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与卢伟孙
龙泉青瓷,犹如镶嵌于中国陶瓷艺术历史中的一块碧玉,创造了中国青瓷的辉煌。龙泉窑创烧于北宋,南宋时达到青瓷烧造的极盛时代。其莹润如玉、碧绿无瑕的釉质和静雅朴质的造型所营造的美学意境,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品格的代表。至近代,世代相传的青瓷制作传统曾一度中断了上百年,但历史留给后人们的传承线索清晰可循:依山麓而建的龙窑、流转百年的古老水车、俯拾即是的古瓷片,以及山水一色的自然景观,都成为后人延续传统、生发灵感的源泉。在今天的浙江龙泉,青瓷制作传统承续不辍,一批传承者对龙泉青瓷正在做着全新的诠释,卢伟孙便是其中一位年轻的代表人物。
一、以传统为师
卢伟孙1 9 6 2年出生于浙江龙泉,21岁从浙江龙泉陶瓷技术学校毕业之后,进入龙泉青瓷研究所设计室工作。虽非世代家传,但卢伟孙以自己对青瓷的喜爱为敲门砖,视青瓷传统为师,开启了青瓷之路。在青瓷研究所工作期间,他相继拜建国后龙泉第一批青瓷名家夏侯文、董炳华、毛正聪为师,学习传统陶瓷技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他掌握了青瓷生产中所有的工艺程序:瓷土粉碎、陈炼、釉料配制、制坯、上釉、装窑、烧窑,甚至质检、包装。在这其中,虽然许多工作是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为他今后的青瓷创作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使他养成了不怕苦、不畏失败的坚毅性格。1992年,卢伟孙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陶瓷专业研修学习,在正统的学院艺术教育的影响下,这位年轻的传统青瓷传承人得以吸收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作品开始注重艺术个性的抒发,将淡泊、平和、含蓄的气质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以至形成了淳厚沉静风格的同时,又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意识。
在与青瓷结缘的30年里,卢伟孙与青瓷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致力于揣摩传统陶瓷艺术的精髓—造型、装饰技法与釉色之间的美学法则。在龙泉,传统拉坯工艺一度面临失传的情况下,他练就了娴熟的拉坯硬功夫。拉坯成型是传统青瓷制作的重要工艺过程,这看似简单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不仅仅是纯熟的技术,也是作陶者对传统工艺精神的感悟,更是伴随着作陶者心灵与泥土之间交流的升华。然而与许多民间工艺的现状一样,复杂的手工技艺已不能满足量化生产的需要,龙泉青瓷很大一部分也改由压模、灌浆等现代机械化手段取代。相比之下,机械化制造的物品少了某种自然力的凝练和审美情绪的体现。卢伟孙坚持以拉坯成型作为主要创作方式,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与泥土水乳交融的境界。只要他静坐在辘轳前,不到半天的时间,地上就堆满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成型泥坯,他的拉坯速度,时常令访客和学生们叹为观止。
龙泉窑的釉色,以淡雅的粉青和微翠的梅子青为尚,器型和工艺又受越窑、婺州窑、瓯窑的影响。早期龙泉青瓷釉色青中闪灰或青中闪黄,南宋中期开始,粉青釉烧制成熟,胎色灰白细致、釉质肥厚、静谧温和、宛如美玉。南宋末至元代,“青比翠色”的梅子青釉色烧成,至此,青瓷工艺被推向了顶峰。为能更好地研究龙泉青瓷的造型釉色,卢伟孙收集了大量龙泉窑古瓷片标本,这些瓷片是研究青瓷形、色、质的最好教材。透过残破的断面,他观察胎体的颜色、釉层厚度和胎釉结合情况。他还借助这些标本,体察造型的微妙转折,进而根据瓷片复原造型,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验还原古瓷釉色。对于继承传统来说,这一摹古过程是重要的历练。
二、承古拓今的创作
龙泉青瓷将大自然的千峰翠色幻化为晶莹碧透的釉色,这种静谧含蓄的青绿,同时符合了古人对于清淡高逸的玉石品格的追求。重构现代青瓷意象,将“道器并重”的青瓷造器哲学,延伸到自己的创作当中,是卢伟孙传承青瓷文化的志趣所在。
几百年成就的青瓷传统,给予了龙泉青瓷传承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青瓷资源。面对难以逾越的历史经典,卢伟孙认为,龙泉青瓷立足于传统,并不是要墨守成规;研究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和立意;打破传统,是为了让古老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他还认为,只有遵从千百年来传统美学思想的“根源”,对传统的形体与装饰等,加以有选择地借鉴、分解与提炼,把握其中的文化蕴涵,借由现代创作手段进行概括、抽象的重构,才能创造出具有传承意义的当代青瓷艺术。当遇到缺乏创作灵感时,卢伟孙会回归到传统,花一段时间静心思考,研究传统技艺,再复创新。
对于如何从艺术语言上挖掘龙泉青瓷的现代魅力,卢伟孙也有着独到的体悟与见解。他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在传承青瓷的过程中,注入个人的思考与情感。卢伟孙不善言辞,他常常独自到瓯江边,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在青瓷中找到自然之美与泥土表现的契合。他试图捕捉心中那份远离“现代文明”的一方自然景观,将家乡山川河流、风雨云雾的记忆片段,在作品中一一表现出来,形成他特有的田园风格,瓷中有山水形、山水意。他的作品也一如他本人的性格,内敛、含蓄,但蕴含着内在的张力,见不到对传统经典作品的简单拷贝,也见不到繁缛的雕琢之气。
他的作品主要采用传统拉坯工艺成型,结合新装饰观念和新材料技法的运用,既保留了传统青瓷釉色温润、造型凝练大方的特点,又大胆吸收了现代造型意识与创作观念,融入自己的审美理解和精神诉求,给传承多年的龙泉青瓷注入了清新之貌,并且叙述出文化继承和当代精神的关系。《粉青瓶》是向传统与经典致敬的作品,釉色温润如玉、器型端庄饱满,这件作品,他试图再现南宋龙泉窑白胎厚釉之美学精髓。作品《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自然山水的眷恋,他沿用传统龙泉窑典型的游鱼图案,又以随意的现代装饰手法布衬,在青釉的映衬下,如游鱼穿梭于碎石之间,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刻画出“山青青,水清清,鱼翔浅底游悠悠”的闲适情景。作品《天池》采用双层拉坯法,内青外白,旋转跳动的刀痕刻画出层层叠落的流动线条,与中间纯净的釉色形成一动一静的对比,作品因此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感染力。
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哥窑瓷,其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符合了中国人崇尚自然天成的审美情趣。另一类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即所指的弟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胜似翡翠。卢伟孙的青瓷,创造性地将哥窑弟窑两种艺术效果置于同一器皿之上。从1993年起,他开始将绞胎作为重要技法探索之一。他将哥弟两色泥或掺入色料的多色瓷泥经叠、贴、揉、拍、提、拉、修、刻等处理,在转动的辘轳上拉坯成型,器皿表面呈现出自然变幻的纹路,延伸出新的艺术图像。绞胎技法虽是借法古人,但是卢伟孙在这一工艺上的实践和想象却是十分出色。从作品《天与地》《山出云雨》之中便可看到其绞胎运用的精妙程度,绞胎的纹线疏密相间,哥窑的纹片穿插其中,似远山、沙丘、天界,营造出由近及远的画意。
30年不懈的探索,使卢伟孙取得了斐然的艺术成就。1994年“哥弟窑”绞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被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三等奖,并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2006年作品《春秋》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活动金奖;作品《粉青釉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三、产业发展的思考
20世纪50年代,龙泉窑火在国家恢复著名历史名窑的指示下得以续烧,通过民间艺人和专家的共同努力,濒临失传的龙泉青瓷工艺走向复兴。经过几代人半个世纪的恢复发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龙泉青瓷已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期,现代青瓷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受到世人瞩目。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大小小的青瓷厂、青瓷作坊悄然兴起。卢伟孙也于1997年创建了自己的“子芦瓷坊”,前店后厂,艺术创作兼顾工艺品和日用瓷的开发制作。目前,整个龙泉拥有约三百家青瓷企业的产业规模,约六亿多元的年产值,这为以传统工艺为驱动力的产业模式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但是,在窑火兴旺的背后,许多问题尚值得思考。
首先,创新仍需推动。相对于个体青瓷艺术创作者们既回应传统也注重风格塑造的自觉性,龙泉青瓷产业的整体创新发展明显不足。设计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纵观龙泉青瓷市场,青瓷制品大多介乎于工艺礼品与日用器皿之间,以批量生产的茶器、餐具、文房用品等器皿为主,品类单一、风格同化,尚不能体现出新青瓷应有的设计和创新内容。在青瓷市场大繁荣的背景下,探索新工艺、新设计,对于青瓷从业者们来说成本较高、动力不足。他们宁可选择来样加工,或者是效仿打样的产品开发策略获得效益。青瓷的繁盛与设计创新的失衡,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因此,推动创新、走向市场,才是青瓷产业走向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保持可持续性发展不容小视。青瓷产业的急速膨胀,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井喷式滥用,一座座矿山先后被挖空。材料过度消耗与产业急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矿源的不稳定性也影响了青瓷制作。卢伟孙说,由于矿源不断改变,现在烧成的粉青釉色较之十年前已有了不小的变化,想烧出之前的釉色难度很大。因此,他下设原料厂,对开采的矿石进行统一的粉碎、陈炼和调配,从源头上尽可能保证釉料、坯料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资源,并针对原料、烧成技术等开展必要的基础性研究,都是工艺传承和产业发展过程中倍需关注的环节。
四、人才的培养
龙泉目前已有4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6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以及多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些领军人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年轻人学习青瓷技艺的热情。家族传承和师徒授艺的人才培养方式都较为普遍,相对于许多濒临失传又后继无人的传统技艺,青瓷的传承已十分乐观,但是,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授受到个人的经验、素养和耐力因素制约较大。因此,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投入大、流失率也相对较高,在良好的市场效益推动下,成才的徒弟和熟练技工自立门户的情况十分正常。于是,许多作坊便出现了长期聘请景德镇拉坯、刻花师傅的现象,这种“嫁接”式的合作模式一时间内提高了作坊的效率,弱化了人才短缺的弊端,并且将其他陶瓷产区的优秀工艺植入龙泉,从另一方面来看,它与龙泉本土工艺的传承和挖掘有着不大不小的冲突,但同时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旧有的传承形式。龙泉当地学校也开设有青瓷专业,对学生进行从审美观念到实践技艺的系统培养,摒弃了以往“重技轻艺”的观念。另有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在内的美术院校也在龙泉设立了创作科研基地,与当地青瓷业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这对于青瓷的传承和青瓷事业的长期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2006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龙泉青瓷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日,龙泉正发展成为一个集青瓷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青瓷文化名城。在龙泉市区一角,龙泉市政府为卢伟孙和其他12位优秀青瓷传承者规划的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大师园”即将落成。他们身上肩负的期望和责任不言而喻,相信大家有一个共同的信念,窑火不熄,技艺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