个层次关系,使观众拥有了一个巨大而又宁静的联想空间。难能可贵的是,吴凡先生用水印木刻的刀法呈现出了中国画的水墨韵味,更增添了作品灵动淡雅的气息。作品内容取材于生活,从细微处表达生活中美感,那丝丝的风载着蒲公英、载着几代人珍藏在心中的天真与梦想轻轻地飘向远方。这就是纯洁美好而又容易满足的童年,平凡、简单却很快乐,使人观后久久难以忘怀。






上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美术馆】

或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