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藏品的“藏”与“品”
唐斌(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美术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固定的、局限的建筑空间,它被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种以全方位、整体性与开放式的观点洞察世界的思维方式。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领域内的文化机构、一个特别的文化载体、文化现象,用最为直观的图像保存着人类的记忆、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传承着文化的延续、传播着人类的知识。
当下科技的高速发展引领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多样化渠道使得公众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诚然,在一些领域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正在日益优化着我们的生活,但机械时代的产物同样滋生了人们的惰性。美术馆同样面临着挑战,美术馆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 更是信息的释义者,社会美育是全方位的美感教育,从这一意义来说,如果人们只是通过网络、印刷品、影像资料等介质来感受艺术、提高审美修养,那将是美术馆教育的失败。如何在被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挤轧的越来越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公众能够重新走进美术馆, 通过面对面地欣赏、感悟,甚至创作美术作品以获得美的愉悦,参加美术馆举办的讲座、活动,从中获得投入美术活动之中的各种体验,
是当下美术馆知识生产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美术馆是以直观的生产方式向观众传达对可见世界的客观看法以提高对世界和本民族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从而激发探索精神,促进科学和文明的进步。
在美术馆的知识生产活动中, 美术馆的藏品正是知识生产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术馆是否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也是美术馆即美术博物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展览馆的重要标志之一。藏品在美术馆的运营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生发器”作用,有效地保护、使用好藏品将更加有助于美术馆开展丰富多样的知识生产活动,更大程度地发挥美术馆之于社会美育的积极作用。
一、美术馆的藏品不能只 “藏”不“品”
藏品在现代美术馆的语境中不仅是一件件静态的艺术作品,更应从“藏”与“品”的两层含义上去认识它。“藏”即指艺术作品的收藏与保藏,“品”意指艺术作品的品评与品赏。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美术馆往往只注重“藏”而忽略了“品”, 一件件艺术珍品往往自进入库房之日起便成为了“尘封档案”不见世人。诚然,“藏”在客观上保护、保存下来了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史价值的艺术作品,但是艺术作品是有生命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品”的作用,才能使艺术作品在时代变迁、人类进程中不断呈现出活力与精彩,在社会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中带来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近几年,由文化部艺术司和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的 “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全国各地美术馆积极响应、认真筹划,呈现出一些很有质量的藏品展览和学术研究出版,也使得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近距离地欣赏、学习和认识了诸多美术馆的艺术精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依据馆藏特色资源和大学美术馆的学院优势,在馆藏品的整理与研究中,发现部分“艺专”时期师生的重要作品,以此为基础,在 2012年、2013年连续推出“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很好地回顾和研究了国立北平艺专时期的西画和中国画的教学及创作面貌,梳理了国立北平艺专的历史,并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展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学界影响很大。在此之前对于“艺专”时期并无系统、专项的学术梳理与研究,这些艺术作品也基本处于“藏”而少“品”的状态。通过这样的藏品陈列展览, 既对现有的馆藏品进行了深入的整理研究,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 ,引发了新的讨论 ,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也正是藏品由“藏”到 “品”的进步。一个藏品陈列展览不
是馆藏品的使命结束,我们更期待它是探索、发现未知领域的起点和谱写新艺术史的开端。
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由文化部统一要求,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办公室具体实施推进的“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试点工作”已经开始。美术馆的藏品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文物类藏品,一般以美术品为主,同时也兼有数量不多、品类杂多的特点。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既有珍贵的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绘画, 又有西方名家油画原作,既有按照美术学科分类的中国画、油画、版画、壁画、雕塑、设计建筑、实验艺术等美术品,同时也藏有部分文物类和民间美术品。美术馆的藏品普查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各个美术馆的藏品管理和使用提出了统一、专业的要求和操作规范标准,这对美术馆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藏品和美术馆之间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是极大利好的事情。相信在此基础上,将会使我们的美术馆藏品在专业领域里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使用,同时更大程度地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
二、美术馆的藏品如何“藏” 和“品”
普遍意义上的美术馆藏品问题包括“藏”和“品”两部分内容, 概括来讲就是“收藏、保藏”和“品评、品赏”。
(一)“藏”的问题
美术馆藏品主要是通过美术馆主动收藏、艺术家或艺术机构捐赠以及艺术品移交等方式得来的, 其中主动收藏是大多数美术馆藏品的特色呈现和藏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也有部分名家纪念馆性质的美术馆主要是靠捐赠所得。因此,收藏对于美术馆来说,要有自身的定位和方向,要有学术梳理和系统的收藏,加之我国美术馆分布各个省份之众多,更需兼顾突出区域文化特点从而形成自己美术馆的藏品特色和优势。美术馆不必跟风盲从, 这样做反而没了特点,到头来虽样样有,却样样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着良好的收藏序列和明确的收藏定位。作为一个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对历届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的收藏是其藏品中特色鲜明、序列完整的重要部分,这些作品也集中了相当一批中国现代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的代表力作,而且此项收藏一直延续至今并将继续下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收藏序列和特色,由我馆策划了“青春万岁: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新中国美术的青年时代’作品专题展”。我馆随着近几年对藏品的整理与研究,同时也在做着查缺补漏的工作,补充收藏了部分重要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艺术发展和美术教育的高等学府,美术学院更是艺术传承与创新、各种先锋思想和实验精神汇聚的前沿阵地。因此,近几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加大力度对当代艺术作品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研究、展览与收藏。同时,对于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与作品收藏,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动收藏的重点。例如近几年完成的对王式廓、江丰、苏高礼、翁乃强、韦启美等先生的个案研究展览和收藏极大完善、丰富了馆藏序列。
藏品进入美术馆之后,正是保藏工作的开始。藏品的保藏有着一系列严格、规范的标准和要求,此次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在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文件并综合各馆现有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这将作为今后各馆藏品保藏工作的依据,为各馆之间藏品交流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和信息。在保藏工作中另一重要的环节就是藏品的修复,在人工和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对馆藏品的实时与定时监测是必须且长期的工作,除了常规性的藏品维护与简单修复外,特别是对一些急需抢救性修复的重要作品, 更应引起美术馆的高度重视,进而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科学、合理、专业而具有未来可延展性的修复方案并赋予实施。同时,在藏品出展和出借前,对藏品的鉴定登记和展前维护也是必须的,国内的美术馆在此方面往往易于忽略。
藏品的保藏有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保藏工作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问题意识和职业敏感度,一些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尘封库房的重要藏品往往就是在保藏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保藏工作人员要主动地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做工作。他们不仅仅是藏品的守护者,更是参与者。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李叔同的油画《半裸女像》和张安治的油画《群力》等作品正是基于这种对藏品保藏工作的专业态度和问题意识而机缘发现的。
(二)“品”的问题
我们把具有时代特征和艺术史价值的艺术品收藏到美术馆并保藏好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发挥这些藏品的最大价值并使之受益于民,这就涉及到 “品”的问题。
首先是对藏品的品评。美术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机构,它有责任对自己的藏品有一个专业、规范的品鉴与评述,在藏品展示在公众面前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客观。有些藏品的真伪存疑问题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艺术史学者研究的深入与新材料的发现而不断完善。我们主张将此类作品予以客观评述,亦可用于展览使用,而不是将问题搁置。此类作品在展示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和有兴趣的公众参与研究、讨论,这对于问题的推进乃至解决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的“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珍品研究展”为美术馆的藏品研究与展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这个展览从作品的再发现、真伪的鉴定、历史文献材料的收集与佐证、藏品的科学检测与专业修复直至展览的完整呈现等每一步都做得客观、扎实,这也正是一个美术馆应有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态度。
其次是对藏品的品赏。至此, 藏品真正近距离地与公众见面,由此延伸出美术馆围绕藏品的多种可能行为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藏品价值。藏品的展出与陈列不是藏品按类别或时间的简单罗列,我们更主张要有策划的研究性的藏品陈列。在展览中发现藏品与时代、藏品与艺术家、藏品与藏品之间的关联和影响有助于公众更加完整地学习、了解藏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在藏品展览中是一种趋势。展览中藏品实物与数字影像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观展兴趣和藏品中隐含的诸多惊喜发现,同时也为公众与藏品发生互动、参与展览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数字美术馆的建设、远程教育的普及也为世界各个角落的公众参观美术馆、了解藏品、感受美术馆文化提供了便捷。试想有一天 ,世界各个美术馆的藏品经过挑选、策划,在网络平台、数字美术馆中形成一个展览,完成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藏品合作和展览,未尝不是一种可能,这对于美术馆之间交流合作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美术馆的藏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百年大计问题,被称为美术馆的灵魂。“藏品精品展出季”和“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进了美术馆对藏品的认识和重视。借用近日一位好友的话:“收藏起来是缘分,整理出来是学问,传承下去是功德。”善待善用这些珍贵的艺术品是我们每一个美术馆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才会使这些艺术珍品的生命不止于此, 而行之渐远。
(责编:黄丹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