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物游心—— 1839~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前言
展览名称:乘物游心——1839~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中国摄影家协会
展览时间:2014年11月14日至12月10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3号至17号厅
展品数量:200余件
摄影术自19世纪中叶传到我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速向高速、由手工向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今天,摄影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内容。公众对摄影技术和艺术的好奇、追问与探索也成为一种自然的需求。这也更使得人们更加珍视过去时光所留下的影像。为满足公众对摄影艺术的广泛诉求,中国美术馆继“影像中国——20世纪中国摄影名家”系列典藏项目后,将视角转向国际,策划了“国际摄影典藏系列”,以期推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收藏的发展,对建设一座集中外美术收藏、陈列、展览、研究为一体的美术博物馆,为人类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在1937年,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策划了“摄影1839~1937”,标志着“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正式被以美术馆为代表的艺术权威领域所充分接纳”。时至今日,中国美术馆策划“乘物游心——1839~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试图以53位国际摄影家的两百余幅摄影原作,呈现175年国际摄影史中“直接摄影”这一脉络的发展历程,这将成为中国摄影艺术史上的重要见证。
“直接摄影”是摄影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艺术流派。F64摄影小组在宣言中曾如此阐释直接摄影“摄影的艺术形式应当为一种简单、不加矫饰的‘再现’。”这一思想正应和了庄子《人世间》中的名句“乘物以游心”。“乘物”意指遵循事物本来的样子,“游心”则理解为精神和思想的自由与解放。直接摄影的本质就是艺术家应该以直接的、纯粹的摄影手段去表达自身的主观思想和艺术特质,这一点与“游心”的境界相契合,因此“乘物游心”是直接摄影在东方最恰合的艺术注解。
本次展览以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拍摄于1839年的原作为起点,经由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时期以及画意摄影和摄影分离派,直至直接摄影流派的产生,止于当代延续贯彻直接摄影流派传承的国际知名摄影家,目的是呈现摄影从单纯的图像记录,到形成自身独特的媒介语言和审美价值的过程,探讨以纯艺术为目的的这一摄影脉络的发展。
展览分三个篇章,第一部分讲述了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博特、刘易斯·卡罗尔等早期摄影家对于具有绘画风格的摄影艺术语言的探索。他们都将绘画作为摄影的对比物,力求在风格上向传统绘画靠拢,引发了画意摄影的高潮。第二部分展示了随着画意派的褪去,直接摄影逐渐成为主流。1932年,由安塞尔·亚当斯、爱德华·韦斯顿、伊莫金·坎宁安、威拉德·范·戴克等七人成立的F64摄影小组,标志着“直接摄影”的兴起并逐步占据了摄影艺术的主导地位。此期的摄影作品注重图像本身以及对于视觉和内心的表达。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界的巨大变革也极大地影响了摄影艺术的发展。第三部分中,迈克尔·肯纳、基姆·韦斯顿、今道子等艺术家,综合了摄影或其他艺术流派的思想,在继承发展中令多种艺术相互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摄影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广阔而多元的道路。“艺术”与“摄影”的天平已经越来越多地向“艺术”一边倾斜。通过此次展览,或许,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未来。
特别感谢在展览举办之际,北京泰吉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马丽军女士、艺术总监卢骁代表艺术家、基金会及收藏家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100幅摄影史经典名作,让艺术品从私人藏品进入了国家收藏机构,供更多观众研究、赏鉴,从而发挥艺术品最大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促进国际摄影艺术的研究与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祝愿美妙之瞬的光影、智慧的创造和艺术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永远的记忆。
(责编:纳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