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新闻/2022

中国美术馆线上展览系列|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3)专题板块

来源:中国美术馆 时间:2022年12月11日


 

品读文与画  

前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小时候,被家中所藏古书上的插图吸引,我开始对美术发生浓厚的兴趣。许多人都是从插图中最早地接触美、了解美。插图这种艺术形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一幅小小的插图,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

自古有“画难画之景色,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的说法。虽说文学和美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当文学作品和插图艺术相遇,却可以发挥各自特长,“图-文”相映,增强作品深度,提升艺术境界。插图可以解释、拓展、延伸文字的内容和意义空间,重塑文字中的高潮时刻;文字则可以对插图主体进行补充和阐发,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引导观众充分理解作品的象外之意。文字和插图的组合可以增强版面的形式美感,使布局更加灵活多变。插图,让我们有了走进经典的另一条路径。插图在旁,文字更显摇曳生姿,阅读更加饱满愉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阅读,关乎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进步。插图艺术在提供阅读支持,点燃阅读兴趣,推进阅读公平,建设“书香中国”的行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使读者的视野拓宽到文字之外,以直观的视觉体验激发读者的兴趣,为人民由“知学”向“好学”进而向“乐学”的转变提供更多可能性。

藉此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此次专题展览,撷取馆藏中外文学作品插图原作300余件,以小见大,引领观众从文学的角度进入绘画,从绘画的角度阐释文学,在比较观赏的过程中走进文艺的殿堂。希望本次展览以插图为窗口,进一步推动开展全民阅读,引领新时代的“书香中国”,切实发挥藏品的社会价值和美术馆的文化服务功能,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用优秀美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2022年11月17日

 

专题板块一·画中的革命经典

美术工作者们用画笔描绘红色经典故事,重温光辉历程,赓续红色血脉。本专题展示的《盗火者之歌》《西行漫记》《不死的王孝和》等作品,充盈着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谱写了革命先驱勇于攻坚克难,甘于奉献牺牲的恢宏篇章。


盗火者之歌

雷宜锌(1953-)
1983年  35.5×28.5cm
第六届美展优秀作品奖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舒新宇《盗火者之歌》

 

两个人来到巴黎老城区,穿过碧绿森森的林荫路,那堵用三百块岩石砌成的断垣残壁,便惊心动魄地出现在眼前。

蔡和森屏住了呼吸,睁大眼睛,注视着这堵伟大的石墙。周围的空气也仿佛凝住了。他大步跑了过去,在墙前庄重地肃立着。血,在周身奔流。

墙壁上,正中是一位身材高大的法兰西母亲的浮雕,张开两臂,卫护着公社社员的儿女,他们都在她身子后面,浮现在一块一块弹痕累累的岩石上,有的在怒吼,有的双眼喷着火焰,有的挺起胸膛……

四周静极了,好象在一个古老的山林里。喧闹的巴黎,仿佛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这一切,便使人感受到墓地的悲壮。蔡和森呼吸变得急促了。他环视周围,猛然觉得自己置身在炮火纷飞,硝烟腾腾的战场上。整个城壁在发出巨大的怒吼“公社万岁”的口号声,惊天动地……

蔡和森不由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墙壁,这一下,似乎触摸到了法兰西伟大的心灵,双手在抖动。旋即,他飞快地跑走了。

波尔罗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呆呆地望着蔡和森飞快远去的背影。

一会儿,蔡和森跑回来了,气喘吁吁,手中捧着一束紫罗兰。他走到墙前,横起手指,用力一咬。

“孩子!”波尔罗急忙阻止,已经迟了,鲜红的血冒了出来,滴在紫罗兰的花瓣上。蔡和森弯下身子,庄重地把紫罗兰放在那位法兰西母亲的脚下。

波尔罗忙掏出手帕,给蔡和森包扎伤口。感激的泪水,从老人深陷的眼窝里滚滚流出。


刘伯承疗目摘珠

吴孔春(1943-)
1986年  8.5×8.5cm
中国美术馆藏


朱老总忍辱负重

周顺恺(1950-)
1986年  8.5×8.5cm
中国美术馆藏


《怒吼吧,中国之图》插图之六

刘岘(1915-1990)
1934年  10.5×1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S.M.特力雅可夫《怒吼吧中国!》


法网

陈铁耕(1908-1970)
1933年  14×12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丁玲短篇小说《法网》


一颗未出膛的子弹

罗清桢(1905-1942)
1939年  12×9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丁玲小说《一颗未出膛的子弹》


西行漫记

王舸(1961-)
1984年  32×49cm
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军民合作

华山(1920-1985)
年代不详  6×6cm
中国美术馆藏


王若飞

谌宏微(1961-)
1985年 120×120cm
中国美术馆藏


不死的王孝和


 

克拉夫钦科·丽娜·阿列克谢耶夫娜
年代不详  10.5×4.2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不死的王孝和》


周总理你在哪里

徐匡(1938-)
1979年 19.5×31cm;34×2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柯岩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你在哪里》

作者:柯岩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我们对着高山喊:

周总理——

山谷回音: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我们对着大地喊:

周总理——

大地轰鸣: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我们对着森林喊:

周总理——

松涛阵阵: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我们对着大海喊:

周总理——

海浪声声:

“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我们找遍整个世界,

呵,总理,

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

辽阔大地

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我们回到祖国的心脏,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

周—总—理—

广场回答:

“呵,轻些呵,轻些,

他正在中南海接见外宾,

他正在政治局出席会议……”

总理呵,我们的好总理!

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

——在这里,在这里,

在这里……

你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在一起……

你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你永远居住在人民心里。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

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 念 你

 

 

专题板块二·红岩

      本专题展品是由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创作的美术作品,塑造了江姐、许云峰、成岗、齐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等英雄人物的群像。


江姐

吴凡(1923-2015)
1961年  29×19.4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江姐挤过了几个人,靠近布告,她的目光,突然被第一行的姓名吸引住,一动不动地死盯在那意外的名字上。

是眼神晕眩?还是自己过于激动?布告上怎么会出现他的名字?她觉得眼前金星飞溅,布告也在浮动。江姐伸手擦去额上混着雨水的冷汗,再仔细看看,映进眼帘的,仍然是那行使她周身冰冷的字迹: 

老彭?他不就是我多少年来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么!不会是他,他怎能在这种时刻牺牲?一定是敌人的欺骗!可是,这里挂的,又是谁的头呢?江姐艰难地,急切地向前移动,抬起头,仰望着城楼。目光穿过雨雾,到底看清楚了那熟悉的脸型。啊,真的是他!他大睁着一双渴望胜利的眼睛,直视着苦难中的人民!老彭,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不敢也不愿再看。她禁不住要恸哭出声。一阵又一阵头昏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红岩》第四章)


成岗和李敬原

李焕民(1930-2016)
1961年  27×22.8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这两天收到的消息特别令人兴奋,所以我想……”李敬原望着成岗,突然说道:“我帮你刻一张蜡纸。试一试吧,也许,‘手艺’都忘光了……”  

成岗兴奋地拿出了钢板、铁笔和蜡纸。李敬原在桌边坐下,看了看刚才带来的新闻记录稿,就动手写起来。  

成岗在旁边看着。李敬原还没有写完一行,成岗就发现了,他的仿宋字写得十分流利,刻写的速度很快。但刻写的方法,和自己的不同,每一笔转弯时,他都提一下笔,把一笔可以写成的变成两笔;还有,凡是几笔交叉的地方,他都有轻有重,把后写的一笔在交叉处断成两笔……(《红岩》第五章)


李敬原和成瑶

吴强年(1937-)
1977年  43×39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李大哥!”成瑶突然抓住深思中的李敬原的衣袖,使他终于转向这年轻的姑娘。他再次看了看直视着他的那对急切的无畏的眼睛,涌塞在脑际的思路中断了,却又深深地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他喜欢这烈火似的姑娘,她正像她的二哥。 

不知怎的,他觉得自己有一种特殊的责任,也许这是由于对成岗的怀念,也许不仅如此,还有更多的革命感情,使他自愿承担责任,引导她更健康地迅速成长。过去、现在、甚至将来,在他身边,都有这样的年轻人出现,而且成长为革命的接班人。把她找来,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当然,他要教育、鼓励、安慰这未曾经受过风险的姑娘,但更现实的,还是如何安排她今后的工作。他在处理各项事务的同时,也已作了考虑,但他并不急于告诉她,还想趁这见面的机会,对她再作一些观察和了解。

 “《挺进报》交给我办吧,继承二哥的工作,就是牺牲生命我也情愿!” 

成瑶终于站住了。固执地倔立在李敬原面前。她的眼眶里,凝着滚滚的泪珠,充满着庄严的,自我献身的激动。 

在这时刻,李敬原外貌的平静居然掩盖着内心的感情,但他明显地感到,这姑娘的一切,他已经完全了解,并且深深地喜爱了。(《红岩》第八章)


给我一支枪

正威(1928-2002)
1961年 39×24.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不知过了多久,龙光华又一次从沉睡中被惊醒过来。耳边,正传来一阵阵响声:“轰——隆!”“轰——隆!”“轰——”

 “山炮!”龙光华用力叫了一声,霍然坐了起来。渐渐地看到阵阵金光在眼前闪耀,接着,变成了无数红旗,在眼前飘舞。数不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欢呼着,挥动着乌黑发亮的冲锋枪,从眼前冲过去。他完全忘记了集中营,忘记了躺在身边的苦难中的战友…… 

“班长!……部队……来了!”龙光华猛然伸出激动的双手,站起来,奋身迎向前去:“指导员,指导员!”他像看见了自己的亲人,扑了上去。“指导员……给我……一支枪!” 

狱灯闪动了一下,龙光华一动也不动地紧抓住牢门,他的头向上昂着,一只手伸向前方,像要抓住他渴望的武器……    “梆梆梆!梆梆梆!” 

余新江猛醒过来,一伸手,没有摸着躺在身边的龙光华,不由得吃了一惊。龙光华躺过的地方,空荡荡地没有人影。龙光华到哪里去了? 

同时被惊醒的刘思扬,揉揉眼睛,朝门口一望,突然瞥见崛立着的一个高高的黑影: 

“龙光华怎么独自站在牢门口?” 

余新江赶过去,伸手去搀扶时,龙光华纹丝不动。一只手紧抓住车门,一只手伸向前面,口微微张开,像没有喊完心里要说的话,一双永不瞑目的眼睛,凝望着远方…… 

一汪热泪,从余新江的眼眶里簌簌滚下。 

“龙光华,牺牲了!”(《红岩》第十三章)

 

狱中追悼会

徐匡(1938-)
1961年  28.7×22.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丁长发和几个伙伴,严肃沉默地抬着龙光华的遗体,缓缓走出了牢门。龙光华僵直的遗体,穿着一套整齐的解放军战士的军装,那套带着血迹的军装,疤上补疤,衣袖烂成了条条,仍然是鲜明的人民战士的服装。余新江似乎还看见,那顶军帽上缀着颗鲜红的五角星。  

在他们后面,一副墨迹未干的挽联,高举了出来。挽联上面愤怒的笔写着两行出自人们肺腑的话: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楼八室出来的许云峰,默默地跟在楼七室的伙伴们身后,然后,长长的悲壮的行列,护着龙光华的遗体,缓缓向前移动……楼六室,楼五室,一间间牢房的人,依次走了出来。  

每一间牢房的伙伴,都带着相同的东西:黑布褂子撕成的布条,成了男同志们佩在臂膀上的青纱;女同志们头上结着用衬衫撕成布条做的白花。悲愤的头低垂着,一个接一个,涌向牢房前的地坝。除了短促的脚步声外,没有一点声音,每个人的面孔,清晰地描绘出他们内心的无限悲愤。  

狭窄的地坝,变成了悼念战友的庄严会场。几百个战友,整齐地排列在警戒重重的地坝上。

几百颗期待战斗和复仇的心,剧烈地跃动着。(《红岩》第十三章)


监狱之花

吴强年(1937-)
1961年  39×24.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许多同志,都渴望和许云峰聚在一起,欢度这快乐的时光,可是许云峰和余新江久久地谈着话,又那样兴致勃勃,使得大家都只好笑盈盈地望着他们,而不愿前来妨碍他们愉快的会见。

年轻的孙明霞,怀抱着“监狱之花”,站在女室门边,欢乐地微笑着,殷切的目光,一再望着楼上。 

“老许,孙明霞在招呼你。”余新江轻声说。 

“我们去看看‘监狱之花’。”许云峰亲切地说着,很有兴致地提起脚镣,迈步向楼下走去。余新江紧跟着他,下完楼梯,来到战友们联欢的地坝里。 

孙明霞迎上前来,满面淳朴的欢笑,她什么话也没有说,伸出双手,把“监狱之花”抱给老许。 

许云峰接过“监狱之花”,搂在怀里,仔细瞧着,又伸手拂弄着孩子娇嫩的脸蛋。 

“她笑了。”余新江在老许耳边说。 

“叫我。”许云峰凝视着孩子的笑脸。“叫许伯伯,你叫嘛!你怎么不讲话呢?” 

孙明霞忍不住笑了,悄声说:“她才几个月,还不会说话呀!”(《红岩》第十六章)


魔窟白公馆

李少言(1918-2002)
1961年 39×24.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住在楼上的,差不多都是受特殊优待的“政治犯”。也许,受着特殊优待的,还有那个不知名的小孩。这些人,虽然和成岗、刘思扬只隔一道墙壁,待遇却完全不同。听说这层楼的左面,还关得有一些重要人物,其中有一个军统局的少将、西安集中营的所长,有人说是因为政治犯逃跑而被囚的,可是刘思扬却一直没有见过这个,来历不凡的特种人物。

杨虎城将军和他的幼子囚在顶楼上。他们是半年前才被秘密押来的。特务从来不准他下楼。他的秘书宋绮云夫妇,被囚禁在一间地下牢房里,也不准和他见面。 

楼下,才是关共产党员的地方,人数不大多,将近一百人。可是前前后后,却关过两千多人。除了现在活着的,其余的人,都已陆续在漆黑的夜里,牺牲在松林坡上,或者附近的镪水池里了。许多革命者,连姓名也没有留下。和共产党员关在同一牢房里的,还有一些违犯了“纪律”的军统特务,从尉级到校级都有。这些特务,在禁闭期间,还负有特殊的任务。他们在牢房里,日夜监视着共产党员的一举一动,随时密告政治犯的活动。(《红岩》第十九章)

 

挺进报

 

正威(1928-2002)

1961年  39.7×35.1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山上的鸟叫,又唤醒了他。刘思扬抬起头,望见几只黄色的鸟,象画眉,互相追逐着,扑到颤袅的树枝上,扇动美丽的翅膀,吱吱地叫着,又一齐飞向远方。多自由的鸟儿啊,刘思扬忍不住羡慕起来。

身后,铁镣锵锵地响,刘思扬没有回头。但他感觉得到,成岗又坐了起来,重新用短短的变色铅笔,在薄纸上写字。刘思扬不敢多想,他的任务是监视窗口,监视可能出现的敌人。这时候,只要他轻轻地咳嗽两声,发出信号,成岗就会在一瞬间,把那些写着密密字迹的纸片,塞进嘴里去。(《红岩》第二十章)


飞吧!你飞呀!

宋广训(1930-)
1961年  38×26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一只长着光亮的翠绿翅膀的小虫,越过栏杆,飞到走廊上来。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这虫子纤细而温柔,透过薄壳还可以看见它红珠子似的小眼睛。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长年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

又飞来一只,它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哟,多好看的小虫!”小萝卜头尖叫了起来,伸手捉住了一只。当他去捉第二只时,它张开翠绿的翅膀飞走了。(《红岩》第二十章)

 

小萝卜头的梦

牛文(1922-2009)
1961年  35.7×27.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一小萝卜头听见有人在喊。他一看,街上的人都没有了。街两边的门也一齐锁上了,锁又大又亮。城里的人,都从门洞里伸出头来,望着天。小萝卜头抬头一望,天上蓝蓝的没有云,只有几只鹰在盘旋。(《红岩》第二十章)


江姐之二

吴凡(1923-2015)
1961年  35×18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江姐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她异常平静,没有激动,更没有恐惧与悲戚。黎明就在眼前,已经看见晨曦了。这是多少人向往过的时刻啊!此刻,她全身心充满了希望与幸福的感受,带着永恒的笑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红岩》第二十五章)


许云峰在地牢

李焕民(1930-2016)
1961年  39×24.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许云峰不屑再讲下去。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红岩》第二十八章)

 


丁长发掩护突围

李少言(1918-2002)
1961年  38.4×30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瞧,一群刽子手在火光中,突然出现。猩猩弯着腰,在后面督战。前面,花台附近,黑影里,忽然有个人跃起,手里倒提着一支枪,一支夺来射完子弹的空枪,刚刚举起手臂,可是,随着枪声,那人又瘫软地倒下了。丁长发抿着嘴,把余新江猛向身后一拉,他自己挺身向前,紧挨着墙转角站着。        
      敌人越冲越近了。眼看到丁长发身边了。丁长发抽出嘴里的烟斗,朝地上一丢,双手攒紧沉重的铁镣,举到肩后,霍然扑上去,对准最前面的特务,猛然砸下。狡猾的对手,看见人影,向旁边一转,躲开了致命的打击;火光闪闪,一排子弹,穿透了丁长发的身体。丁长发踉跄了一下,刚站稳脚跟,又一梭子弹击中了他。丁长发咬着牙,一只手捂着胸膛,一只手举起铁镣,朝特务的脑门,奋力猛砸下去,卡嚓一响,特务闷叫一声,脑浆飞溅,像一只软绵绵的布袋,倒在丁长发的脚下。        
      成群刽子手狂呼着,回头逃窜。(《红岩》二十九章)


红色的岩石

吴强年(1937-)
1962年  49.7×3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并不躲避那灼目的光亮,反而停住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他看了看渐渐远去的战友,从容地转回身来,面对着射向他的无数弹流。        

  齐晓轩蔑视的目光,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崛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红岩》第三十章)


胜利

牛文 (1922-2009)
1961年  33.8×15.4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僵化中的目光,渐渐昂向远方。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溶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了。

炮声隆隆,震撼大地。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红岩》第三十章结尾处)


专题板块三·国外文学插图经典

       本专题展示法国、苏联、波兰等国外艺术家的经典插图原作。

 

 

 

 


版画书籍插图

路易曼(波兰)
1948年-1956年  7×9.7cm,7×9.7cm,9.7×7cm
中国美术馆藏

 

 

 


大象之行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4.5×10cm, 4.5×10cm,17×12cm,17×12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士托尔姆《大象之行》


榆树荫下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3×8.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阿纳托利·弗朗斯《榆树荫下》


红水仙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3×8.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阿纳托利·弗朗斯《红水仙》


波皮尔旅行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3×8.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阿纳托利·弗朗斯《波皮尔旅行》


黑桃皇后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2.5×8.6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普希金《黑桃皇后》


伊奥卡斯脱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3×8.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阿纳托利·弗朗斯《伊奥卡斯脱》


月光下的主人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5.8×10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斯切潘·兹威格《月光下的主人》


旧书店的主人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5.5×10.2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斯切潘·兹威格《旧书店的主人》


青铜骑士

阿列克塞·伊里奇·克拉甫钦珂(苏联)
年代不详  15.5×10.2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普希金《青铜骑士》


书籍插图

林娜克拉甫琴柯(苏联)
年代不详  13.6×10.3cm
中国美术馆藏


书籍插图

林娜克拉甫琴柯(苏联)
年代不详  10×8cm
中国美术馆藏


书籍插图

林娜克拉甫琴柯(苏联)
年代不详  13.4×10cm
中国美术馆藏


梅里小说插图之一

鲁达珂夫(苏联)
年代不详  23×17cm
中国美术馆藏

 


奥夫作曲家《聪明女人》歌剧插图

克拉姆卡
年代不详  15.6×10.3cm
中国美术馆藏


辽远的国境

包别金斯卡娅
1954年   7×5.4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斯米尔诺夫德《辽远的国境》


看书的工人在提问

玛亚·迪那维茨
1957年  32×47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布莱西特《看书的工人在提问》


摇篮曲

玛亚·迪那维茨
1958年  34.5×45.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布莱西特《摇篮曲》

 

 


白海沿岸的史实和故事

别里·亚历山得拉·费里克索夫娜
1956年  8×10cm;15×11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谢尔京《白海沿岸的史实和事》

 

罗兰德之歌(插图一)

阿尔希波夫·伊凡·德米特里耶维奇
年代不详  32×21.5cm
中国美术馆藏


俄国的地毯工人

玛亚·迪那维茨
1957年  31×45cm
中国美术馆藏



原著/布莱西特《俄国的地毯工人》


书籍插图之一

泼桑(法国)
年代不详  19.1×15.6cm

中国美术馆藏




责任编辑  | 徐梦可  刘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