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学术研讨会

    在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的号召之际,中国美术馆精心筹备的“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在11月1日上午10时正式拉开帷幕。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文联主席覃志刚、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以及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领导出席了开幕式。靳尚谊先生在开幕发言中对“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的主题以及展览形式、它对社会和美术界的影响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丰富的和能引起人们回味以及思考的展览。范迪安馆长在致词中概括了此次展览的意义:“记录历史变迁,反映时代面貌,体现人文关怀。”在关注农村题材和农民问题上,美术馆在文艺界里是“捷足先登”,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立项筹备这个展览。此展览展示了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创作中反映农民和农村生活的经典作品,同时通过邀请当代画家专门创作,展现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形象。期望美术界和社会通过此展了解中国农民的历史与现状,并将通过各种形式,让广大农民兄弟也能看到中国美术馆为他们举办的展览。

    11月2日,与展览配套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7楼的学术厅举办,新闻媒体和来自各地的美术理论家50余人聚集一堂,就社会变迁与绘画中的农民、当代中国美术中的农民、艺术观念与农民形象等课题开展研讨。这是80年代以来我国美术界首次集中讨论有关农民题材创作的研讨会,展览中近百年农民形象的集中展示,使得研讨会和画展互相依托,互相补充,学者们可以在更宽广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视野中,展开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探讨。会期一天,每位代表发言限定十分钟,时间安排紧凑,由于事先准备充分,与会专家都提交了发言稿,使发言简洁而充实,许多发言不乏深度和新意。这也是国内美术界举行的一次具有充实学术内容的研讨会。范迪安馆长首先致贺词并作个人发言。

    根据与会者的发言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

    一,对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作品中的农民题材和农民形象作理论梳理,专家们试图用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框架对一个非常熟悉的学术主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加深和拓展了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这方面的发言专家有李树声的《社会变迁与绘画中的农民》、邹跃进的《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中的农民形象的意识形态功能》、王林的《关于农民题材绘画的几个变化》、裔萼的《20世纪中国画中的农民形象》、尚辉的《20世纪不同审美视角中的农民形象》、徐虹的《中国农民形象的阶段性特征》、刘新的《从主流到边缘的农民问题——对现当代中国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形象的文化考察》、赵力忠的《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觉——20世纪中国农民题材扫描》、王璜生的《农民·一个不断被演述的角色》(由蔡涛代读)等。

    二,对农民题材的形象和作品的评价标准方面,牵涉到评价的角度、艺术史系统和标准问题。有薛永年的《人文关怀与画农民》、刘曦林的《俯视、仰视与平视——20世纪上半叶绘画中的农民》、程征的《审视农民的三种视角》、吕品田的《农民·视觉形象的当代性》、鲁虹的《加强“底层关怀”的意识——关于“农民·农民”展》、袁宝林的《表现农民与文化研究视角》、郭晓川的《时过境迁:一个范式的衰退》、王镛的《弱势的强者——当代中国艺术中的农民》、邓平祥的《农民问题和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农民工”主题》、邵大箴的《尊重农民和尊重生活真实》等。

    三,对画家和作品个案、绘画作品的风格、流派方面的研究。如陶咏白的《画家与农民图像》、水天中的《画家与农民——读画琐记》、刘骁纯的《从乡土写实水墨到大乡土绘画》、贾方舟的《一个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了自己的农民身份,又以画农民著名的个案》、钱岗南的《只有解放“他者”,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等。

    会议还邀请了著名文学评论家何西来先生,作为跨学科代表作关于文学中农民题材的介绍,他呼吁文学艺术家,一定要重视农民问题,这是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大问题。

    11月6日下午是“农民·农民”藏品暨邀请展的农民工专场。美术馆基建处联系的150位住总公司的农民工分成10个小组,在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聘请的志愿者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而有兴趣地观看美术作品,并填写了“自己最喜欢的画”等内容的现场问答卷。从答题情况看,农民工们喜欢与自己形象及日常生活和愿望比较接近的绘画,比如王悦之的《弃民图》、孙滋溪的《天安门前留个影》、罗中立的《父亲》、薛智国的《四季》、冯远的《乡童》、陆庆龙的《惑》等。而总体看,邀请部分作品的票数普遍多一些。经过作者询问是否喜欢展览,他们说喜欢,因为好看,并且评价:“画是楼上(藏品)的好看些,楼下(邀请)的真实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