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的殿堂/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 蒋勤勤讲中国美术馆藏品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时间:2024年03月15日


桃竹花鸭界
陈之佛
中国画  98.6×41cm 20世纪50年代


文 | 邵菁菁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



陈之佛,原名绍本,又名子伟、杰,号雪翁,浙江省慈溪市人,我国著名工笔画家,工艺美术的先驱,美术理论家和美术教育家。

陈之佛既深植传统,入古出新,又具备丰富的图案设计经验和高超的西画技巧,博采东西艺术之所长,在强调艺术民族性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从现代美学视角观照工笔画艺术创作,重新阐释和发掘了工笔花鸟画之精华,扭转了近代中国工笔花鸟画式微的局面,并将工笔花鸟画推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成了传统工笔花鸟画变革的扛鼎之人。

陈之佛认为:“花鸟画很讲究形式美,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往往是形式美的处理最得法,也是最符合人们欣赏要求的东西;而表达花鸟画上的形式美,主要又在构图和设色两方面。”构图与设色便成为陈之佛工笔花鸟画形式美感的重要表现路径。《桃竹花鸭》便是构图和设色相得益彰的佳作。该画取“春江水暖鸭先知”之诗意,采用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竖幅折枝式构图,笔意通达畅神,设色丽中见雅。点点桃花,红白相间,几枝摇曳的绿竹穿插其间,更显桃花娇艳。一只色彩斑斓的鸭子悠然自得地在水中嬉戏,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有自上而下的动势,花枝从画幅的左上角起,逐渐向右下发展延伸,引出花下戏水逐花的鸭子。画面下部的色调以素雅的冷色为主,画面上部的色调以热闹的暖色为主,一冷一暖、一动一静,一派和谐清新的画面。





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
刘秉礼
宣传画  75×50cm 1965年


文 | 董昕昕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重视及推动下,体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体育健儿在世界舞台屡创佳绩,标志了新中国综合国力和人民健康水平的快速提升。1965年,运动员徐寅生发表文章,提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口号,引领了体育界及各行业争拼搏、做贡献的热潮。广东籍艺术家刘秉礼亦深受鼓舞,积极响应号召,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心怀祖国 放眼世界》。作品通过女运动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


该作品定格在中国女运动员在国际体坛的获奖瞬间,她面带微笑、眼眸明亮地看向前方。画面构图简洁又不失饱满,在蓝色背景衬托下,暖色调的人物成为视觉中心,前方的白色顶光勾勒出人物的外轮廓线,将其形象映衬得坚实且生动。艺术家着重刻画了人物的神情,其热情、自信和昂扬的状态,极富感染力及感召力。前景为各体育项目的剪影,代表了体育健儿积极拼搏的整体面貌,背景以红旗、白鸽等代表性元素点明中国及世界和平的主题。该作品语言精练,造型概括,色彩鲜明,富有平面装饰性,带给观者愉悦的审美体验。画面中,作者未交代具体奖章,以人物胸前绸带象征荣誉,并夸张放大胸前的国徽尺寸,寓意着荣誉属于祖国和人民,正如艺术家所言:“她不仅是我国女运动员的代表,而且是祖国人民的光荣,是振兴中华的象征!


宣传画以其强烈的政治、文化和大众属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传播和宣教功能,成为极受群众欢迎的艺术种类之一。经艺术家们不懈的探索,新中国宣传画得以快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一个发展高峰,涌现出非常多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作品。这幅作品以纯熟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这个时期体育题材宣传画的典范之作。





女排夺魁
李慕白、金雪尘
新年画 70×49cm 1983年


文|周佳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连续夺得世界三大排球比赛的冠军,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人民日报》提出:“向女排姑娘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受此感召,艺术家们纷纷以此为主题,创作出许多富于时代精神的佳作。这幅《女排夺魁》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女排夺魁》由著名海派月份牌年画艺术家李慕白、金雪尘联袂创作。李慕白于1928年入上海稚英画室,师从杭稚英、陈秋草学画。他与金雪尘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合作,李慕白精于人物,金雪尘擅画配景,二人以擦笔水彩法创作出许多广为流传的月份牌年画佳作。擦笔水彩技法诞生于1914年的上海,其制作方法主要是以炭精轻刮、擦笔擦出结构与明暗关系,然后用稀薄的水彩颜料罩染,由浅及深,反复绘制而成。擦笔水彩技法赋予上海月份牌年画细腻婉约的气质,丰富了年画的艺术表现力以及对于现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受大众喜爱。

1983年,在国家倡导的“新年画运动”以及“二为”“双百”等文艺政策的指引下,李慕白、金雪尘两位年逾古稀的艺术家发挥自身优长,运用擦笔水彩法绘制了这幅《女排夺魁》,表现了中国女排运动员在夺冠之后意气风发的形象。画面中,女排姑娘手握排球与奖杯,胸戴金牌,在五星红旗和鲜花的映衬下,绽放出自豪、坚定的笑容。作品色彩明快,主体形象突出,人物周围的花卉颇具中国传统写意没骨之韵,又富有空间纵深感,整体画面虚实相生、冷暖结合。此作于1984年荣获“第三届全国年画”评奖活动一等奖、“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的“年画荣誉奖”,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即被收藏。





大眼睛
解海龙
摄影 61×41cm 1991年


文|寇旭乾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大眼睛》是摄影家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捕捉到的一瞬间,拍摄于1991年。“大眼睛”女孩名叫苏明娟,当时年仅8岁。照片一经发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选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识,于2020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眼睛》采用长焦镜头拍摄,使得前景虚化,画面主体全部聚焦于小女孩的眼睛。照片中,小女孩一手握着笔,一手压住翘起的书页,乌黑的短发略显凌乱,一双明亮而清澈的大眼睛望向前方。那眼神,有着超乎寻常的穿透力,直击心灵深处。这双带着力量的、极具感染力的“大眼睛”,讲述着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渴望。因为《大眼睛》这张照片,苏明娟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了:从当年山区的贫困小女孩,到如今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从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到公益活动的行动者。苏明娟的成长经历,既是在希望工程中受益的千千万万孩子们的真实写照,也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长足进步。有人这样评价: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书,那这张照片一定是封面。

作为一名纪实摄影师,解海龙长期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用相机记录希望工程,通过有温度的镜头凝聚影像的力量,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及生活现状。他拍摄的一些作品在助力希望工程、促进教育发展、带动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艺术沙龙现场,解海龙分享了《大眼睛》拍摄背后的故事,令观众动容。这件作品也成为中国美术馆藏两千余件摄影作品中的“一扇窗”。




上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美术馆】

或扫描二维码



责任编辑:寇旭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