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柏基油画展”前言
展览名称:孔柏基油画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2年4月17日至4月29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4号、6号厅
展品数量:约100件
孔柏基:1932年生于浙江上虞。1948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曾任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1986年移居美国。
值此北京四月,春华粲然时节,中国美术馆十分高兴地主办“孔柏基油画展”。这个展览以充实饱满的面貌和芬芳浓郁的氛境展现了孔柏基先生精湛的艺术手笔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更让人看到他在艺术人生上不懈的追求和坚定的理想。
在孔柏基先生这一代从2 0世纪走来的老艺术家中,他是很早具有现代意识的代表性人物。在中国画坛的艺术观念还处在整一趋同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便情有独钟地倾心于现代画风的艺术,“看到凡·高、莫奈、塞尚等画的印刷品,使我走上追求‘真传’艺术的道路。”这种在当时文化条件下独辟蹊径的选择,伴随着他长期寂寞而沉潜的艺术之旅,但对“真传”之境的追求使他的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当“红、光、亮”风格弥漫于画坛的时候,他心无旁骛,埋头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包括进行绘画材料技法的实验,在作品中追求自我心灵世界的表达,贯注了对于纯粹与美好境界的向往,透露出优雅的诗性情怀。
我清楚地记得,80年代早期,孔柏基先生的一批《敦煌印象》作品展览于上海,刊布在各种美术报刊上时,美术界同仁的眼前无不为之一亮,犹如看到思想解放大潮里涌现出的明亮的艺术浪花,对于时值青年的美术后生来说,更是为之惊喜激动,因为孔柏基先生的作品展开的一方崭新而令人向往的境界,应合了观念变革、追求“创新”的时代文化心理,也在学理上给人以启迪。他的画充满激情,形式大胆活泼,洋溢着生命的感兴,在表现性画风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格式。他成功地实现了材料技法的创新,娴熟地运用油画棒技法表达丰富的感受,那些作品带着“宣纸油画”“固体油画”等新术语新名词,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最让人受到启发的是,他在朝向西方现代艺术借鉴吸收的同时,将眼光驻落民族绘画的传统上,从敦煌壁画中寻找到创造的源泉。他的《敦煌印象》等一大批作品展现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发现与表现,也不仅是中西艺术在形式上融合的实践方式,而是提示了中西艺术在本质精神上相接会通的可能性……时过境迁,当年的许多“前沿”命题而今成为常理常识,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史会记写下孔柏基先生的历史性贡献。
从那时候起,孔柏基先生赢得了外界的关注,包括在国际艺术交流中获得了赞誉;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从上海出国走向海外,后来定居于美国。他出国后的情形虽有文字信息传来,但他的艺术创作状况鲜有得知。这次展览,展出了他80年代以来的代表作,占主要部分的是他出国后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保持了年轻时期的敏感、盛年时期的理性,但探索的精神一以贯之。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他更多地以“天人合一”的精神会通物我,“我只想画出大自然的纯洁和深邃,让我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种融化其中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体现在艺术语言的纯熟上,这种心境在作品中是可视的图景:色彩的浓烈与华滋,意境的深远与隽永,也体现出他人到晚年在艺术和人生上从容和自信。
对这次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孔柏基先生本人十分重视,从大量积累中精选展出的作品,并从美国专程前来北京参加开幕活动。展览的成功举办,也缘于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的大力推动和支持。特别让人感佩的是,展览举办之际,孔柏基先生将20件代表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为国家艺术宝库总汇增添了一份独具风貌的财富,体现出他关心和支持祖国美术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向孔柏基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祝孔柏基先生艺术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