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冰女孩》是雕塑家王合内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一件雕塑作品,2014年入藏中国美术馆。令人振奋的是,2022年10月15日这件作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艺术中的奥林匹克》栏目播出了。进了这个栏目,也就进入了千家万户!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被这个微笑的溜冰女孩感动!这不仅仅是用雕塑艺术语言对一个运动项目的描写,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艺术家对青少年儿童的美好寄托。同时,也是激励我们今天的少年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告诉我们增强人民体质要从儿童抓起。 通过这件雕塑作品,王合内先生这样一位法国姑娘来到中国的故事也会广为人知,王合内先生的艺术得以弘扬,同时也彰显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20世纪中国雕塑创作和教育领域,王临乙、王合内夫妇的艺术实践具有代表意义。2015年,中国美术馆在典藏作品征集过程中决定为王合内、王临乙夫妇办一场展览。王临乙、王合内夫妇二人没有子女,中国美术馆决定为两位先生举办遗作展的消息一经发出,很多人都感到奇怪。对此,我说这两位先生为中国的雕塑事业,特别是为中法文化交流谱写了鲜活的篇章,我们都是他们的子女!两位先生的作品藏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库房里,小件的作品排列在架子上,大一些的则散放在地面。其中有不少小型的动物雕塑,小鹿、小羊、小牛等,材质有的是石膏的,有的是陶的,还有的是泥巴的。作品中也有人物雕塑,像毛泽东塑像、《红灯记》中的铁梅像、白毛女像等。白毛女像才几公分高,但极为传神。今天我们介绍给大家的这件《溜冰》也在其中。这一件作品质地是陶土的,红颜色,在塑像的底座上还有一棵像小树一样的植株。看到这件作品,我们大家一下子为这件雕塑的动感所吸引。因为王合内先生的人物雕塑大部分都是站着的、静止的,而这一件作品是“动”的!我们当即决定要把《溜冰女孩》从中央美术学院的库房里“请”出来,展示给人民!同期还选择了一批中央美院所藏王合内先生创作的其他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多是由石膏、陶泥塑成,不能长期保存。中国美术馆出资翻模,青铜铸造,铸造了两套,一套留赠中央美术学院,另一套由中国美术馆永久保存。留之于国家,传之于后代!王合内,法国人,原名Renée Yunne-Nikel , 1912年出生。她和王临乙先生相识于1933年的巴黎春季沙龙展上。1937年随留学归国的雕塑家王临乙先生来到中国,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王合内比她的先生王临乙小4岁,他们在人生旅程中相识、相知、相助、相爱,相濡以沫。王合内、王临乙两位前辈的艺术人生,成就了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积贫积弱。听常沙娜先生讲,当年王合内要嫁给王临乙的时候,她的家里人是不同意的。即使后来同意他们结婚了,也不情愿她随王临乙先生来中国定居生活。时光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成就了美术史上的一段佳话。我想,这是爱情的力量,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左:20世纪30年代,王合内与王临乙在巴黎塞纳河边
右上:20世纪30年代,王合内与王临乙在长城
右下:20世纪80年代,王合内与王临乙在雕塑小稿《欢迎》前
来到中国之后,她就随王临乙先生遍访中国的文化胜迹,对中国传统雕塑进行系统考察。这是促成王合内艺术风格形成的契机——一个欧洲血统和学习背景的雕塑家,切身实地地融入东方文明系统,这种实践经验难以再找到第二例。创作中的王合内(之三)加入中国国籍后,王合内先生以满腔热情投入新中国文化事业,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参与了新中国十大建筑的雕塑装饰创作。此外,她还创作了多件革命领袖和文化名人的塑像。王合内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雕塑事业,令人尊敬!王合内先生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命的本真、生活的情趣、作品的童趣、生命的意趣。从一些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照片资料可知,溜冰是当时人们冬季普遍参与的运动。故宫周边的筒子河、什刹海等地都是人们溜冰的好去处。王合内先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小女孩溜冰的一幕,用雕塑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来。
在早前的展览记录中,这件作品的命名不是《溜冰女孩》,而是《至爱之塑》。这是一个充满感情,富于哲学意味,具有普适意义的题目!在展览会上,这件作品虽然尺幅很小,但还是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关注。这也说明,一件经典的作品,不在于尺寸的大小,而在于精神传达的充分程度。这件雕塑作品,王合内先生表现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的孩童在冰面欢乐地运动的场景。她塑造的小姑娘,让我们感受到富有灵性、灵气,生命的朝气洋溢在脸上,满是对生活的憧憬,展示了一个生命体由内而外的勃发之力! 溜冰要体现其速度,这件作品选取了倾斜度很大的一个运动瞬间,说明速度快。预示着她要不断地向前,因为她的重心在不断移动。身体向下去,头向上昂起来,加上后腿力量的驱动,就使得整个雕塑的动力都是向上的,所以这就给我们一种飞速前进的感觉,动态感非常强。虽然身体倾斜度比较大,整个势态还是向上的。大家注意看从后面一只脚向头部这个方向,女孩的右腿是弓箭式的,起到稳定重心的作用,支撑起倾斜的身体。这就是在雕塑当中表现速度与力,同时完美解决了运动中保持平衡的问题。这件雕塑的迷人之处还在于,让观众感觉到她溜冰过程中的自在感。这个小女孩,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她很自在、很灵动、很熟练。为什么雕塑作品中的“她”会给人很熟练感觉?因为她很从容!这个从容体现在她两个手背在后面。我们可以想见,小女孩熟练到这个程度,要经历多少训练呀,一定摔倒过多次,经历了痛苦的练习。但是这个时候她已经很自在了,两个手背到后面。那种幸福、快乐、骄傲、享受溢于言表。她的手背在后面特别抒情,特别有诗意。运动出音乐感,运动出诗意。我们再看看这件雕塑的脸部塑造。脸部是非常饱满的,这跟我们中国古代雕塑中的那种圆浑厚实滋润的泥塑风格是一致的。这一个面部它的饱满圆润,充满了孩童的那种稚气,又有向青春期过渡的那种蓬勃的生命朝气。所以通过紧致的曲线,把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给塑造出来。这说明王合内先生对中国雕塑的塑造、形体的美、美学意义、表现手法,她都把握的非常到位。这件雕塑的衣纹、外轮廓线也都体现了运动过程当中的节奏,是构成整个雕塑艺术整体风貌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再看局部,肩、膝盖,还有她的肘关节,这些部位都非常准确、精妙地塑造出来。这些关键点,这些古典的塑造,就像写书法时候的转折点,它必须要强调。强调了这些地方之后,就有了力量感,那种内在的张力就会由内而外传达出来。王合内先生是法国人,早年在法国南部尼斯的法国国立图案学校学习雕塑,经过了四年时间的专业训练,积累了非常深厚的雕塑基础。大家都知道,法国的雕塑艺术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再到法国古典主义一脉相承的。古老的雕塑传统从文艺复兴的故乡传播到了塞纳河边,严谨之中增添法兰西特有的优雅,形成既古典又现代的风格,写实传统是其中不变的根基。王合内先生随王临乙先生到中国定居并加入中国国籍,开始深度融入东方雕塑,特别是中国秦汉写意性雕塑。中国传统雕塑中的意向性,那种对于生命本体表达的激情,那种智慧,那种东方的诗性,还有东方的工匠精神等造型因素都对王合内先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佛教雕塑和民间艺术,以线的韵味和线体相结合的塑造形式充分体现了东方美学特有的温润、柔性,这是迥异与欧洲程式的美。中国民间美术当中那种最为朴素的本真的表达,在王合内先生的艺术世界里面,存在着前述几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与其内在的审美精神是交织在一起的。她的名字中有一个“合”字,我想这就是中法文化交流在一个艺术家个体身上得到的真切体现。第一眼看到这件雕塑,大家也许会对底座上的那个小树一样的植物心生不解。那么,这个设计有何作用呢?王合内先生所创作的"溜冰女孩"是泥稿,陶泥做的,泥土材质时间长了撑不住,为了防止发生时间久了折断残损,所以就增加了这一支点,这样就有了三个支点撑在平面上,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雕塑就会非常稳固了。这个支撑点用什么来表示呢?北京的冬天外面还有常青的小柏树或者小松树等,在室外溜冰的时候常会看到,王合内先生就选择了这些低矮的小树作为雕塑人体的支撑点,既表现了自然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解决了稳定支撑的实际需要。这个设计极为巧妙,颇具匠心!中国美术馆在复制铸造的时候,因为是铜质的,考虑到这个体量的雕塑不存在支撑牢固度的问题,就把树跟身体稍微分开。但是藏于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原件是连到一起的。王合内先生这样处理人物和支撑物的关系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我们看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大型的石雕,腿旁边总有一个树根或者一块未打完的石头,或者有时候会用一条蛇盘绕着人,或者在人物旁边设计一头鹿、一头羊,跟人物的脚连在一起。这也会是考虑到石雕分量是比较重的,如果只靠两条腿,很难承载上面的重量。所以,在人物脚旁边、腿旁边就设计一个动物、一本书、一块石头,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人物的受力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