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公共美术馆建设发展现状的思考
邵菁菁(中国美术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如今,公共美术馆的建设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许多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经济发达省份纷纷改扩建公共美术馆或新建美术馆,一大批馆舍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竞争力。当然,毋庸讳言,在建设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美术馆的建设,推动美术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笔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境内(不包括台港澳地区)公共美术馆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阐述,对美术馆的建设规模、设备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供业界参考。
一、背景情况
(一)美术馆的定义
本文所论述的“美术馆”,主要是指艺术类博物馆,英文为art museum或museum of art,它是博物馆诸多形态中的一种类型。但美术博物馆是艺术和历史的综合体,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有着明显的区别。
“美术”(fine art)一词最初可能从日本译介过来,泛指包括造型艺术、音乐、诗歌等一切能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门类。后来,“美术”更加细化,专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英语中的“art”,既泛指一切艺术门类,也用来专指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在中国,英文中的art museum或museum of art基本都翻译为“美术馆”,这是沿袭了1936年在南京成立的“国立美术陈列馆”(现江苏美术馆旧址)的称呼。在中国,“博物馆”更多地关注历史文物类藏品,它反映的是一种宏观叙事模式下的国家文明发展历程;而“美术馆”是指以收藏、研究为支撑,集中展示个人创作的艺术品的场所,它构建的主要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美术馆不仅面对过去,而且指向未来,是一个文化新知的发生场和增加想象力的空间;美术馆既具备教育功能,又有传播作用,旨在通过美术史的构建,激发人们的创新活力。
(二)美术馆的发展沿革
西方美术馆源远流长,从16世纪的乌菲奇美术馆的诞生到20世纪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等一系列新型美术馆的出现,美术馆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划时代的变革。从神庙到教堂到贵族的奇珍室再到现代形态的美术馆的演变历程,意味着美术馆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它的职能、形态、藏品及展示方式都在不断变化,逐步走向成熟。
与西方相比,我国的美术馆历史很短,近代意义的美术馆诞生于辛亥革命后。在20世纪上半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为开展社会美育活动,非常重视美术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对美术馆的建设发出了强烈的呼唤。1930年开馆的天津市立美术馆,是中国首家公立美术馆。1936年在南京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美术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美术的发展,于1963年建成了国家级美术殿堂即“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该馆的主要职能是收藏、展示、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馆藏资源亦包括一部分外国艺术品和中国古代艺术品)。此后,我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缓慢,在“文革”中更是饱受摧残。改革开放之后,美术馆事业逐步复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纷纷兴建美术馆,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相继建成。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政府和艺术界对美术馆的重视和关注逐步增强,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美术馆建设的投入,美术馆建设出现了热潮,浙江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以及山西省美术馆等大型公立美术馆相继建成使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战略部署,各地出现新一轮美术馆建设高潮。
(一) 美术馆功能空间的组成
美术馆主要功能空间包括:览用房、藏品库房、技术用房、公共教育与交流用房、管理用房与辅助用房,其中展览用房、藏品库用房、技术用房、公共教育与交流用房是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
二、发展现状
(一)公共美术馆建设的总量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至201年,全国公共美术馆的数量达到了268个。其中,国家级美术馆1个,级美术馆19个,副省级美术馆11个地市级美术馆91个,县区级美术馆146个。
(二)公共美术馆建设的分布
在公共美术馆的分布上,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除海南省、贵州省、青海省以及西藏自治区之外,都建设了美术馆。其中,华东地区68个,华南地区17个,华中地区39个,华北地区34个,西北地区75个,西南地区26个,东北地区9个。
(三)公共美术馆规模体量
从近几年发展趋势来看,美术馆已被纳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框架中,也日益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被民众视为不可或缺的文化休闲场所。公共美术馆的规模体量因此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全国美术馆建筑面积在3万平米以上的有6个,1万平米至3万平米的有20个,这些馆基本建成于2000年之后,多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美术馆。
(四)公共美术馆设施配置
近几年统计资料显示,美术馆的建筑设备配置在美术馆建设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为20%左右,且有逐步提高的趋势,其中照明灯光设备一般占8%左右。
三、主要问题
(一)缺少法规保障,公共美术馆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
根据目前的调研情况看,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公共美术馆的建设缺少必要的法规和标准保障,场馆的用地、馆舍的建设及其规模面积没有标准和依据,随意性较大。建与不建、规模面积大小甚至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美术馆建设标准》目前尚处在编制过程中,而1992年出版的《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虽然对许多技术要求做了明文规定,但与当今美术馆建设发展存在很大的距离,有些条款需要修订,有些标准需要重新确立。显然,由于制度层面的原因,各地的公共美术馆建设缺少操作依据,缺少系统规划。同时由于管理部门多,实施主体杂,也使美术馆的选址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随意性。
(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我国公共美术馆的建设产生了较大的地区差异
从公共美术馆的分布来看,华中、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共有158个,占总数的58.96%;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共110个,占总数的41.04%。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造成了东西部地区的公共美术馆的建设规模和质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差别也比较大,我国西部的一些美术馆在运营经费方面也相对欠缺。
(三)投资管理主体不同和代建制度的实施,造成了公共美术馆的建设与运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目前,省级美术馆由省政府投资和管理,市级美术馆由市政府投资和管理,区县级美术馆由区县政府投资和管理。而且近几年新建成的公共美术馆,在建设阶段大多采取了项目代建的方式。由于投资和管理的主体不同,馆际之间的联系多为业务指导关系或协商合作关系,这不利于美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建共享。而且,代建制的投资和管理模式也造成了美术馆的建设者和运营管理者难以有效衔接,使得美术馆的功能区域的配置划分及一些细节设计(如门的大小、电梯的大小、灯光系统)都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暴露了一些问题,许多设施甚至需要另行改造。如此,造成了经济资源的浪费。
(四)规划出现的错位降低了公共美术馆的社会服务水平
出于功能考虑,公共美术馆应该建设于城市中心居民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我国有一大批美术馆建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也的确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大和人们文化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公共美术馆面临着改建、扩建和新建的需求。然而,由于美术馆原址或旧城区用地十分紧张,新建美术馆馆往往被迫在位置偏远、人口密度较低的城市新区的文化中心选址,虽然其建设规模和内部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在一定时期内,新区居民少,旧城区的居民和外地旅游者也不易到达,因而导致观众量减少,设施使用率降低,影响了美术馆社会效益的发挥。
(五)公共美术馆功能空间配置不合理
展览是美术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处在一个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全国美术界队伍阵容强大,每年都有佳作问世。无论过去的经典作品和当前的新人新作,都希望有充分的展示空间。此外,随着视觉艺术的不断发展,美术作品的形式也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延伸至装置、新媒体艺术等新形式,作品的尺度也越来越大。展厅的设计应与艺术创作的发展趋势相符合,甚至要有超前性。国内部分公共美术馆现有展厅空间尺度相似、可塑性低、导向性差,展览方式比较单一,已无法满足新型当代艺术作品的展示需求。在藏品库房面积方面,根据调研情况看,部分公共美术馆的藏品库房面积比较小,不能满足数量日益增长的藏品的保存需求,故不得不另租场地存放。这对藏品的安保和维护都是不利的。
(六)上级主管单位主体不同对公共美术馆运营造成影响
我国的公共美术馆按照行政级别设置和管理,分为国家级、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市级。从目前收集汇总的资料看,大部分美术馆的上级主管单位是各级文化厅局,但仍有一些美术馆的主管单位是省市的文联或美术家协会。主管单位的不同,会造成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专业职能的差异,尽管只是细微的差异,但却会对美术馆的运营建设造成长久影响。
(七)馆舍建设盲目攀比,而不是因地制宜
一些地方的美术馆建设,不从实际的观众数量、藏品数量、展览质量、美术资源等实际因素出发,在规模和设备配置上盲目攀比,一味求大、求新、求“气派”,却忽视了美术馆使用功能和运营管理现状,忽视了当地人口规模和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政策法规保障是美术馆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基础,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一些政策法规,能够有效保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美术馆建设的投入,并且可以带动地方政府制定适合本地区美术馆建设的政策条例,有效提高美术馆建设的质量和管理能力,积极推进美术馆建设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目前公共美术馆都是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投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加强美术馆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指导,美术馆的建设(包括规模大小、规划布局、功能设置等)不能完全以“大”为标准,而是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后期的运营管理相协调,与当地文化资源相匹配,避免因重复建设而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三)公共美术馆在立项和建设阶段,不仅要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而且要探索建立美术馆建设专业咨询机制,尽可能多地听取美术馆专业人员和当地艺术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收合理意见,避免馆舍建设与运营管理的脱节。
(四)公共美术馆是市民日常性使用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定的观众量是其存在的理由,远离了人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城市新区规划预留文化设施用地无疑是必要的,但是否把美术馆建在该处,却应慎重考虑。应尽可能将资金投在目前居民集中、交通便捷的地方,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方便地使用这些公共设施,以求得设施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五)公共美术馆的建设要根据美术馆的功能定位和使用需求,制定美术馆建设标准,明确不同等级美术馆在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功能区面积比例、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要求,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导美术馆建设的个性化发展,合理对待地方政府、业主和建筑设计师在建筑造型方面的追求,实现美术馆设计在功能与创造性的科学结合。要确保美术馆各个功能分区(展示、储藏、教育、办公等等)布局合理,使交通顺畅且尽量互不干扰,以此协调展览陈列等“前台”功能与办公管理等“后台”功能之间的关系。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管理水平。我国美术馆建设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结构失衡等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这已经制约了美术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美术馆建设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高层次的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
(责编:徐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