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新闻/2023

建馆60年话馆藏|太极 · 拱门

来源: 时间:2023年12月12日

太极 · 拱门 朱铭
雕塑 274×307×190cm 2000年

2011年艺术家本人捐赠



文|  李蕴慧


著名雕塑家朱铭1938年生于中国台湾。20世纪70年代以来,他以“乡土”系列作品成名,后凭借“太极”系列引起国际关注,这也是朱铭雕塑语言成熟和个人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太极·拱门》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创作之初,朱铭还保留着作品对人具体部位的表现。2000年左右,他将太极双人推手的姿态进行简化抽离,演变成类似拱门的形状,形成“门内”“门外”两个空间,对抗、共生两种意态,将中国文化中的深层哲思通过铸铜材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充满睿智和艺术的创造力。

朱铭擅长通过材质本身来讲述故事,所以保留材质的物理特性就是保留作品的语言力量。铸铜本身的厚重、大气、坚稳和深沉赋予这件作品一种可接天地的浩瀚气度。它外表玄黑,类似泼墨,上有刀砍斧斫的痕迹,形似皴笔,皴擦之间,沧桑浮动,万物皆为留白,独留原初之本默然而立,浑圆虚无似为气。整件作品气韵流动,使人联想到以柔克刚,丢不掉、打不倒的太极拳精髓,也让人想到天人合一、对立互补、有形无相的质朴哲学观。铸铜玄黑刚硬的天然之姿使人联想到传统水墨,凸显出东方深厚雄浑的文化意蕴,又别具现代精神面貌。

艺术家对作品外形的想象,对雕塑中“体”的精确把握也是创作的关键。朱铭在创作中强调“块面”,注重“体”的感受与表达。他将点、线、面极大地提纯,以几何形式呈现出来,块面粗壮,棱角分明,厚重的体积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转折处硬朗、干脆,带有节奏感,具有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特点。

朱铭的创作简练明快,善于发挥材质的特点,表现方式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且集中了中国传统雕刻的精髓和文化内涵。英国《泰晤士报》曾评价朱铭:“我们虽迟至今日才得以认识朱铭,然而,一旦认识之后,想必再也无法将他遗忘。”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


 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馆人话馆藏》于2023年5月23日正式首发。该书由94位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和在站博士后共同创作,讲述了230件馆藏经典背后的故事。




 2023年5月23日是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的日子。当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美术馆》特种邮票。同时,中国美术馆从馆藏13万余件藏品中,精选出10件代表作品定制了个性化邮票。

欢迎关注中国美术馆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