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擅书画,精画论,重教育,被誉为现代中国画的一代宗师。潘天寿钟爱雁荡山,雁荡山的峻峭山石、花鸟虫草都是其笔下的重要元素。雁荡山花系列作品更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也是新中国中国画变革的经典。
作于1962年的《记写雁荡山花》是一幅丈二大画,以山花野草、青蛙和小虫为主角,蓬勃劲茁,色彩明亮。大自然的生命伟力透于其间。整个画面在视觉上奇崛险要,前无古人的方形体块构图,凭一根轮廓线撑起千钧之重,勾勒顿挫有力。山花、野草、苔点弱化了石头的坚硬感,大片留白则突出空间,营造出清幽的意境。近景山岩与山花呈现出山野自然的勃勃生机,也是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映射。题跋印章也是画面的组成部分,“不雕”“阿寿”“宠为下”朱砂印鉴增强了画面的形式感,篆书“记 写雁荡山花”、行草“六二年壬寅婪尾春开候寿者”,依着岩石的走势的题款,使疏密对比更为强烈。
这幅作品体现了潘天寿主张坚持传统、力求创新、拉开中西距离的创作理念,也是他探索花鸟山水、工笔写意,试图从中国画内部寻求适应新社会审美的需求的创新之作。因此,潘天寿被誉为最后一位传统派大师和探索中国画现代性的先行者。他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构图方式,视觉感受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欣赏此作,可远眺、可俯瞰、可近察,不同距离和角度会 有不一样的强烈感受,画面上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其视野可谓远眺古今、俯瞰天下、近察内心;其境界至刚至柔、至臻至简,是昂扬向上的浩然之气、温润清新的时代新风。
这幅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亦有一段渊源。20世纪80年代,刘开渠馆长在杭州向潘天寿夫人何愔女士提出馆藏中有多幅潘老先生的作品,但多是中等尺幅、竖幅的作品,最好再有一件横幅的大作品。何愔女士当即答应将大横幅巨作《记写雁荡山花》捐给中国美术馆。刘馆长豪爽地表示回去给潘老做个雕塑铜像,放在美术馆院子里作为感谢。当年刘开渠馆长因种种原因没有完成潘天寿雕塑。2017年在纪念潘天寿120周年诞辰之际,潘天寿的哲嗣潘公凯向在任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提出,作为后任馆长替前任馆长完成那个30多年前的心愿,将潘天寿坐像再翻制一个,放在美术馆院子里。吴馆长当即表示:“承诺当然应该兑现。”于是,现在的中国美术馆东南角就有了一尊潘天寿的坐像。它见证着这个伟大的时代,也见证着一代代中国美术馆人守护文脉的孜孜不懈与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