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美的殿堂/有声有色

有声有色 | 孟庆旸讲中国美术馆藏品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时间:2024年02月09日




秋山红树图

于非闇

中国画  74×40cm 年代不详



文| 白洁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这幅《秋山红树图》为画家于非闇赠予作家老舍的作品,曾是老舍先生的珍藏。画面左上方有作者题词:“老舍吾兄正之。锦绣河山,以唐人法描写,益觉祖国之伟大可爱也。非闇。”画家以唐代青绿山水画法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更觉山河熠熠生辉、 明丽灿烂。满目红树,令人立刻感受到秋天特有的气息。深红、浅红、橙黄、明黄色的树叶层次错落,交相辉映,仿佛沐浴着秋光。配以绿色的山石,更觉明艳无比。树木散落在河岸上,中间一条小小的溪谷,迂回曲折,仿佛能听到秋天里清澈透亮的溪水在泠泠作响。林木间掩映着房屋,描绘得细致而准确。溪水似是从屋前经过,不远处,又隐约透出一片竹林。画家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将画面处理得生动而微妙,令人忍不住想沿着水流前去勘探。溪流两旁的树木都呈纵势,只有临近中心的一棵呈横势生长,跨越湍急的流水,与小桥相互呼应。老干势态苍劲,显示出强韧的生命力,而覆盖其上的蔓藤飘逸而活泼,由书写性的用笔点缀出红叶,十分富有趣味。远山高大,气势雄浑,作者令其冲出画面,并以烟云锁其腰,更觉山之耸拔。画面中以留白表现天空和流水,使山石树木之“实”坐落于“虚”之上,并将溪流与房屋窗户的 空白穿插于茂密的树林之中,林木映蔽,溪谷断续,增添了山林间的空灵气息。

于非闇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画家,画面严谨工整、干净利落,可看出其态度的认真和心灵的宁静。他的题款书法习宋徽宗赵佶“瘦金体”,英姿飒爽,刚劲有力,使画面更添古意。于非闇曾说,绘画要画得朝气蓬勃,使人消除掉一天的疲劳,更感生活幸福。而此幅《秋山红树图》正透露着朝气蓬勃的热情,明亮艳丽而不失清新,洋溢着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春雪

吴冠中

中国画  69×137cm 1983—1984年



文| 徐沛君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在《春雪》中,吴冠中营造出一种富诗意的画境:早春时节,乍暖还寒。静谧的山区迎来一场小雪,皑皑白雪覆盖着高耸而连绵起伏的峰峦,空中云气氤氲,浑茫空蒙。山脚下村舍旁的树梢显出几抹浅淡的绿色,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画面整体呈现出素雅的银灰色调。画家以恰当的留白表现了积雪莹洁的质感,以淡墨勾画出群山的走势,线条随性洒脱; 他利用水墨在宣纸上洇化的微妙效果,表现了积雪覆盖下的地形变化和远近层次关系;他用几簇浓重的墨点表现岩石、小树丛和村舍的屋顶,笔法简约而灵动。画面表现的是实景,更是心象。作者把现代艺术的某些观念与中国写意绘画的笔法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点、线、面相互交织,形式感鲜明且富有东方审美意趣。
1979年3月,吴冠中应邀赴重庆讲学,之后在大巴山、大足等地考察写生。这幅作品创作于1983—1984年,可能是他以当年的写生稿为基础并结合印象而创作的。
吴冠中先前主要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兼事水墨,力图用传统国画工具和材料表现现代精神。他的水墨画,布局别致,墨色交融,走笔有律动感,与他的油画作品气息贯通,相映成趣。
在开展绘画创作的同时,吴冠中也勤于思考且著述颇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他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生活与艺术的关系、笔墨的价值等方面的论述,观点独特,每每出人意料,往往一经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激烈论争,既活跃了文艺思想,也推动了创作实践。这幅《春雪》,可视为他理论思考成果在创作中的具体反映。







九月

罗尔纯

油画  190×180cm  2014年


文| 高勇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成立于 1912年的上海图画美术院,已经历了二次更名; 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颜文樑,刚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学成归来;在蔡元培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杭州国立艺术院,刚满2岁......此时,罗尔纯出生于中国湘乡。

湖南虽然与中国苏州、上海等艺术活跃地区相隔甚远,但得益于父亲的艺术熏陶,罗尔纯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姑母的建议下,16岁时报考了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从此走向了现代艺术之路。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既是罗尔纯接受正规美术 教育的起点,也是他艺术生涯重要的转折点。尤其是校长颜文樑, 这位被罗尔纯称为“具有伟大心灵”的画家,在绘画写生、色彩学等方面对罗尔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4月,“大美至 朴— 罗尔纯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乡土题材作品、 人物和静物作品、早期风格转型期的作品及水墨画作品。

罗尔纯正式投身艺术创作时间较晚,1978年之后,他的创作活动才逐渐多了起来。他回忆说:“‘文革’后第一次回湖南,却被老家的一片红土吸引。”从此,罗尔纯对乡土题材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晚年爱不释手。这件创作于2014年的油画《九月》,是他晚年乡土题材的重要代表作。

《九月》所描绘的正是湖南的红土地,火苗似的山丘与远处的白云相接,农家妇女头戴角巾,身着简朴衣裙,牙牙学语的婴儿依偎在母亲肩上,乖巧可爱。妇女目视前方,双手交叉于腹前,意在使双肩及背部更有支撑力,保证婴儿的安全,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在用色上,以红、黄、蓝为主色调,对比强烈,既有装饰画的平涂视觉,又有印象派的亮丽斑斓,将物象的固有色与艺术家的主观色相交融,表达了作者精湛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现力及浓烈的、炽热的乡土情怀。





无题

[法]赵无极

中国画  31×31cm 1998年



文| 李暨涵


请上下滑动预览全文

这幅水墨作品由 20 世纪法国华裔画家赵无极晚年创作。在这幅尺幅不大的水墨作品中,赵无极用豪放而稍显杂乱笔触铺陈 于画面右下角,而画面的左上角则尽为留白。这种以对角线为边界的留白构图让人联想起南宋马远、夏圭的山水画传统,豪放的笔触与变幻的墨色也暗合了传统中国画“大写意”的笔墨样式。虽然具备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征,但这幅作品所具体描绘的对象 并非传统中国画中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实物,而是作者本人的内心世界。赵无极毕生的创作以油画为主,这幅创作于近80高龄的水墨画作品,是他在形式与精神的双重层面对于传统中国艺术精神的回归。

纵观20世纪的中国艺术家,赵无极一定是非常特殊的一位。他出身于北京的书香门第,14岁时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8年起定居法国。在巴黎,赵无极得以接触当时西方前卫的艺术思潮,尤其是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抽象表象主义,这对他影响深远。这时期的艺术家逐渐摒弃了对于客观世界具象物体的描绘,转而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试图把“美”的 概念与具体事物剥离,提炼更加纯粹的审美理念。在之后数十 年的创作中,赵无极在吸收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语言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着其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的方式,并最终形成了自成一派的艺术样貌。在他的创作中,中国书法的笔触和“留白” 这种传统中国水墨语言被融进明丽的油彩中,氤氲升腾,包罗万象,将油画这种西方的传统艺术体裁赋予了中国式的写意和洒脱。以赵无极为代表的艺术家正是中国文化精神播撒在西方艺术世界的种子,他与其他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一道,将中国传统的笔墨形式与艺术精神纳入了全球当代艺术的主流叙事进程中,为世界艺术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审美理念。



上百度百科搜索【中国美术馆】

或扫描二维码



责编:杨子
视觉:杨蕾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馆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