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浅析美术馆藏品工艺技法的著录

 

  付瀛莹(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

  引言

  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文背景孕育出不同的美术形态,也产生了各不相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工艺技法。作为美术馆藏品来说,工艺技法是美术馆藏品本体属性信息之一,反映着藏品的存在方式及其艺术价值。那么,什么是美术馆藏品的工艺技法?美术馆藏品主要有哪些工艺技法?对美术馆藏品的工艺技法又该如何著录?美术馆界对此并未有系统的论述,本文就怎样对美术馆藏品的工艺技法进行著录做一些探讨,以供业界同人参考。

  一、“工艺技法”作为登录指标的由来

  (一)“工艺技法”的概念

  “工艺”一词在《中国小百科全书》[1]中有如下定义:“工艺是工业中的一种加工手段,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所谓“技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的解释为“技巧和方法”。美术中的“工艺”常用于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商业美术、工业美术、建筑装饰、室内设计之中,是在生活领域中以实用性功能为主,根据创作人员的审美理念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起到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Column3201449境的作用。“技法”则更多地用在绘画、雕塑等纯美术门类中。美术领域的“工艺技法”可理解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手段。

  (二)“工艺技法”的著录意义

  工艺技法是创作人员审美理念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工艺技法这一手段,展现在观众面前。工艺技法的研究和改良是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并直接影响着美术作品(流派)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科学完整地著录“工艺技法”信息对于美术史、美术门类、美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美术史而言,美术史以记录、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为己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说,美术史也是探究美术作品以不同的工艺技法呈现不同视觉效果的艺术规律和发展历程的学科。工艺技法的演变与进步直接促进美术史的发展。比如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张大千通过创作实践,以泼墨法为基础,借鉴了工笔画法中的撞水、撞色法,同时吸收了西方绘画技法,创造了的泼彩画法。这种新画法使画面显得自由变幻、灵巧新颖,改变了中国画传统的绘画技法,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并一直影响到当代。对于美术门类而言,美术作品工艺技法不断改进,促进新的美术门类的产生,如西方绘画从绘画技法上,最先对欧洲绘画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坦培拉[3]绘画,这种绘画盛行于14-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常用的绘画技法和主要绘画样式。画家们在热衷于坦培拉绘画的同时,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从而造成画面效果刻板、生硬。在新的绘画技法探索中,古典油画逐渐出现,画家们作画时使用油画间接技法,使衔接笔触、处理外轮廓线时的用笔能更准确和柔和,层次变化更加丰富,因此整体画面的虚实更丰富,体积更强烈,质感更柔和,表现更到位。古典油画间接技法的出现使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在欧洲大陆流行开来。对于美术研究而言,只有对工艺技法充分了解,才能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元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美术史的时代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二)        博物馆、美术馆对“工艺技法”指标的著录

  美术馆藏品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主要类型是美术作品,工艺技法是说明和描述美术作品创作方式和艺术特征的重要方面,也是美术馆藏品信息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对“工艺技法”指标项重要性的认识,博物馆、美术馆都曾将“工艺技法”作为对藏品登录的重要信息指标。2001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文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包含3个指标群、33个指标集、139个指标项,其中就包括“工艺技法”指标集,并分为“流派”“绘画技法”“装饰生成工艺”“文字生成工艺”4个指标项;2005年,“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执行的《馆藏珍贵文物信息指标著录规范》中也将“工艺技法”指标列入馆藏文物登录的核心指标项;2012年,中国美术馆在全国美术馆领域率先编制并印发了《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试行)》,将“工艺技法”有关内容纳入到其核心指标项中,并分为3个对应指标,分别为“成型工艺”“流派”“绘画技法”,即“藏品中涉及成型工艺的”,“按工艺技法、地域或表现风格划分工艺、艺术流派的”,以及“藏品中涉及绘画技法的”都可填写此项。

  为了廓清全国美术馆藏品家底情况,加强对国家美术收藏的管理和利用,2013年11月11日文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美术馆藏品工作的通知》(文艺函﹝2013﹞1609号),启动了为期三年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艺技法”是此次普查的一个重要内容,《通知》明确指出:“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藏品名称、类别、作者、创作年代、质地、尺寸、质量、主题、工艺技法、形态、题识、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实际数量、来源方式、收藏单位、入藏时间、藏品编号等。”

  二、美术馆藏品工艺技法的著录

  为做好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根据文化部批准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方案》,文化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制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作为普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第1部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中对“工艺技法”描述为“藏品的整体成型工艺或图像、图案的创作技法”,并列举几项示例,如设色、白描、薄涂法、木口木刻、编织、印刷等。美术馆藏品种类丰富,各类藏品所涉及的工艺技法也多种多样。《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中所列举的示例并不能涵盖所有美术藏品的工艺技法,下面列举美术藏品中不同门类常见的工艺技法,以供参考。

  1.中国画,简称“国画”,是近代为区别西方绘画而出现的概念,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进行制作的绘画。中国画的工艺技法主要有三种,即工笔、写意、兼工带写。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设色、工笔淡彩设色、白描等;写意有大写意、小写意等;兼工带写即是画面有笔法工整细致的部分,亦有较放纵写意的部分,用工、写二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神。

  2.油画,用以透明的植物油(亚麻油、核桃油等)调和的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加工过的)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油画的主要技法有:间接技法、直接技法、混合技法。其中,间接技法又叫“古典油画间接技法”,分为薄涂法和厚涂法。作画时用颜色多层次对画面进行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形成色块对比;直接画法,多见于法国印象派技法,大量使用挥发性油,多采用厚涂法,不断复加笔触完成作品;混合技法常见于当代油画作品,画家采用以油画材料为主,又添加了其他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创作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坦培拉是一个古老的画种,其工艺技法受绘画材料的约束,在表现上十分有限,只能采取薄涂画法,不便于大面积平涂和直接厚涂。)

  3.版画,用刀子或化学药品等工具材料在木版、石版、麻胶版、铜版、锌版等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根据版画的不同类型,版画的工艺技法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凸版版画有拓印法、套色印法等;平版版画有转写技法、复印制版技法、黑白反转技法、照相制版技法、雕刻技法等;凹版版画有一版多色法、二版多色法、多版多色法;孔版版画主要是依靠印刷技术。

  4.雕塑,是采用各种可塑的材料(如石膏、树脂、黏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等)多种方法制作的三维艺术作品。雕塑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刻、雕、铸、贴塑等。

  5.水粉画,是一种以阿拉伯胶为黏合剂,以水为媒介调制色粉的画种。水粉画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在东西方绘画发展史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埃及、两河流域,还有我国古代的寺庙壁画和墓葬壁画,以及帛画、工笔重彩、民间彩塑等等,都采用了近似胶粉画的着色方法。现在水粉画的就主要绘画技法有干画法、湿画法、薄画法、厚画法、透底画法、水洗法等。

  6.水彩画,是以水调和水彩颜料绘成的画,水彩画借助水来表现色调浓淡和透明度,利用白纸和颜料的掩映参融作用,体现明丽、透明、轻盈、淋漓等特有的艺术效果。水彩画最常见的技法有叠压法、渲染法、缝合法、点彩法、遮盖法、减色法。

  7.书法,是一种以书写汉字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书法技法分为笔法和墨法两种。笔法是指在书写中使用毛笔的最基本技法,又分为中锋、侧锋、藏锋、露锋、转锋、提、按等。墨法是指书写时的用墨之法,分为浓、淡等。一般说来,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

  8.篆刻,一门与书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又称玺印、印或印章等。因印章多用篆文刻成,故称篆刻。篆刻的技法分为阴刻、阳刻等。

  9.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进行绘画,除漆之外,还加入金、银、铅以及蛋壳、贝壳、石片、木片等材料。漆画的技法丰富多彩。工艺技法可分成描绘、镶嵌、刻划、研磨、泼洒、堆塑。其中,描绘又分成彩绘、描金、晕金、泥银彩绘;镶嵌又分成金属镶嵌(平脱、平文)、螺钿镶嵌、蛋壳镶嵌、骨石镶嵌(百宝嵌);刻划又有戗划(戗金、沈金)、雕填(蒟酱)、刻漆(款彩、刻灰);研磨又分为罩漆、彰髹(变涂、斑漆)、莳绘;堆塑分为漆堆、炭粉堆、漆灰堆。

  10.素描速写,素描是用木炭、钢笔、铅笔等材料,以线条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速写是素描的一种,是快速写生的方法。其工艺技法有线描、平涂、擦笔等。

  11.年画,中国民间传统绘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因主要张贴于新年之际,故名。狭义上,专指新年时城乡民众张贴于居室内外、窗、墙、灶等处的,由各地作坊刻绘的绘画作品;广义上,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种类。年画的工艺技法主要有手工绘制,木版套色印制,半印半画,套印背景、手染脸面,仿版画法,漏版刷印等。其中,漏版刷印是将多层后纸裱牢为版,浸以黄蜡,干透后刻出漏版(即与木版套版刻法相反,需要印色的部分均镂空),再置漏版于画坯上,用棕刷蘸色刷印,色漏纸上,即完成一道工序。每幅画最多漏印四次(四色),此法至今存于贵州、漳州、开封等地。

  12.刺绣,是以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按照材料可分为丝绣、羽毛绣和发绣。刺绣的工艺技法主要绣法有以下几种:彩绣、包梗绣(又称高绣,在苏绣中则称凸绣)、雕绣(又称镂空绣)、贴布绣(又称补花绣)、钉线绣(又称盘梗绣或贴线绣)、珠片绣(又称珠绣)、十字绣(又称十字桃花)、绚带绣、抽纱绣、戳纱绣(又称纳锦)等。

  13.皮影,是一种以兽皮(主要是驴皮)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在皮影戏表演中使用。制作皮影的主要工艺技法有刻、雕、镂、敷彩等。

  14.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剪纸所用的工艺技法主要有剪、刻、雕花、镂等。

  15.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方法制作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其工艺技法有划花、刻花、刻填花、印花、剔花、剔釉、珍珠地划花、贴花、塑贴花、剪纸贴花、堆塑、锥拱、镂空、玲珑、彩绘、点彩、分水等。

  16.唐卡,在藏文中即是指“卷轴画”,是一种绘于布面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后,悬挂供奉于寺庙佛堂的宗教绘画。根据工艺技法的不同,主要有彩绘、印刷、刺绣、织绣(堆绣)、缂丝、贴花、珍珠镶嵌等。

  17.印染,印染工艺是采用不同的涂料和染料对织物的加工和美化,可在织物上染绘出色彩斑斓的图案。可细分为扎染、蜡染、拔染、织锦、挑花等。

  18.编织,是将植物的的枝、条、叶、茎加工后,用手工艺进行编织的工艺。常见的编织工艺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19.数字艺术,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依赖连续移动的图像,结合音频制作等特效,表达艺术家审美主张的视听作品。一般来说,此类作品包括数字视频、动画、游戏、多媒体等多个品类,根据制作手段和使用工具的不同,其工艺技法可分为拍摄(主要针对视频作品)、建模(主要针对三维动画作品)、编程(主要针对电脑游戏等程序类作品)、制作(针对其他类型作品)等,填写时可在其后加注文件格式,如AVI、MPEG、FLA等。

  三、美术馆藏品工艺技法的著录原则

  在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的登录指标体系中,“工艺技法”作为一个填写性指标项,与“类别”“来源”等选择性的指标项不同,没有标准的选项可供选择,也不同于“名称”“年代”“尺寸”等其他描述性指标项,可以直接通过摘抄藏品账册或测量藏品本体获得。其填写需要在具备美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藏品的不同类别、不同材质、不同情况综合判断再予以著录。在填写著录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        规范性原则

  工艺技法作为描述藏品特征的重要信息,在对其进行著录时,应当使用规范的美术专业术语进行描述,这样才能清晰、准确地描述每个作品的创作方法,不仅便于藏品管理,更便于藏品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检索。在著录时要避免白话、俗话的使用,减少语言描述的混乱和不清晰。

  (二)开放性原则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工艺技法的发展开拓了广泛的空间,材料的多样化为工艺技法的更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工艺技法的变化又会引导新的艺术观念的形成,激发新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艺术门类。美术作品的工艺技法的文化内涵是不断发展完善的,并非一成不变,很难用一套固定的标准来限定。即使编制有关的术语规范,也应充分考虑工艺技法的变化更新,及时吸收采纳新的相关术语,不断充实完善术语体系,才能适应美术作品创作方式的发展演变,满足藏品信息管理的需求。

  (三)多样性原则

  在美术藏品中,各种工艺技法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搬硬套。例如,在水粉画中,由于表现不同物象的需要,往往一幅画是干、湿、厚、薄几种画法并用,使画面呈现出干是因湿而显、湿是因干而隐的效果。

  又如,民间美术中的灯彩(又名灯笼),一个灯彩从开始制作到最终成型,综合了剪纸、刺绣、年画、编织等不同的美术类型,并采用了结、扎、剪、刻、绘等工艺技法。由此可见,一件美术作品并非都是单一技法所能表现充分的,需要有几种技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一件藏品究竟采用了什么工艺技法,需要根据藏品真实、具体的情况而定。

  (四)简明性原则

  对于有多种工艺技法的美术藏品,在著录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同一藏品中使用了多种工艺技法的,应填写一至两种主要的工艺技法。对工艺技法过多描述,不仅会使整个指标项的描述显得累赘,令人有画蛇添足之感,而且不利于突出主要工艺技法的地位。

  最后有一点需要说明,如藏品的工艺技法非常复杂,不便表述的话可填“略”。当然,工艺技法作为美术馆藏品信息的重要指标项,应尽可能将其填写清楚。

  四、结语

  工艺技法是美术创作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工艺技法的不断推陈出新直接推动了美术创作的发展创新。在美术馆藏品普查和藏品管理工作中,完整、准确地著录美术作品的工艺技法信息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系统梳理美术史发展历程,拓展美术学的学科视野,有利于强化美术馆藏品的研究与应用,更充分地发挥藏品物证作用,有利于提高国家美术收藏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提高收藏的效益和水平。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工艺技法指标所特有的开放性,导致其登记著录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缺乏成型的规律和标准化的选项,没有可资参考的词典等前期研究成果,再加上工艺技法的不断发展创新,这些都给登录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正在进行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试点工作中,许多试点美术馆都将工艺技法指标项的登录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和难点。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简单地归纳了工艺技法示例和填写原则,衷心希望能够给正在开展普查工作的美术馆同行带来一定的启发。由于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方家予以批评指正。

  也希望下一阶段普查机构能够根据美术馆藏品的实际特点,结合普查工作的有关要求,编制相应的细化词典,供各地普查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促进普查数据采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责编:耿晶)

  注释:

  [1]《中国小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小百科全书》第六卷《文学与艺术》,团结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坦培拉(Tempera)绘画与油画相比是一种更古老的绘画。《不列颠百科全书》中“Tempera Painting”一条

  的解释即为:“蛋彩画”是“以易溶水质媒介调制颜料所作的绘画,即标准的调和载色体是用水稀释的天

  然乳胶,即蛋黄。现代画家不仅用蛋黄又研制出各种乳剂以扩大其用途,用一些人造乳剂,以全蛋和亚麻

  仁油,以及树胶和蜂蜡等配制而成”。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文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2001年。

  2.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试行),2012年。

  3.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王建平《论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中国博物馆》2001年第2期。

  5.刘明、张澎编著《材料与技法丛书油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6.原黎明、王岩、董喜春编著《材料与技法丛书水粉水彩》,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7.翟小实、张丹编著《材料与技法丛书雕塑》,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8.隋丞、董欲晓、吴薇《材料与技法丛书版画》,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9.龙宗鑫《中国工艺美术简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0.王宏建、袁宝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艺术理论教研室编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1.介子平《消失的民艺——年画》,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2.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岭南出版社2004年版。

  13.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4.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5.晏霁《古今书画鉴定》,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16.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17.上海书画出版社编《简明书法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

  18.丁文隽《书法精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9.叶培贵《学书引论》,《学书津梁》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丹青《穿在身上的历史与文化——观“霓裳银装多彩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而感》,《中国博物馆》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