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的殿堂/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 韩童生讲中国美术馆藏品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12日



奔马
徐悲鸿
中国画  90×50cm 1951年


文|韩劲松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


     徐悲鸿,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自幼随父学画,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8年赴日考察,半年后返国,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官费留学法国,1923年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7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46年始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以西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变革中国画,开启了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下以中融西的创新之路。他的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以古喻今,蕴含历史的深度和人道主义的激情。他还将这种家国情怀以托物言志的方式寄寓在笔下的万物生灵,成为那个时代乃至当下民族精神的另一种生动象征。

徐悲鸿钟爱画马,在欧洲留学时就到动物园画过大量马的速写,认真研究过马的结构。他画马能将坚实的造型结构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相融合,在写实主义追求中融入浪漫气质和象征意味。其笔下之马,有“一洗万古凡马空”之气概,无论是“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的战马,还是千里驰骋,桀骜不羁的“奔马”,抑或放浪形迹于江湖水草之畔的“天马”,无不下笔爽利,豪放大气,不仅熔铸了徐悲鸿人格气质与创作激情,也体现了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此幅《奔马》四足凌空,昂扬驰骋,笔墨与结构相融,既画出马的体量,也表现出马的飞扬奔腾之势,予人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




松树鹤鸟
李苦禅
中国画  131×64.1cm 年代不详

文|周晓路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松树鹤鸟》的作者是中国近代写意花鸟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他创作的禽鸟树石题材的绘画作品笔简意繁、气势磅礴、形象鲜明,以写实为基础,不拘泥于对物象描摹,意在表达拙朴与刚健之意。

作品描绘的主体为一棵老松、一只成年雌性灰鹤及三只灰鹤雏鸟。老松树干遒劲有力,虽有部分枯枝,但新生的松针枝叶繁茂。艺术家有意营造出树干自然弯曲生长的态势,使弯折的枝干俨然形成一个鹤鸟栖息天然巢穴。鹤鸟居于画面中上部,雏鸟张开鸟喙朝向雌鸟,雌鸟则低头看向三只幼鸟,一片舐犊情深跃然纸上。刚劲的松树与柔弱的禽鸟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对比。自然界中的成年雌性灰鹤的头部为灰棕色,而雏鸟则呈棕褐色,艺术家有意在绘画的过程中区分出了成年灰鹤与雏鸟的毛色差别,足见李苦禅先生观察生活的细致与写实功底的深厚。

李苦禅先生创作的花鸟画作品讲究“经营位置”,构图力求“章法”合理。这幅作品李苦禅先生使用了对角式构图,画面起自右下,向左上延伸,松树自然盘桓向上生长,鹤鸟稳居画面之中,使得画作更具稳定之势。作品上下留白,空间得以延伸,辅以若干枯枝自然穿插,松针的浓密与枯枝的稀疏形成了松与紧的对比。松枝环抱簇拥着鹤鸟,予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苦禅画”款落于树干之下,起到了支撑画面的作用,给人稳定之感。

以淡墨勾勒松树主干主体等物结构以及生长态势,以焦墨刻画出松针、鸟喙,墨色变化应物而发;以绛色渲染鸟羽与松树的枝干,在颜色的变化中区分出物体的质感,运笔果断,设色娴熟。

李苦禅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晚年创作了多幅母子题材的花鸟画作品,这类作品不仅趣味十足,还蕴含深情,充满了李苦禅先生对晚辈的呵护疼爱之情,寓意深刻。





老黄牛
李可染
中国画  64×40cm 1951年

文|李暨涵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中国现代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不仅以雄奇壮美的山水画闻名于画坛,也酷爱画牛。他不只画牛,寄托情思,还以牛为师。他的画室名为“师牛堂”,又有“师牛”、“师牛堂”、“孺子牛”诸印,以示其志。这幅作品不同于李可染先生笔下经常出现的水气淋漓、情趣盎然的牧童水牛的意向,其画面主体为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壮硕的黄牛。黄牛刻画虽仅寥寥数笔,但用笔洒脱自然,准确捕捉了黄牛的动态。而牵着牛鼻绳的牧童,回眸望向黄牛,自然松弛,似与牛朝夕相处,爱护之情溢于言表。整个画面朴实而鲜活,真实而生动。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得广大贫苦农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幅作品正是创作于1951年李可染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期间,新中国的新气象激励了李可染,与以往不同,他此刻从黄牛的形象中体悟到自己所向往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魄,正符合他心中的老黄牛形象。品读李可染先生的这幅《老黄牛》,可以发现其中饱含着对老黄牛精神的礼赞。而老黄牛的精神也必将随着这幅作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钢水 汗水
广廷渤
油画 260×158cm 1981年

文|魏思明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广廷渤的代表作《钢水 汗水》创作于1981年,这件作品与罗中立的《父亲》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照相写实主义油画的双璧。


1981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30余年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中国钢铁工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这个时期的钢铁工人创造了历史,在他们身上熔铸着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不同于许多炼钢题材作品所展现的劳动场面,《钢水 汗水》并未流于概念化,作品以极富镜头感的特写手法表现出炼钢工人的休息场景,将工人们辛苦劳作的想象留给观众。画面中,位于前方戴着口哨的工长正襟危坐,端着茶缸,橘红色的炉光映照出他宽厚的臂膀、流淌的汗水与被浸湿的背心。后面三位工人,有两人正在笑谈,另一人在仰头大口喝水。艺术家对人物表情和动作富于节奏感的处理源于现实生活中对于钢厂工人的长期观察;而在炉光下,工人的汗水透不透明、工人被浸湿的背心与皮肤贴或不贴,这些极细致的刻画,则源于艺术家深厚的造型功底与“尽精微”的表达。富于真实感与人文情怀的画面,在艺术家历时3年的打磨之下,具有了纪念碑般的庄严美感。


作家郑振铎写道:“中国人像一个钢的巨人似的,雄健地站立着,面向着红光亮亮的太阳。”中国人骨子里的“钢铁情结”在广廷渤的作品中得到充分表现,而钢铁工人形象的生成,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建设的民族视觉记忆的建构。






上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美术馆】

或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王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