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术博物馆如何在变化中寻求发展
高 晴(中国美术馆典藏部)
自1753年由英国王室建立的世界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成立开始,世界各国的美术博物馆就承担着保护、展示藏品的功能。但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博物馆自身的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尤其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对于公共事业的支持份额非常有限,再加上各国博物馆、美术馆事业的不断扩大,正像英国博物馆学家马克·佛普(Michael Fopp)所述,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博物馆界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它们的日渐扩展的位置范围上,还有它们越来越独立的经济主体。面对逐渐减少的政府拨款,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开始寻找其他的经济来源,比如慈善组织的捐助,商业机构的扶持或是私人收藏家的捐赠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各大美术博物馆便开始从一个以学术为主的机构转变为更加重视休闲、教育的场所。史蒂芬·威尔(Stephen Weil)概括博物馆从“销售”模式转变为一种以努力探索、满足公众需要为目标的“市场”模式,通过扩大观众量,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源维持运营,推动发展。
作为呈现各类艺术成就的美术博物馆,一项展览之所以能吸引观众,是因为其中的信息能够唤起观众对自己经历的回忆,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观众的世界观也可因之而更丰富。这样的要求便需要美术博物馆树立观众至上的办展理念。展览离不开藏品,如何在展品与观众之间建立最佳的联系形式,也是考验博物馆、美术馆的重点。在格雷厄姆·巴拉克(Graham Black)看来,来自公众的压力与需求,使文博界的人员不得不开始思考在充分保护藏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转变藏品的展示方式。然而,美术作品材质意义上的脆弱性却使其展出形式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请勿触摸”“请勿靠近”都是观众在参观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提示性标语。如何在这样的限制下让观众更容易融入展览中,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The Church of Hagia Sophia)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称赞的例子。圣索菲亚大教堂335年由君士坦丁大帝首建,532年查士丁尼一世续建。1453年,伊斯坦布尔(时称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大教堂被改建成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现为艺术博物馆。圣索菲亚大教堂因其巨大的穹窿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也是人们探究中世纪美术的圣地。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教堂里的工作人员通过激发观众的“五感”(即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听觉),使参观效果达到极致。莉斯·詹姆斯(Liz James)总结了“五感”在人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视觉是人们理解世界、运用形象最直接的方式。教堂内各式中世纪神像壁画与彩绘橱窗在灯光与阳光的映衬下足以调动起教徒或是参观者的视觉神经(图1见74页)。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教堂别具特色的香料环境。对于一种宗教艺术展示而言,嗅觉的作用有时可以大大超越其他类型的生理感触。教堂特有的香气对于教徒来说更具有一种心理的象征意义,它承载着耶稣的本质,并进一步升华成了对于甜蜜芬芳天堂的印象。所以在这座古老拜占庭圣殿中随处可见各种香味蜡烛和油灯。作为一种教堂服务,每位来到这里的教徒都会得到一根蜡烛,以便让这种代表上帝的气味持续保持下来(图2)。第三是味觉,相对于其他四种感觉,味觉体验在各种展览中都是非常罕见和极难实现的。14世纪时,更有教父格雷戈里(Gregoryof Nyssa)批评味觉是一切罪恶之源。但是在基督教中,圣餐是教徒们的主要圣事,饼和酒是耶稣为救赎人类而被钉于十字架的象征,信奉者认为耶稣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圣餐中,以此来祭奠耶稣为人们受苦的伟大,所以在圣索菲亚教堂,圣餐仍被看作是深入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触觉是人类生理感觉中最基本的层面,礼拜者们弯腰下跪,双手合十祈祷,他们亲吻门框、圣髑等等,在教堂中陈列的展品已经不再仅仅当作是艺术作品,更是在接触中对于神圣的升华。在礼拜者举行集会时聆听赞歌,诵读圣经的声音便可激发观众“五感”中最后一个听觉,利用圆形、半圆形的屋顶回音作用,圣索菲亚教堂展现的听觉效果不仅是语言的理解力,更追求着声音的婉转起伏。由此可以想象,在阳光、烛光与灯光不断变换的环境里,古老的中世纪壁画愈加显得神秘莫测;伴随着教徒们虔诚的祈祷声,教堂特有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这一切,无疑会深深触及参观者的内心深处。如果幸运,造访者甚至有机会品尝圣餐并亲自跻身礼拜队伍中。这样的中世纪艺术之旅,想必对任何人而言都会难以忘怀。不过,为了保护内部壁画,圣索菲亚教堂目前已用电灯取代了蜡烛,也很少在教堂内举办宗教仪式,这让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遗憾。
在教育地位不断上升的现代社会里,儿童观众已经变成美术馆越来越重视的观众群体,他们是美术博物馆未来潜在的观众源,甚至是经济源。所以,笔者在游历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时,几乎每次都能见到不同年龄段、各类学校的学生在展览中集体学习。英国博物馆教育研究学家马克西姆(G. W. Maxim)论述了青少年在参观展览中的三种学习模式。首先是符号表征模式,这是针对初入学的儿童,由于他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与识字能力的局限,美术博物馆对于他们的教育最合适的就是采用简单的文字书写形式;其次是图像模式,就是运用媒介呈现更加生动的画面,激发儿童的思考,最实际的例子就是展厅里的电影视频播放;最后一种是互动模式,即青少年通过操作实物、参与活动等形式深入学习展览中提供的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参观英国格拉斯哥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The Kelvingrove Art Gal lery)以及曼彻斯特美术馆(Manchester Art Gallery)的经历,具体分析马克西姆的三种模式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1901年对外开放,藏品包括许多欧洲艺术珍品,如法国印象派作品、荷兰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苏格兰色彩画家作品以及格拉斯哥学派作品。如此珍贵的藏品资源,使该馆成为伦敦以外访问量第三大的英国博物馆。展厅里,在重点画作旁边,有很多精心制作的游戏互动文字说明牌,如图3所示,说明牌将画作中的人物挑选出来,用简单的文字提示学生找到对应人类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的人物图像(图3),并在每位人物图像上面介绍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例如,左下角的小天使正在敲打三角铁,图注文字提示观众“如果你能听到,请想象一下它叮铃铃的声音”;右上角小女孩手握着白色玫瑰,文字提出“记得玫瑰那淡淡的香味吗”等等的互动问题;图4是介绍工作人员用什么工具,如何清理渗入画作中的污垢。清晰的图片以及简洁的文字让儿童从各个方面了解美术馆的作品与工作。而图5则展现了美术作品如何与媒介结合,展品下面美术馆工作人员制作了有关于这幅画的动画效果,也包括画中三个人物的相关介绍信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让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最后就是互动区的开设,在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区域是专为青少年开展活动设计的,图6和图7展现的,是根据美术作品中描绘的事物,同比例制作出的实物模型,主要目的是介绍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为了衬托人物的睡觉状态,此区域还特意播放打鼾的声音。
互动区设计方面,英国曼彻斯特美术馆更加多样并且别具风格。该美术馆创建于1824年,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建筑是由查尔斯·巴里(Sir Charles Barry)设计,被列入英国一级保护建筑,收藏有众多前拉斐尔派(Pre-Raphael iteBrotherhood)的作品。展厅内有专供青少年作画使用的桌椅、纸笔,设施齐备,艺术氛围浓厚(图8)。作品完成后,馆方还提供专门的区域进行展示,使之与名家名作一起接受观众的欣赏。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并树立起作画的自信心(图9)。图10所示的互动展览方式与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形式更加活跃——根据上面的画作,美术馆准备了两个人物所穿戴的服饰和使用的工具,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扮演。这些活动简单易行,却能极大地提高青少年观众的参观效率,更会为美术博物馆的未来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随着地球村的演变,全球文化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样为博物馆、美术馆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1997年以来,西方国家的商业领域率先从多元化发展中受益,英国劳动关系服务部门(The Industrial Relations Services)曾做过调查,发现在很多服务行业,如超市的供应链上、银行服务以及各城市的市级政府工作中都离不开职工的多元化(包括族群、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多元化),他们各自发挥不同才智,满足社会中不同社区的公民需求,更是一种极好的市场扩张、渗透途径。博物馆界由此获得启发,开始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人员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皮特·马尔齐奥(Peter C. Marzio)是美国休斯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的馆长,他在《在美国的少数族裔与美术馆》一文中记述了他策划的一个关于现代拉丁裔艺术的临时展览的过程。文中说,这个项目在一开始就面临着资金的难题。正如前文论述的那样,资金的局限使西方国家很多的美术馆不再愿意花大笔经费用于新的研究,尤其是把钱花在少数群体的文化方面。而能够维持原有的基本学术课题以及现有的发展水平成为各馆的主要目标。所以,这个拉丁裔艺术展览的科研与设计能够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个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即the Atlantic Richfield Company Foundation,the AT&T Foundation,the Nation alEndowment for the Arts),由于他们的赞助,策划小组才得以获得充足的物质保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也是现今西方众多美术馆举办临时展览筹备资金的最常见方法。在学术方面,对于拉丁裔艺术很少有大学开设相关学科,所以查找相关的资料便是一个耗时耗力的工作。而在此过程中,有着拉丁裔血统与文化背景的人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策展人得以深入到拉丁裔社区,了解他们的生活风俗和艺术风格,并且收集到了拉丁艺术领域现代艺术大师的经典之作。故此现代拉丁裔艺术展在展出期间共接待了15万观众,还举办了研讨会、拉丁艺术电影节、画家签售会、家庭活动日、学校活动日等等。展览结束后,这次策展小组被保留下来,帮助美术馆招聘了更多拉丁裔志愿者,并把全方位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带到了美国拉丁族裔的聚集区,实现了美术馆与社区公众的双赢。以上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多元化的工作团体对美术博物馆发展的有益之处,所以在英国,博物馆界自1999年便注重在各大学博物馆学专业中招收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方面介绍英国博物馆的发展与管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不同文化的优势。英国博物馆协会还专门针对少数族裔学生提供了两个专门的项目,一是设置专项奖学金,以此激励选拔优秀人才;二是与英国诺丁汉城市博物馆(Nottingham City Museums)合作,为博物馆学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定期参加中高层博物馆人员的会议。
英国不仅从大学教育便开始为美术博物馆将来的多元化发展做准备,在工作环境上同样努力营造着公正平等的氛围。罗斯福·托马斯(R. Roosevelt Thomas Jr)指出,多元化的前提是理解尊重不同文化,并以此为基础,管理不同文化。美术博物馆在招聘之始,每位应聘者便应得到相同的求职机会,并且以宽容开放的心态为优秀的少数族裔人员提供进入到博物馆中上级管理层的机会。实际生活中,很多英国美术博物馆也努力做着尝试,在其他民族的节日期间,开始策划相关展览或活动。例如大英博物馆每逢中国春节,都会组织各种有关中国文化的讲座与亲子活动;犹太博物馆更是每逢犹太人节日为观众提供互动或是参观机会;还有,在印度教信仰者较为集中的莱斯特地区,其地方性博物馆中都设有有关印度服饰、风俗或是艺术的常设展,每逢印度重要节日如排灯节等,也都会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大大增加英国博物馆、美术馆的社会包容度,迎合着来自世界各地居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
伴随全球经济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满足,而他们的精神追求逐渐凸显。在21世纪,作为最理想的教育休闲地之一的博物馆、美术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虚拟环境,消费文化带来的快节奏工作与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变革带来的压力等等,都是未来美术博物馆无法回避的。当然,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上文,笔者仅从经济来源与多元化发展路向的角度,阐述了西方国家如何应对变化,希望为我国文博界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责编:徐沛君)
参考文献:
1.M. A. Fopp, Managing Museums and Galle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pp.1-6
2.S. E. Weil, “From Being about Something to Being for Somebody—The Ongo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Museum” , in R. Sandell and R. Janes (Eds), Museum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p. 30-46
3.G. Black, The Engaging Museum——Develpoing Museums for Visitor Involvemen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p.1.
4.L. James, “Senses and sensibility in Byzantium” , in S. H. Dudley (Eds) Museum Objec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pp. 136-141
5.J. H. Suina, “Museum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or young learners” , in E. Hooper-Greenhill (Eds)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06
6.P. C. Marzio, “Minorities and Fine-Arts Museums in the United States” , in S. Watson (Eds) 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London and New York: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330-334
7.R. Sandell,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Workforce Diversity in Museums” , in R. Sandell and R.
Janes (Eds), Museum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pp.205-218
8.R. Roosevelt Thomas Jr, “Managing diversit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 in S.E Jackson and Associates, p. 30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