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依稀—庄弘醒水彩画艺术展”前言
展览名称:梦里依稀—庄弘醒水彩画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7年8月10日—8月19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9、20、21展厅
展品数量:一百余幅
115年前,李瑞清先生创办三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开启了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先河,后历经中央大学艺术系、南京大学艺术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直至今日,底蕴深厚,名家辈出。李叔同、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吕斯百、秦宣夫等大师们相互映照而带来的思想交流、艺术融会,产生了诸多经典名作与学术论著,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而成为学院的优良传统。它渗入教师与学生的精神、情感之中,成为一股潜流,不断推动艺术与学术的继承与创新,影响了师生的气质,展现了校风与气象。
有福运的庄弘醒先生于1956年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抱石先生渊博的美术史知识和才情、诗情浩荡的绘画,陈之佛先生淡淡的东方文意和工笔花鸟语言,秦宣夫先生西洋画的深厚功底及富有浓郁创新意味的画作,宋征殷先生从东洋绘画的审美境界中所阐发的对艺术的观念……均深深地植入庄弘醒先生的心灵之土,这是他几十年来受惠并感恩之处。这早期的养分伴随着他的不断充实、求索,使他在人生、艺术的不同阶段结出新的“花果”。
庄弘醒先生有着扎实的素描功力,他多才多艺,涉猎于油画、水彩、中国画诸多领域。其选择水彩为艺术表现媒介与他的故乡情结不无关系。庄弘醒先生于1940年出生在江浙两省的交界处—南浔。水光月色下的灰青瓦当、故园春色里的茶色栏栅……油纸伞下辉映着的梦里故人、斑驳粉墙上荡漾出的虚空晃影,皆成为他不尽的乡愁,这些均激发其创作灵感。他的记忆深处“随着光阴的流失,唯有童年的世界愈来愈变得水晶般的透明与纯粹,神奇的江南水乡始终感召着我”。
“江南情怀”是庄弘醒先生在水彩中找到的独特表现契点。其学艺初年便在苏联革命浪漫主义美术作品中,发现了对本土文化的记忆和对民族传统认同所带来的感召力量,诗意与文学性成为画面形象之外更为深沉的精神表达。这种情怀与他对江浙风情的喜爱如出一辙,咫尺画幅内流淌出浓浓的思乡之绪,它穿越客观物象,在水色晕染中蒙眬地幻化出远逝的意境。
“叙事风格”是庄弘醒先生作品的另一特点。他曾在苏联文学的插图作品中汲取了图文相济的“情节性”表现灵感,并于20世纪60年代创作过插图、连环画作品,从而体悟到艺术与文学的相关性:将文学的叙事性与可读性融注于艺术创作中,使得作品有了时间的维度,这加强了精神空间的纵深感。
“江南情怀”与“叙事风格”两种风格相交融,产生了“怀旧江南叙事”系列作品。“那身着人字呢大衣、手提洋伞匆匆乘三轮车而来的傅抱石;那手拎草编的提包,总眯着眼睛微笑却略显超然的吕斯百;那总西装革履,保持着绅士风度的宋征殷……”一位位画坛宗师的形象,都完美地契合着庄弘醒先生的审美理念和创作风格。《紫金山下》中的夕照下渐行的背影,《秋雨系列》里的油纸伞下寂寥的行人……这些均构成他恍忽中的诗性版图。正如他所言:“那诗化的古老质朴的家园,追寻那远去故人的足迹,营造我心中至高的江南人文世界,是我永恒的梦”,这更像是心灵的自述。他将自己融入画中,融入到生他、养他的江南水乡,他的天真、浪漫,使得绘画作品更为纯粹……
可贵的是,庄弘醒先生在几十年的水彩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对“现代性”的不懈追求。他充分发挥水彩的艺术特性,即兴而作,随形生发,意到象成。在形象的锤炼、色彩的互渗、气氛的渲染中,找寻岁月的流痕。他的创作超越了对景写生,用“意象性”的水彩语言表现大千万象,拓展并提升了水彩艺术的外延与内涵,在“似与不似之间”探求着属于中国水彩艺术的审美世界。庄弘醒先生的所思、所想、所为正契合了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之路。
此次“梦里依稀——庄弘醒水彩画艺术展”属于“2017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庄弘醒先生为人正直、不善言辞,默默作画,他将一切都投射到画面,并注入到灵魂深处,中国美术馆就是要为这种耐得住寂寞的艺术家搭建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强调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今天,我们是从作品中认识艺术家,从作品中选拔艺术家。在展览期间,庄弘醒先生还将创作的一批重要水彩画作品捐给中国美术馆,这些跃动着诗意般的画境和作者诗人般的气质,散发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和东方神韵,依稀梦里,梦里依稀……
(作者:吴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