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盘中赏好戏 动静两相宜——北京鬃人作品《美猴王》简析

  在中国美术馆日前举办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上,有一件题为《美猴王》的作品(见封三)非常引人注目:神气活现的美猴王身披盔甲,背插靠旗,手持金箍棒,与身边四只小猴一同亮相在铜盘之中,小小的空间里凝缩了京剧舞台上的各种景致,玲珑俏丽。这是一种什么玩具?玩法如何?其中又藏着怎样的玄机呢?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并不知道此为何物,但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却都认识,这便是北京传统民间玩具“鬃人”。

  鬃人起源于清代末期,和大多数老北京“玩意儿”相同,为八旗子弟所发明。鬃人以胶泥做人物的头部和底座,用秫秸秆做身架,外面填充少许棉花,再用彩纸或绸布做成戏装,最后在底座上粘一圈2厘米至3厘米的猪鬃,故而得名。鬃人大都表现京剧场景,数个鬃人放置在铜盘里,用木棍轻轻敲击铜盘边沿使之振动,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自行转动起来,俨然一副武戏对打的场面。因此,鬃人还有个雅号“盘中好戏”。这小鬃人看似不起眼,却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银质奖章,制作者是当时有名的艺人王春佩,一时间“鬃人王”的名声大振。后来王春佩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儿子王汉卿。但随着连年的战乱,鬃人艺术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已濒临消亡,市面上几近绝迹。将鬃人重新带回人们视线的是白大成先生,也就是本文介绍的《美猴王》的作者。有着五十余年创作经验的白大成,1939年出生于北京,在皇城根长大的他自幼酷爱京剧。解放初,他偶然经过王汉卿位于南池子的邻街小店,被橱窗内摆放的鬃人深深吸引。因缘际会,1959年,在家休学养病的白大成,参加了街道组织成立的工艺生产合作组,开始制作鬃人。后来,经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专家李寸松先生的引荐,白大成结识并师从“鬃人王”第二代传人王汉卿,成为北京鬃人的第三代传人,也是现如今唯一的传承人。

  白大成谙熟戏曲,他创作的鬃人大多为京剧武戏中最为精彩的一折,如《八大锤》《三英战吕布》《仓平关》《挑滑车》等等。《西游记》是他尤其喜爱的表现题材,曾创作出许许多多相关题材的鬃人作品。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便是这件《美猴王》。它是白大成于1987年为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中国艺术节”所作,作品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欣赏它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精致的美感与神韵。铜盘中央的孙悟空是“戏”中主角,也最为光彩夺目。悟空身穿黄靠,背插靠旗,美丽的翎羽高耸于头上,双手紧握金箍棒望向远方,那英武的气概真可与舞台上的齐天大圣相媲美。挺拔的身姿、鲜亮的色彩、明快的衣饰,使观者为之倾心。实际上,如此精美的造型,并非昔日老北京人于庙会、街铺所见鬃人之貌,而是白大成对传统鬃人艺术的“改头换面”。首先,从身量上来讲,《美猴王》中鬃人的平均高度为17厘米,是传统鬃人身高的2倍。这样一来,人物的装饰空间被大大扩充,观赏性也随之增强。不仅个头高大,人物的身材也饱满健硕。与以往只用秫秸杆做身架、用细铁丝折成胳膊的鬃人不同,白大成在人物的“筋骨”之上用棉絮为其填充了“血肉”,使人物腰杆挺直、手臂有力。不仅如此,白先生还特别注重人物整体造型的优美。盘中的“美猴王”不但双臂上扬,抬头扩胸,还将左腿高高抬起,金黄色的厚底靴从袍服中亮出,仿佛长靠武生精彩的登台亮相,举手投足间,魅力尽现。为人物设计腿部动作,是白大成的又一个创举。以前的鬃人出于功能上的需要,下半身仅是一个圆锥体,被服装所掩盖,底部为粘有猪鬃的圆形泥坨,并没有腿。白大成根据戏剧中的故事情节给不同的人物加上了腿。既要设计出不同的姿态,还要保持鬃人的重心平稳,这样思虑周全的设计实在绝妙。再来看看“美猴王”身上华美的戎装,这是白大成选用绸缎依舞台戏服样式制作而成的。为使服装更加硬挺漂亮,绸布的背面还裱有一层宣纸。衣饰纹样同样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盘龙的甲片还是“单龙戏珠”的靠旗,都与真正的京剧行头如出一辙。而此前,鬃人的服饰都是用彩纸勾画出大致纹样粘贴而成的,虽也能反映人物装束征貌,但略显扁平粗陋。如此这般的改进,使鬃人的艺术效果全面提升,每个人物都如微型小像般可供欣赏。

  脸谱的绘制最见作者艺术功底,也最能展示所塑造人物的性格特色。《美猴王》中众猴的面部刻画同样依照戏曲脸谱进行描绘。令人称叹的是,五个猴子脸谱虽样式相同,但其神情却各异。小猴机警伶俐,美猴王气宇轩昂。在蚕豆大小的面积上要勾勒出人物的五官、脸谱,还要根据角色特征显露不同性格,这需要深厚的功力和长期的经验积累才可以完成。

  赏罢《美猴王》的绚丽与精致,赶快让盘中的“好戏”开场吧。“铛铛铛铛铛……”随着锣鼓般清脆而有节奏的敲击声,鬃人们纷纷旋转起来,一时间腾挪闪跳,棍棒翻飞,高潮迭起。兴起之时,敲击者若再随之哼唱几句那抑扬顿挫的唱腔,更会生出无限乐趣。

  静置时堪为工艺珍品,敲打起来又成了妙趣横生的玩具,这便是鬃人艺术动静相宜的绝妙之处。掌余高的鬃人凝聚着作者如此之多的巧思与智慧,实在令人叹服。小小的铜盘承载着百年京城绝活,希望这充满意趣的民艺奇珍在中华文化艺术的舞台上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