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解读画家王德惠

  尹舒拉 王少求

  展览名称:赤城霞—王德惠作品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人民政府

  展览时间:2014年3月28日至4月8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4号厅

  展品数量:130余件

 

 

  王德惠: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平西乡溪头王村。1949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51年应征入伍,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1年毕业。1999年赴欧考察,先后应邀在加拿大多伦多、法国巴黎、瑞典卡尔玛等地举办个展。

  20世纪初,西方美术思潮影响中国。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将一种全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导入中国。二战以后,由于受到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行走于比较单一的蹊径。尤其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上,显得更加无所适从。为了保险起见,大多数画家固守在自己的壁垒里,乐不思蜀。是艺术使然?是政治使然?

  王德惠所完成的大学专业是中国画。也许是王德惠的骨子里根本没有中西绘画的隔离带吧,他的绘画除了材料的区别外,其理念是没有区别的。评论家高照说:“德惠是我的师兄。正宗国画科班出身。然而,摇身一变,却画起了油画。是否算‘城里人向城外跑’?且跑得如此出色!这不能不说是画坛的罕事。不过,据说他早年亦习西画,涉足印象与表现主义。他的油画稚拙、明快、响亮、高雅,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可见东西方艺术虽各具风貌,而艺术的审美却是相通的。再则,画种之间虽各有特色,但其艺术的根本原理与规律又是一致的。倘若心悟,彼此作家即可随心运笔。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德惠的油画正是。”早在国立艺术院成立之初,林风眠先生就提出了“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王德惠算得上是实践这一宗旨的一位苦苦探索者。

  当王德惠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睡莲》时惊呆了。王德惠认为那就是一幅“水墨画”。他说:“莫奈仅运用油画颜色里的‘黑与白’,把夕阳余晖下的一池睡莲表达得淋漓尽致。那水淋淋的感觉,分明就是水与墨在宣纸上冲撞的感觉,太伟大了!”王德惠非常注重绘画的当场感觉,他推崇布丹对莫奈所说的话:“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有一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生动性。”

  正是这样,当年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才朝行于异乡欧洲的都市和乡村,夜宿于火车和地铁,背着沉重的画具,实现他对印象主义的膜拜与解读。这一时期,王德惠画了一批佳作,这批佳作200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展出后捐给了故乡“天台博物馆”。

  我们每次到天台总是要看看博物馆里的“画家王德惠陈列室”,许多人都会久久驻足在《比萨斜塔》前,那是一幅只有33.5cm×38.5cm的画。白色的斜塔,玫瑰色的天空,天空中涌动着一朵朵飘浮不定的红云和白云。画面巧妙地运用了几块浓重的金字塔形状的橄榄绿,画在画面底部压住了斜塔过度的倾斜,使人想起了大写意中国画的落款和印章。一位画了一辈子的老画家站在《比萨斜塔》前热泪盈眶地说:“很多人画了一辈子素描、光、色,我画了一辈子光与色,而王德惠却仅仅画色。现今中国仅仅画色的,且将色画得如此迷人的,只有王德惠一人而已。”

  我们常常为了对《比萨斜塔》的顶礼膜拜,而去天台博物馆那间小小的“画家王德惠陈列室”,犹如许多人为了《日出•印象》走进巴黎一家私人美术馆。

  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诱惑人的理由。可是不被诱惑的理由,却少得可怜,王德惠就是苦苦厮守着可怜的理由的人。有人说王德惠的绘画过于粗野、过于任性,说他那“色彩的舞蹈”太奔放,似乎没戴镣铐。也有人说王德惠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位大师所具备的游走于无人之境的风范。粗俗也好,大师风范也好,有一点是肯定的,王德惠先生的绘画,从自我出发完全达到了一种无人无我的境界。这种境界里没有名利和金钱,没有终结和死亡,只有生命、水与火和涅磐。

  比起王德惠先生的画,文字都显得非常苍白。人世间很多事,很多情,很多知道和感觉,是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还因为这样,才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人就算活两百岁,也是滚滚红尘中生命苦短的行者。行者无疆,王德惠诚如他那一身简朴的行装所包裹的一位瘦骨嶙峋的老行者,他的画就是承载他生命的七色之路,没有疆域,也没有终点。王德惠是共和国旗帜下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画家,旧中国退出历史舞台,新中国改变了他的命运。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王德惠具有诚实善良、知恩图报的质朴品质。当他跨进国立杭州艺专一年后,就响应共和国的号召,投笔从戎。五年以后,当国家再次给他选择的机会时,王德惠没有选择就业养家的机会,而是毅然选择了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校园。经过数年校园生活,又有一个可以给他选择的机会,王德惠却将城市的安逸让给了同学,自己走进了边陲的艰辛。很多人认为王德惠如果在这几次选择中稍加盘算,也许就可以走向一条名利双收的道路,但是,那不是王德惠的性格。王德惠认为一个人如果为的是安逸一生来到世上,还不如不来这个世上好。苦与乐共同构成了绚丽的生活,大丈夫男子汉怎么可以为贪图名利富贵终其一生呢?王德惠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事,就算是不虚此生了。

  如此这般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历史再给王德惠几次选择,王德惠依然如故。这才是真真切切、明明白白的王德惠。

  从另一角度看来,还由于王德惠一生坎坷的经历,才使王德惠具有了真正的艺术家所具有的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对艺术的豁达态度。

  中国这片土地上,理应产生王德惠这位貌似农民而心灵极其尊贵、高尚的大画家。

  王德惠13岁那年第一次走出天台县平西乡溪头王村的那一刻起,他就思索着将来有一天自己有了出息,再来回报自己的故乡,回报在他12岁那年初冬亡故的慈母。王德惠的路走得异常艰辛,与旁人相比,他觉得他的一辈子并没有什么出息,但是故土之情,黄土下父母的灵魂,呼唤着游子的归来。所以,他于年近八旬的时候,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回顾王德惠的一生,如果不是他母亲的亡故,如果不是在家乡生存的艰难,王德惠也许不会离开故土。背井离乡是王德惠生命颠沛的开始,同样也是他生命焕发绚丽的开端。坎坷的经历、流浪的足迹,铸就了一个农民儿子深深埋在心底的流浪在天地之外的情怀。

  (责编:纳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