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亮相伊斯坦布尔

  徐沛君(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
  伊斯坦布尔,一座连接欧亚大陆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当代土耳其最大的都市和繁忙的港口,素以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而著称。2014年秋天,这座古城迎来了一项文化盛事:48件当代中国画精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向土耳其观众展现了“水墨精神”。这便是由中国美术馆和土耳其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MimaSinan  Güzelar  Sanatl aüniversitiesi Müdürü)共同主办的“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
  一
  “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的展场位于伊斯坦布尔的中心城区,原为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械库,距今已有逾五百年的历史。该建筑凭山临海,主要为砖石结构,有数个巨大的穹窿顶,内部空间高大宽敞。经过改造,如今它已成为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托普哈纳依·阿米热(Tophane-i Amire)文化艺术中心,也是伊斯坦布尔的地标建筑之一。
  当地时间9月4日18时,展览开幕。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我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顾景奇,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我国驻土耳其大使馆文化参赞朱自浩,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校长亚尔琛·卡拉亚葛孜(Yalcm KARAYAGIZ)等出席开幕式。一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土耳其文化旅游部的官员,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的教师代表,以及伊斯坦布尔艺术家代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其他几个国家驻伊斯坦布尔的总领事也前来参加开幕活动,盛况空前。
  开幕式隆重而热烈。郁红阳大使发表了声情并茂的讲话。他说:“中国和土耳其,既是历史文明古国,又都在变革图强、励精图治、不懈追求,以实现自己的百年梦想。土耳其将在2023年迎来共和国一百年,一个新的土耳其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国将在2049年迎来自己的共和国百年,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样式,更代表一种文化精神。如果说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所描绘的细密画代表了土耳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兼容并蓄,那么,中国水墨画虚实结合、浓淡相宜的特点则代表了一种东方的意象之美和写意精神。细密画和水墨画各有自己深厚的传统,两国都有艺术家在坚守着传统,却从来不缺借鉴、学习和吸纳创新。正如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理念,人类文明正是因其差异性和多样性而显得丰富多彩,博大而精深。”
  安远远代表主办方之一的中国美术馆致词。她说:“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或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但造型艺术不需要翻译,因为它可以用最直接的方式贴近人的心灵,进而沟通人的心灵。”安远远还引用范迪安馆长的话,指出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都在中国的美术院校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而且目前仍有许多人供职于中国的艺术院校或创作机构。因此,在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文化艺术中心展示他们的作品,有助于两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对话,有着艺术与教育的双重意义。
  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校长亚尔琛·卡拉亚葛孜在致词中说:“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能与中国美术馆合作举办‘水墨精神——当代中国画作品展’,让土耳其观众领略中国绘画的神韵,我们感到无比自豪。”他还说:“感谢范迪安馆长、马书林副馆长为土耳其观众送来如此具有东方哲学内涵和审美意韵的佳作。相信这次展览,将会是两国建立长久而伟大的友谊与合作的新起点。”
  展览开幕后,再过三天,就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许多在土耳其以及附近国家的华人华侨、留学生听到展览的消息后自发赶来,品味这一来自祖国的文化宴席。他们在展厅流连忘返,或与土耳其嘉宾分享欣赏中国画的奇妙体验,或与展览中方工作人员轻声交谈,沉浸在浓浓的乡情中。不觉中,夜色渐浓,一轮即将满盈的月亮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空升起,与古城璀璨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为展览的开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背景色”。
  二
  中国与土耳其互办文化年,是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在2010年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土耳其共和国关于建立和发展战略合作关系的联合声明》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土耳其举办“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2013年中国举办“土耳其文化年”系列活动。据悉,在中土互办文化年期间,两国共同举办文化项目一百五十余项,中土文化工作者和艺术家互访达到5000人次,共同举办留白多场文化活动,覆盖两国六十多个城市。
  “水墨精神—— 当代中国画作品展”是中土两国之间互办文化年的延续活动,其目的也是更好地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交往。中国美术馆作为展览、收藏、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国家艺术机构,承担着国家对外美术交流的重要职责和任务,此次展览就是响应、贯彻文化“走出去”的号召和要求,对外展示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语言形式和思想观念。在本次展览中,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首次亮相土耳其,向土耳其观众展示最富有中国文化意味的传统艺术语言形式—— 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最新成果。
  关于策划“水墨精神”展的初衷,范迪安馆长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一方面立足于现实生活与文化语境的变迁,从艺术观念到艺术表现的主题越来越具有个人的思考和视角,中国艺术正和这片广袤土地上涌动的改革热潮一样,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家也警惕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危险,意识到继承自身艺术传统并加以转换的重要性。对于土耳其的朋友而言,用中国的墨与颜料在中国纸上画出的作品是一种陌生的形式,但艺术的形象是一种直观的语言,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的时代性就存在于画家们真诚而坦率的表现之中,在‘水墨’的痕迹中,透溢出中国文化的精神。”
  作为执行策划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说,“水墨精神”展,所遴选的48位活跃于当代画坛的中国水墨画家,都是当今中国画创作领域的佼佼者;“笔墨当随时代”,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均领悟此真谛,他们以新的笔墨语言描绘着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景观。新的笔墨语言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笔墨的技法,更赋予中国传统笔墨以新的意义,使得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点、线、面与干、湿、浓、淡以及泼墨、泼彩等呈现出盎然的生机。这些作品发自艺术家心灵的意象感受,作品更注重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和个性风格的凸显,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展品中,表现出传统笔墨神韵;冯远以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通过严谨的笔墨造型,将传统笔墨赋予新意;龙瑞的山水画以浑厚华滋的笔墨表达传统水墨的正大气象;刘巨德注重用墨,传神写意;陈苏平更加强调内心视像的意象表达;李传真以细腻的女性意识和精致的笔墨,表现着心灵形态的微妙和神秘;袁武以干笔浓墨赋予作品以苍润浑厚之气;朱道平的山水画笔墨自由舒展,无拘无束,表达艺术家的心境;田黎明以似水彩画的写意性水墨表现出纯净与澄澈之美;邵飞以梦幻般的笔墨构建一个浪漫的世界,画面五彩缤纷;杜大恺的作品随性随心,简练的几何结构和色块对比,使得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张培成的作品以夸张变形的意象造型渗透出幽默感。青年画家是中国水墨画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勇探索,更专注于表现当代都市中青年的精神风貌,王冠军、罗寒蕾杨柳、陈子、张见等均为翘楚。
  三
  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古丝绸之路曾把这两个相隔万里的国度连在一起。土耳其语与我国西北诸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同属于突厥语系,土耳其民众和我国西北等地的许多居民长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风俗习惯有类似之处。这些特点,被策展人充分考虑进来。恰巧,我国有不少艺术家长期以西北少数民族同胞作为描绘对象,而且常常有佳作问世。这类作品于是被纳入展览,虽然数量不多,但成为展览的亮点之一。
  参展作品《巴扎归来》描绘了我国新疆当代居民的生活场景。展厅里,一位土耳其观众依照画中人物的相貌和衣饰,准确地辨识出左侧者为哈萨克族,中间者是维吾尔族,右边的妇女则是塔吉克族。同样的道理,土耳其观众也能轻松地辨认出作品《母与子》所绘的是塔吉克族牧民。两年前,米玛尔•锡南美术大学曾与我国的敦煌研究院合作,举办过敦煌艺术展。因为有这样的铺垫,在本次展览中,唐勇力的《敦煌之梦—— 童年的记忆》唤起了一些土耳其观众的回忆。
  但土耳其观众的审美兴趣远不局限于此,他们更关注的是水墨画的写意手法和文化品格。马书林的《贵妃醉酒》因其独特的中国传统戏曲题材和洒脱酣畅的写意笔法而受到土耳其观众的特别喜爱,许多人在画作前驻足良久,甚至与作品合影留念。此外,龙瑞、胡伟、刘巨德等人兼具东方情韵和当代特色的山水画也让观众赞赏不已。
  土耳其观众还从展览中了解一个逐渐实现伟大复兴的现代中国。在参展作品中,王冠军、王岚、方向、李传真、杨柳、宫丽等艺术家的作品都以当代都市青年或都市风景作为题材,画面气息清新;赵奇、张鸿飞等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了朴实无华的乡土景观;陈辉、陈梦昕、邵飞等人的作品充盈着梦幻般的情调……在这些作品前,土耳其观众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许他们未必能完全领会作品的真意,但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他们会主动咨询。观众对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佳作表示出相当的尊重和尊敬。
  土耳其的主流新闻媒体和我国的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均对展览做了报道。本次展览将于11月2日闭幕。
  (责编:耿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