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为艺术体验而表达—— 美术馆展示的光空间环境营造初探

  

程 平(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部主任)

  美术馆是观者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场所,它的展示空间营造当以艺术作品、观者、环境三要素的互为阐释为中心,使得观者在艺术之旅中收获感动或思考。在现代美术馆艺术展示设计中,光空间环境的营造(包含了自然光及人工照明)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笔者试图由空间环境、艺术作品及观者三者之间的互为阐释关系分析入手,表明光在展示环境建构中的作用及地位,在介绍当下美术馆展示光环境营造发展现状的同时指出其误区,最后明确新形势下的展示光环境营造的方向应该是由表及内。将光作为展览语言的媒介之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以观众为中心”的观展理念,进而提出美术馆展示光环境营造的解决方案,阐明美术馆光环境的营造当以观众的在场艺术体验为宗旨。

  一、引言

  在美术馆展示空间中,如何传递艺术感受,使其受到观众的赞赏,并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这个问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照明甚至视觉范畴,但是照明不仅可以让艺术作品得以呈现并对其外观作出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视觉感受。[1]艺术品借由光的参与凝结成一个明确的造型世界,材料、形状、大小、色彩、质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被清晰地表现出来。微妙的光线变化使艺术品的形式与关系也会相应改变,从而产生无限的生机。好的光环境营造能调节展览的节奏与突出视觉中心,加深参观者的空间印象,它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及区域界定功能,而且它在配合空间多种视觉元素的过程中还能表现出独特的格调和文化内涵。观者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透过感知经验的参与,使作品散发出叩动内心的精神力量。

  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建构及其中光环境营造工作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经为大家所普遍认同,但当前国内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符合中国艺术博物馆特点的展示理论体系,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多数还局限在建筑照明设计大空间中的博物馆领域内进行部分讨论。有关“美术馆照明”的论文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从设计的角度介绍美术馆空间中的照明工程实施案例,比如《武汉美术馆展厅室内照明设计》《宁波美术馆照明设计》等;第二类是从科学用光的技术层面分析光对艺术作品或环境的影响等问题;第三类则是谈实际工作中的感想与体会。笔者认为,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少触及美术馆展示空间形态(光作为其中之一)与作品、环境、人的相互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以提供审美教育为核心使命的美术馆(艺术博物馆)如何营造表达艺术品内在精神的照明环境和关注观众的参观心理的照明设计将是需要突破的课题之一。这也将是改善观者在美术馆的艺术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必将有效激发美术馆与观众的创造力和活力。

  二、光在展示空间环境建构中的作用及地位

  光是展示环境氛围,营造众多元素中最为有机和最具可生成特质的元素之一。在每一个展览中,“光”都既是忠实的使者,又是灵巧的向导,引导与伴随着观众完成他们的艺术体验之旅。在现代美术馆的艺术展示设计中,如何恰当有效地用“光”,已经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工程。在由布局规划、色彩选择、文字设计、图案应用、材质搭配、墙面布局、版式设计、展品设置等诸多环节组成的展示环境设计系统中,“光”被作为一种无形介质参与其中的演绎,以其明暗、冷暖、延展、引导、连结、融合、领域、边界、层次、聚焦、不定性等构成形式完成它的表达。“光”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在展示空间营造中所表述的比喻、心理暗示、宁静与虚空、诗性等语言成为最切合当前美术馆展示作品之艺术语境形成的有力手段。提升“光”的艺术表现力也就能够提高展品与观众交流的有效性,与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浸入体验式观展理念相吻合。

  美术馆的展示空间形态由观众、艺术作品及环境三个核心要素构成。早期美术馆多被称为“展览馆”,展示环境及观众的在场体验并不作为整体考虑。近年,随着现代美术馆的职能不断延展,现代艺术展示活动则更加强调“以观众为中心”,艺术品与观众之间一定存在着互动关系,艺术品带给观众某些信息,而观众的反馈有可能会改变艺术品的展示状态。环境是艺术品和观众的载体,它会影响艺术品的价值体现,也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2]美术馆艺术体验之环境是由美术馆空间、它的周围环境、意义、人以及它们的活动组成。[3]优秀的照明设计师应该把美术馆展场看作是一个可获得动态的艺术认知的体验场所,除了对空间中展墙、展柜等结构、形式、色彩、艺术展品进行分析与提出“光”的解决方案外,也需要对处于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影响进行分析并做出回应,这是一项对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认知与感悟的工程。人们通常首先不自觉地利用视觉,再综合利用听觉、味觉及触觉等感官来感知空间,是眼睛和头脑的直接联系让空间感知成为可能。光所具备的功能性并不是美术馆照明的全部,在美术馆中,艺术与文化精神的传达是照明设计的灵魂,更是向观者传递文化、阐释艺术、启发思考的工具。

  三、展示光空间环境营造的发展现状及误区

  美术馆的光环境营造知识的发展是伴随着博物馆建筑空间及国际博物馆照明设计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大约在公元前290年,托勒密一世为女神缪斯建了一个学习中心,它是第一家真正的博物馆。[4]直至1759年大英博物馆及1793年8月10日法国卢浮宫正式作为真正意义的公共博物馆对外开放。可见,西方的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是源于城堡、教堂、神庙等高大的建筑空间,展厅昏暗,通常依赖侧窗、天顶等自然采光方式,这种艺术原境的光环境特点依然深深影响着现在尤其是西方古典油画、壁画、宗教题材绘画样式的展示光环境设定,成为现代观众浸入式追溯、体验作品原有语境的最佳方式之一。伴随西方博物馆现代职能和认识的不断完善、进步和人工照明技术、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的博物馆现代形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美术馆在我国艺术博物馆的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意义,该馆在照明设计的应用上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由1962年初建更注重视觉环境的质量标准,对照度水平的超标持宽容态度,对参观过程的关注超过了对展品的关注;1988年改造注重照度标准,把展品保护作为首要的设计原则,对视觉质量的考虑处于次要地位;2002年改造兼顾照明的数量与质量,在为参观者创造舒适视觉环境的同时,兼顾展品保护。”[5]可见,我国美术馆照明设计实践及理论尚处于逐步学习、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中国的美术馆大多追随西方现代博物馆的空间形态,但是基于东西方不同的艺术作品及审美要求,我们应该追求发展构建符合自身特质的美术馆空间形态,其中必定需要包含照明设计的探索,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与国际接轨”无疑将会丧失自己的文化特点。

  在美术馆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多数工作人员对于“光”的专业认识还不足,表现在仅仅认为“光是应用技术”的片面见解,为了照亮而为。众多美术馆仍将展示设计系统置于辅助性的地位,而其中的照明设计系统更是多数由未经专业培训的物业工程人员代劳;随意使用不合规范的照明设施,常见的人工光源以荧光灯、白炽灯占较大比例,灯具则多采用市场出售的一般用途的灯具;缺少展品保护性要求,使用未经过滤的自然光,未能消除有害光辐射以及对显色性指数、防止眩光、溢光等科学性把控不足;不考虑建筑空间、艺术品视觉环境及情境营造的区别设计需求和对观众产生的心理影响等。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多数美术馆在专业设备投入上的经费还比较匮乏,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照明状况,我们期待随着国内一线美术馆展陈工作各主要环节的任务、内容、规范等逐渐明晰及文化设施运营保障投入的加大,美术馆自身能够加强这方面专业知识的更新。

  四、新形势下的展示光空间环境营造的方向

  美术馆正在努力脱离“展览馆”的身份标签,它在完善艺术博物馆各项基础职能后尝试引入艺术策展机制,在开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机构的新形势下,开始认真思考艺术展览的价值取向问题,并将多元化且欣赏品位日益提升的观众需求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在展示设计系统中的照明设计环节也日益展现出自己的专业价值,照明设计理念也有必要接受质疑以重新获得评估。

  (一)由表及内的思考方向

  观照艺术品表象是展示光空间环境营造的基础,它应具有科学、简洁、舒适、巧妙的特点。“光”可以突出展陈艺术品的存在,把主体从背景和其他艺术品中分离出来,生动地显示主体的大小、形状、体积、轮廓、比例、细节、色彩、肌理、形态等;在大型装置和环境艺术的表现方面,“光”更是各种视觉因素的统一力量。它可以在作品构件之间形成联系与分隔,大面积冷光铺色加上局部重点暖光照明配置可以使作品的各个部分处于主与次、虚与实、对比与调和等各种造型关系中,使各个视觉元素形成统一的整体,并给予视觉的连贯性。我们既需要从展品与展示背景的对比关系、光源色温、展品材质及色彩之间的配合、显色性指数、展品背景的亮度与色彩、直接或间接眩光的影响、立体感塑造、照明范式、投射角度、光扩散程度、避免有害热辐射等多角度思考,也需要分析展场中的明暗区域分布,创建相对的虚实关系,从而获得整体的空间感、层次感以及艺术性。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配合恰当的亮度对比建立多层次的空间场景感知,吸引参观者的视线,引导他们关注艺术品本身,以期让观众获得惊喜的、富有戏剧性的视觉效果。有些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有些也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数据支撑,光的差异度控制、限制无疑是需要我们以审美、情感以及专业态度来加以控制和表达。

  “光”除了针对展品外部形象的塑造外,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造型空间中关乎精神性意义的表达也是它的擅长之处,“长期以来,人们对感性的体验方面研究不够……现实的人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具体的感性存在,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总是伴随着内部体验”。[6]观者的情感可以透过活化感官经验而转译与呈现,这种转映的发生,也能透过物象世界的转换与抽象化而被触动。[7]在2011年7月由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博蕴华光——敦煌艺术展”中,笔者曾尝试将莫高窟第158窟(中唐)释迦涅槃卧佛像内心的沉静与祥和透过情境营造表达出来。观众通过特别设计的甬道,脚踏莲花砖,心慢慢沉静,眼前徐徐展现的是横陈的卧佛,面部正透着暖暖微光、神情祥和、微含笑意(图1、图2)。我们选择了色温在2500k左右的可调单灯LED照明设备来执行脸部重点表现,其余部分直接依靠甬道透出的弱自然光及环境漫射光。正是因为对展品内在气息的准确把握契合了158窟原境体验的真实感受,所以获得了不错的展示效果。我们通过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而这显然正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8]这个过程提供给观者欣赏、学习的动机及欲望,做到持续吸引观者进而了解展示的内容知识和策展意图,从而实现由外在视觉表象向内在思想表达的阐释转换过程。

  (二)“光”作为展览语言媒介之一

  现在,美术馆策展团队有必要把“光”作为展览语言媒介之一,为策展思想的一致性阐释而表达。艺术品作为美术馆的主要阐释对象,需要用“光”来将其内在的气质、精神及外在的质地、细节等配合其他媒介将策展人的选择、思考话语传达出来,让观者可以尽可能突破多重障碍,读懂整体展示所传达的艺术信息。

  “光”作为展览语言媒介之一,在博物馆藏品阐释的视觉环境和环境氛围营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阐释的“环境影响模式”是运用环境因素表现、突出和强化博物馆藏品的特定内涵,帮助观众感受和认识博物馆藏品的某种性质。博物馆藏品被置于一定的环境中,它在这个环境中展示自己,也在这个环境中与观众交流;它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观众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心态和情绪的影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视觉环境、嗅觉环境和环境氛围等因素。[9]

  照明设计师和藏品研究、文本策划、展示设计、教育媒介等工作人员同属于策展团队中的一员,他需要完整理解、消化主要策展人的策展意图,共谋打造注重观者体验的有主题、有剧情的综合性展示活动。“光”引导的视觉感官因触发情感内外体验合而为一,再联合听觉、触觉、嗅觉等的参与产生体验式的观展经验。艺术策展人所关心的是如何可以“无阻碍地传达信息”,感官诱惑成为持续引领观者沿着策展人的思想轨迹(讲故事)探寻的动力,视觉的形成常常是由单点开始,在动态中串联成线继而联结成场的意象。[10]展示空间中艺术作品的陈列关系、序列往往显示出艺术策展人所面临的特定问题。

  一件艺术作品或者可以被视为手工制造与“光”的相互作用的人工制品(如油画作品)。[11]然而,对现当代艺术而言,全新的艺术创作形态所提供的视觉与感官体验与早期艺术截然不同。众多当代艺术家把对多元空间载体的考虑纳入他们的创作构思之中,艺术作品完全可以融入周围的环境而成为空间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图3)。由此,他们对照明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以营造丰富的场地感为目标,创造独一无二的精妙氛围和拟自然的漫射光效能够促成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参与。

  在展场中配合展示空间设计进行艺术品光环境复原再创作是可行的方式之一。例如:还原创作位置(画室或野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印象派作品展厅空间中模拟自然光的色温、照度等做整体的照明,然后根据作品给出适度的重点照明,用以还原在自然光下创作完成作品最佳的色彩(图4),不经意间给出对观者的关照和对作品的阐释。配合展示设计还原艺术品放置位置环境(城堡、教堂、庙堂等)或将绘画创作带回到原有情境,思考画室空间对创作的影响,寻找相关性的确具有可操作性。这些光环境创作依托于展示设计结构,其关乎艺术作品语言、精神情境表达的创作方式为现在照明设计师所热衷。2011年4月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推出的“启蒙的艺术”展有一个展览分主题是表现“阴暗面”,整个主题展场被刷成蓝色基调,配置LED灯具照明,高色温带给观众阴冷的感觉(图5)。2012年,在《山月丹青——纪念关山月诞辰100周年作品展》展览期间,位于中国美术馆1号大厅的回廊区被设计成为体验关山月先生个人趣致的时光长廊,发黄的老照片配合低照度的呈现恰当地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觉,为进入此环节的观众提供了恰当的氛围情境(图6)。这正是“光”对于情绪的象征价值在艺术主题展览中的体现,由它创造出的一种气氛再结合作品及色彩获得表现价值,并为观者交互体验。

  艺术创作理念的多元化以及新照明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新的展示理念的更新,让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和主动地选择、再创作符合展览特质的合适的“光”语言,增强表达的可能性。例如借用类似舞台照明的语言及表达方式造境不同于以往的静谧情境,能唤醒空间形式并营造更富艺术语言的气氛或环境,给人以更加强烈的情感体验(需要避免非必要的剧场式呈现);或运用光描绘、线条、明暗、色温等特性营造出特别的图像和音乐性氛围,对提示艺术主题、揭示作品内在精神性表达以致观者生成情感共振都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针对现当代艺术作品而言,“光”的设计通常成为作品语言的一部分,其意义更不言自明。

  (三)以观众为中心的光空间环境营造

  在规划照明时,设计师要有一个想象中的观众,可以提醒他们自己如何工作。[12]“光”要亲身体验,只有将观众从户外进入展场直至完成艺术体验参观行程中可能的各个空间及行为细节都考虑照顾,这样的光环境营造才是人性化的:

  首先,观众由户外到达室内环境需要视觉适应过程,相关区域内亮度平均值与峰值比需要我们予以关注。亮度对比越强烈,视觉越容易疲劳,上海博物馆由中庭明亮空间过渡到展厅暗空间设计尺度与规划存在明显的缺憾,中庭的自然采光天顶设计带来的高照度与展厅低照度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容易引起观众视觉上的不适应。

  其次,在观展过程中的这部分光环境通常由人工照明来设计完成,处理得当,可以让人与展品之间的感知舒适,反之则让人感觉疲劳。光比过大就会减少展示空间的景深与层次感,破坏整体性,会给观众带来不适。眩光及反光也是我们在美术馆的展示空间中所着力避免的,眩光是直接观看照明系统核心而产生的短暂目眩现象,眩光会使人们分辨光度强弱的能力降低,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反光可能由作品带来,也有可能是由镜面地板或墙面带来,需要系统地着手研究材料及其表面反射光的方式。不同光线包含的色相不同,也会分散或误导观众的视觉欣赏,我们应该谨慎选择没有外溢光的灯具并体察观众在展厅中的行走路线,尽量做到让人忽视光源的存在,把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到展品本身上去。给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不同的灯具,相同类型的作品集中于一个展示区域并统一照度标准可以获得纯净的整体感,这些都是在“以人为本”地提出解决方案。

  再次,就展览空间整体节奏控制而言,我们同样需要有效利用“光”的多重特性来帮助实现。现代艺术展示空间中的情境还原区、互动体验区、阅读角、数字赏玩区域、视频播放区、休息区等区域功能皆有不同(图7)。观众行为习惯与需求不同,照明配置自然需要为观众的在场体验而做出不同的表达。

  五、结语

  现在,美术馆的艺术展览需要多个方向的专业评估,展览最终的呈现要让观众读懂策展人以他的思路讲述的故事、展品背后的故事及其艺术价值,要引导观众从最佳角度去理解和欣赏作品,并看到研究者的观点与成果。其实,现在的展览已经不是单纯的陈列,它是全方位的参与艺术意义形成的过程。而其中,光环境的营造对观者的艺术体验旅程有直接影响,其中充满专业性、科学性以及艺术创造性。我们期待光的设计、应用将在未来的艺术展览空间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责编:黄丹麾)

  注释:

  [1]Christopher Cuttle. Light for Art’s sake: Lighting for artworks and Museum Displays [A].USA:

  Butterworth-Heinemann,2007:P3.

  [2]孙淼著《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9页。

  [3][英]布莱恩?劳森著,杨青娟等译,《空间的语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4][美]博寇(Burcaw,G.)著,张云等译,《新博物馆学手册》,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5]张昕、詹庆旋《我国博物馆光环境之历史与现状——以中国国家美术馆为例》,《建筑学报》2005年第2期,第62-65页。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页。

  [7]徐纯一《如诗的凝视: 光在建筑中的安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8][瑞士]卒姆托著《建筑氛围》,张宇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9]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161页。

  [10]耿凤英《展示三部曲: 停?看?想》,载王嵩山主编《博物馆展示的景观》,台湾博物馆,2011年12月出版,第386页。

  [11]Christopher Cuttle. Light for Art’s sake: Lighting for artworks and Museum Displays [A]Butterworth-Heinemann,2007: P13.

  [12]玛格丽特?霍尔《展览论——博物馆展览的21个问题》,环球启达翻译咨询有限公司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