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精神与形式的三位一体——李小可的“水墨家园”
展览名称:“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展览时间:2012年7月11日至7月20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8号、9号厅
展品数量:110件
李小可: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基础美术。1979年入职北京画院。1986年至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卢沉人物画研修班学习;1987年参加加山又造先生人物画研修班;1989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班学习现代构成方式。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文化部艺术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西藏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
2012年的盛夏,中国美术馆展出了李小可创作的110幅作品,由此向人们呈现出了他心中的“水墨家园”。这个展览在整体上反映了他在艺术探索上所走过的独特道路和成功的经验,更展现了他几十年来在中国画水墨一体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李小可的人生际遇可以说亦艰亦幸。艰难的是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就因中国社会的政治动荡而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未能得到连续的科班教育。幸运的是他生于艺术名门,有大师李可染作为最直接的良师,在“师牛堂”接续中国画艺术的正传薪火,得到别人所不能企及的条件。在他的艺术处于发展的时候,李可染先生过早地离开了世界,他因此要付出许多努力,和母亲邹佩珠老师一起操持李可染艺术的研究和传播工作,但是他并不放弃自己的艺业,而是更为坚定地执守父辈的艺术理想与文化精神,在传承中创造,在探索中突破,形成了既有“李家山水”精神品格又有自己鲜明语言风格的丰厚成果。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小可总结出了“生活”“精神”“形式”三个重要元素,这三个元素既是他理解传统特别是理解李可染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是他艺术创造的三个特质。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李可染先生前往黄山写生开始,李小可就走上了深入生活的道路。面向自然,师从造化,这本是中国画传统的正途,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该法则一度被中国画界所遗弃,直到李可染先生将其与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联系起来,才有了新的意涵。李小可显然意识到写生对于新时期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因此他继承了父亲的创作理念,坚持写生,在生活中练笔、练眼、练力,从写生中提炼创作的主题,在创作中保持写生的即兴感觉与鲜活意态。造化的魅力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对景写生亦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仔细品读他的大量作品便可发现个中真谛,也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憧憬与感怀,领略到他内心的情怀与自然造化产生的共鸣。
在“生活”这条道路上,李小可深知要以自己独特的寻找和发现去丰富与充实“生活”的内涵,这就有了他走向生活的独辟蹊径。二十多年来,他的“生活”之路是开辟两个“极点”:一个极点是立足于都市。他在北京这个具有浓郁古都风貌的生活空间里徜徉,在宫墙内外、胡同深处发现人文自然的意韵,从人们熟知的景象中找到崭新的视角。这种立足于现实“生活”的方式实际上反映出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态度,于细微处寻找真谛,将都市视为家园,像诗人一样怀着质朴的情感反复吟咏“生活”的生机,将熟悉的事物化为新鲜的篇章。另一个极点是远足独行,走向历史上少被表现、自己也不曾熟悉的生活空间,那就是一次又一次对西藏、甘南等藏族地区的踏访。在雪域高原的崭新视野里,他捕捉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获得了新的山水丘壑。他在这两个“极点”中的反复穿行与深度体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在李可染先生的写生路向上做出了新的延伸。
艺术大家门第的熏陶与天然的蒙养使李小可获得了全面的艺术禀赋,而亲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坛关于传统与革新的激烈论争,也促使他思考如何继承传统与自我创造。他深知中国画艺术的文化魅力在于“精神内涵”,无论是面对藏区的第一自然,还是面对都市的第二自然,李小可都意欲表达自然的生命,在作品中体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同一性。在如何表达“精神”这个课题中,他不是空泛地谋求,而是使精神落在实处,这就有了他对笔墨形式的自觉和长期探索。也可以说,最终使李小可水墨艺术自成一家面貌的是他用艺术形式来统摄“生活”与“精神”这两个方面所做出的实实在在的努力。
当李小可的《夏》和《宫墙》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画坛的时候,所有的画界同仁都感到视觉为之一新!人们为他用如此独特的视角、新鲜的结构和生动的笔墨“形式”画出大家熟识的都市景象而感到欣喜,也由衷赞叹。生动的线条勾勒出砖与瓦的历史,浓郁的墨色和绚烂的色调表达出都市的沧桑与悠远。尽管仅是一个侧面,但是他成功地实现了用水墨语言对都市家园的表现,创造出了崭新的意境,既突破了前人,也突破了自我。在他一系列的都市题材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画面构图的用心推敲,既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构成、色调、节奏等造型语言,又很好地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力,特别在线条的老辣和墨色的浑厚上体现出新的笔墨精神,使中国画的创新有了新的形式落实。同样,他在表达西藏风光的《山魂》《喜玛拉雅的风》等作品中,大胆运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画出了雪域高原雄强挺拔的气势。此外,在许多作品中,他将墨色与彩色有机融合起来,以墨色为主,同时用色彩构成画面的色调,在渲染中形成景色的生机。他在画面经营布局上导入“结构”的意识,在墨线与墨色中掺合色彩,注重画面整体的意境,凸显作品的精神内涵,都使画面成为“生活”、“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体。可以说,其作品是将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他正是以一个新的现代学者的思考来关注笔墨,并用笔墨表达现实的。他作品中的“笔”与“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成为他表现生存空间和自然意境的方式,因此具有了文化观照的意味。
李小可先生的展览足以让人们欣赏他作品的精彩,而结合中国画当代发展的课题,他的展览和作品集的出版对于加深我们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艺术路向已经十分明确,他艺术的未来前景更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