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新闻/2024

“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来源: 时间:2024年04月24日



424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乡关何处水云间——黄铁山水彩艺术展”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共展出黄铁山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创作的水彩作品120余件(套),其中71件(套)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展览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跨千山,得图中锦绣”,集中展出黄铁山国内外写生作品,呈现他对“自然之美”的描绘。第二篇章“归故里,系家国情怀”,综合展出黄铁山基于家乡、祖国的主题性创作。第三篇章“观内心,臻大美之境”,展出黄铁山近年来对“写意水彩”的探索与实践。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黄铁山先生是潇湘文化濡染出的一位有强烈原乡意识的杰出画家。多年来,他深入自然,以景为源,因心造境,将一腔乡情伴随足迹,连成了艺术生命的线索。今春,黄铁山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不同时期的力作与代表作,其心拳拳,其情殷殷,体现了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



黄铁山,1938年生于湖南省洞口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文联荣誉委员、湖南省美协顾问、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厅,展出至4月28日(周一闭馆)。





乡关何处水云间

——为黄铁山水彩艺术展而写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宋·赵鼎《满江红》
潇湘,云峰缥缈,烟水自流,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人文始祖的汇聚地。
绵长深厚的文脉积淀,酝酿出斯土斯人解不开的望乡情结、化不开的乡愁思绪。黄铁山先生,就是潇湘文化濡染出的一位有强烈原乡意识的杰出画家。在他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是故园风物之幻化。诚如其自己所言:“我真正创作的根基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通常,乡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亲友、乡亲、同胞的思念;第二层次,是对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的怀念;第三层次,是对作为安身立命根本之历史文化的眷恋。黄铁山先生生于湘西南,“家中吊脚楼下清溪流过,山前山后绿树成荫、白云环绕。”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回归到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他的艺术理想,则与人生理想相辅相成。因此,他画遍家乡风物。桃花泛暖,柳絮吹春;一泓秋水,斜风细雨;寒汀远渚,经霜红树;夜山连绵,雍雍穆穆;飘飘行云,悠悠落雁……三湘四水,尽收毫端。
艺术,不同于自然,乃人之自由的创造。而美的艺术,只有仿若自然时,才意味着成为真正的艺术,能带来普遍的审美愉悦。它符合规律,又不受规律束缚;符合目的,却没有明确目的。黄铁山先生深谙此中奥义,所画风景忠于现实但不复制现实,而是基于自然与人之心灵交流的体会和表达。天赋、感受、情愫、学养都在吐纳大地气息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去感受、捕捉拨动心弦的景象,并自然流淌为纸上的图像与形式——风景,于是它们被赋予了生命。而乡愁,也经由画笔而不断生产、固化、累积、传递、重温、释放,幽翳氤氲,缱绻入心。
黄铁山先生的视觉经验并不局限于家乡,他走出湖湘大地,走到世界各地。从洞庭湖的晨曦到甘孜雪山的朝阳,从耶路撒冷的正午到非洲大漠的夕照,从莫斯科郊外的傍晚到多瑙河两岸的灯光。五大洲的不同日光,带来画面明度的千般变化,犹如跳荡的音符,奏出世界万象的多姿多彩,亦成为画家不同心绪的写照。当越来越多的异域风物进入视野涌向笔端,反而渐渐积淀出黄铁山先生心底的文化乡愁。文化乡愁,藏匿于心灵最深处,具体又抽象,是个体追溯本质生命和民族追索本质起源的途径,往往遭遇异质文化时油然而生。它可以让创作成为过去与现实之间的摆渡者,使主体不自觉地将经过滤后的记忆完美并定格。潇湘,正是凝结着浓郁文化乡愁的意象。
事实上,潇湘之于中国文人,早已超出地理概念,而代表了一种华夏民族的文化乡愁。千百年来,一代代文人墨客、丹青圣手咏潇湘、写潇湘、画潇湘,将潇湘意象内化为思想情感的最深层体验,隐秘而恒定。恰如中国美术馆所藏苏轼的《潇湘竹石图》,虽名为潇湘,本身却并无鲜明地域特征,而是随处可见的寻常之景。拳石怪竹,坡岸烟树,冲融而淡远。观之,似有轻纱般惆怅,萦绕绵绵。这惆怅,即文化乡愁。
当黄铁山先生走遍世界后再次表现故乡时,故乡之于他,便不仅是一种地域归属,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此际,因“时空过滤”而生出的文化乡愁,使其作品的审美内涵日臻丰富与深刻。如其近年所作的《故乡组画》:湿润的水汽和天光相互穿透,望乡人的思绪顺着溪流江河,沿着乡路山径飘向故里,平凡的景物因映衬着诗性的轮廓而生面别开。再如《峎山日暮》《月夜》,画家将乡愁最浓时的故乡记忆,幻化为一轮返照的夕阳或高挂的圆月,杳杳漠漠,朦胧微茫。在画中,画家个人记忆重叠于现实场景,画出了既属于现实又属于想象的,安隐、深邃、悠远的“无何有之乡”。一幅幅或有意或无意描绘的画面,象征着记忆中的精神家园,既有状如眼前的热烈,又有恍若前尘的安谧,实现了“存在”与“虚无”的统一。
曼妙审美意境的营造,离不开画家对四季晨昏以及阴晴雨雪等多种场景氛围的细致观察体味。黄铁山先生正是如此。他认为“写生是我与自然沟通、联系的桥梁”“作品都从自然中发现”。深入自然,以景为源,因心造境,便是黄铁山先生的创作法门。他通过大量平、仰、俯等多视角来捕捉美感和构造规律,尤擅用阴影加强画面光感和空间感,利用物象之间的横竖交叉以及所形成的点、线、面关系营构形式感。至于技法,更是炉火纯青——光影迷离的山际线和林际线,被湿笔画法处理出虚虚实实的空间层次;迅疾掠过纸面的干笔,精准地刻画出细节质感,笔纸间因速度而尚未接触的空白,恰到好处地洒透出林间斑驳的阳光;飞白、挤白则不露痕迹地区隔屋际与天空、树干与树叶。于此,光线明暗、透视远近所产生的和谐感,物象交叉重叠的节奏感、律动感,共同开拓出一条与心灵世界相通的自然之路。
多年来,黄铁山先生将一腔乡情伴随足迹,连成了艺术生命的线索。在外化心象的过程中,乡愁使他的情感得到抚慰,精神世界因同时拥有了过去和未来而变得丰沛。故,他的乡愁也不再仅是惆怅,而更多的是温度、是坚守、是方向、是担当。他曾提出,中国水彩画应该“变成有份量的艺术交响”,“应该有大国气象,应该与社会生活、人民情感休戚相关,应该有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意境”。斯言铿锵,之于业界、之于社会、之于时代,彰明昭着,掷地有声!黄铁山先生也一再强调,水彩画要厚重。而艺术上的厚重,实源于艺术家情怀的深挚。今春,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七十余幅。其心拳拳,其情殷殷,正是先生沉甸甸的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之映现。
故里悠悠无远梦,掉头有宅系云根。乡愁,曾经是黄铁山先生水彩艺术中个体记忆的印迹。但峥嵘跌宕的生命体验,让他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体温和生生不息的涌动,也让他心中的乡愁在文化的碰撞、对话、融合中获得升华,生长出新的意义和价值,并具有了超越性之维度。




作品欣赏

金色伴晚秋  黄铁山  纸本水彩

33x83.5cm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草原之晨  黄铁山  纸本水彩

32x60.5cm  1988  中国美术馆藏


绿衣红颜春光媚  黄铁山  纸本水彩

46.8x53.7cm  1965  中国美术馆藏


金鲤银鲢满洞庭  黄铁山  纸本水彩

46.5x54.5cm  1965  中国美术馆藏


洞庭渔光曲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3x75cm  1994  中国美术馆藏


北海渔港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4x79cm  1997  中国美术馆藏


夯莎暮色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6x99cm  2012  中国美术馆藏


湘西春雾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5x98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


沅水晨光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5x75cm  2010  中国美术馆藏


哈尼梯田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5x75cm  2002  中国美术馆藏


药王山下  黄铁山  纸本水彩

75x55cm  1998  中国美术馆藏


江华林区组画·木排  黄铁山  纸本水彩

39x47cm  1979  中国美术馆藏


西湖秋荷  黄铁山  纸本水彩

75x100cm  2007  中国美术馆藏


小院日当午  黄铁山  纸本水彩

84x60cm  1986  中国美术馆藏


故乡组画·古村  黄铁山  纸本水彩

78x110cm  2021  中国美术馆藏


故乡组画·田野  黄铁山  纸本水彩

78x110cm  2021  中国美术馆藏


丹吉尔街景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4x78cm  1989  中国美术馆藏


圣彼得堡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5x78cm  1998  中国美术馆藏


布列斯的傍晚  黄铁山  纸本水彩

55x80cm  1998  中国美术馆藏


非洲西海岸  黄铁山  纸本水彩

75x98cm  2004  中国美术馆藏





责任编辑:任   哲  寇旭乾  张  元

展厅摄影:郑彬彬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馆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