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艺集粹起风鸢
风筝,早在唐末、五代开始进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明、清时融入民俗活动,成为民间的一种玩物方式。风筝在南方称“鹞子”,北方叫“纸鸢”。北京的风筝融合各地所长,形成了具有京都特色的样式风格,“曹氏风筝”这一流派的形成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移居香山时,以卖画为计,也时常扎糊一些风筝。一日,患足疾的朋友于景廉来访,叙述了家中悲苦的境遇,由于身残无以为生,几欲自尽,又谈到京中富家子弟不惜数十金购买风筝。曹雪芹怜其艰难,于是扎了几只风筝嘱他去卖,由于曹雪芹的技艺高超、画法精湛,卖出了很高的价钱,使于景廉度过了难关。后来,曹雪芹为帮助穷人,将历代制作风筝的经验加以研究和整理,写出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在序中董邦达曾言:“尝闻教民养生之道,不论大术小术,均传盛德,因其旨在济世也。……曹子雪芹悯废疾无告之穷民,不忍坐视转乎沟壑之中,谋之以技艺自养之道,厥功之伟,曷可计量也哉!” 曹雪芹自序曰:“……愚以为,济人以财,只能解其燃眉之急;济人以艺,斯足养其数口之家矣。是以知此书之必传也。与其谓之立言,何如谓之立德。”所以,曹雪芹的愿望是帮助鳏寡孤独及残废者,以传授技艺的方式使其自谋生路。除此之外,还写了《散芾馆鉴印章金石集》、《岫裏湖中琐艺》、《斯园膏脂摘录》等八卷,合编成一部《废艺斋集稿》。这部书已流失海外,留下来的只是一些不完整的临摹残稿。《南鹞北鸢考工志》作为《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完整地介绍了四十多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口诀和图示,并运用伏羲八卦之法将其意象化,以通俗易懂的词句和优美流畅的韵律详细说明了风筝完整的制作方法,使其既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又让不识字的穷苦人容易学习和掌握,是一部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书。
曹雪芹将制作风筝的技艺传给了于景廉(以扎糊为业,后失传)和爱新觉罗?惠敏(腿瘸的残疾人),清朝“供奉”金福忠是爱新觉罗?惠敏第六代传人。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流传,曹氏风筝的图式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孔祥泽先生为孔子第75世孙,他从小跟随金福忠先生放风筝、学手艺,孔祥泽自1943年在北平美专学习时曾参与抄录曹雪芹《废艺斋集稿》,将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与金福忠所藏《宫廷风筝图谱》加以比较,经30余年潜心研究,并与风筝专家费保龄先生合作,整理、复制曹氏风筝。他们所制作的风筝图案鲜艳、考工精致,是极难得的艺术精品(曹氏风筝图谱和风筝已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孔祥泽先生是曹氏风筝艺术的重要研究者和传播者。
孔祥泽的儿子孔令民、孙子孔炳彰继承了曹氏风筝的技艺并有所发展,曾在民间花会以及国际市场上有很好的销路和影响力。孔令民不忘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是为了给残疾人谋生的信念,常常教残疾人扎制风筝,并在怀柔、大兴等地办起了风筝作坊,以曹雪芹的精神品质光大风筝事业。孔炳彰注重在传统文化、民间谚语、传说故事和古籍文献中汲取营养,以开拓性的思维方式,发展了曹氏风筝的扎、绘技艺。父子二人曾参加了以色列风筝节和希腊雅典的风筝展览放飞活动,之后又去了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加风筝制作和表演,让中国的风筝飞向了世界。祖孙三代为了让曹氏风筝技艺长久流传下去,共同编写了《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此书在德国莱比锡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书中收录了他们依照《南鹞北鸢考工志》图谱和口诀制作的100余件风筝,使曹雪芹的风筝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曹氏风筝” 作为北京的民间技艺,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色,如“雏燕扎糊诀”曰:雏燕如何糊扎,依纸计算莫差。头乃四横三竖,胸腹两头相加。主条五段等分,尾竹正方交叉。全长十取其五,裆线上五更狭。三停中路是主,两翼尤须详察。诀为四三三四,变化悉靠自家。又“小燕画诀”曰:小燕欲将童子拟,四肢渐大短身躯。颈长疑是头颅巨,眉目清秀意顽皮。口角乳黄犹然在,胸中洁白更无欺,权寄游兴桃园水,且寓逸情武陵溪。尾随下蛱觅花圃,时逐鸳鸯戏芙蕖。殷殷祝福椿萱茂,仙寿逻龄过云霓。从这些口诀中可以体会出曹雪芹丰厚的文学意蕴,以及充满个性和情感的美好愿望,把一种理想的、和谐美好的人性光辉赋予飞翔的风筝,通过放飞希望,给后人以幸福的寄托;并从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中解析了家族伦理观与自然和谐的概念;在伏羲八卦的推理中演示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实际运用上,将扎糊技巧数字化,以具体尺寸、比例为基础,可大可小,在细微之处寻求变化;将飞翔原理与放飞技巧相结合,根据北京风力特点,使其符合“空气流体力学”,所以,放飞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文化知识的体现。
曹氏风筝的制作,融合了绘画、书法、民俗、工艺、物理等综合知识和技巧,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在风筝制作上表现出形神兼备、风格各异的具有审美情趣的作品。“扎、糊、绘、放”四艺中,以“绘”最能体现艺术价值和风格特色,在画法上,有淡描敷染法:以轻淡的墨线勾勒,用单纯的色彩反复渲染,强调色块的对比关系以及图案变化;工笔重彩画法:用坚实流畅的线条勾勒衣纹、叶脉,以凹凸法着力渲染重点部位,使之既沉稳厚重又色泽艳丽,在反复的重叠图案中以对比色分染,再统一色调,形成虚实、空间关系;没骨画法主要用在一些特殊画法上,显示逼真的感觉。在色彩上,主要使用汁绿、大红、石青、石绿、藤黄等色,在纯色的基础上进行局部调和、变化,尤其重视色彩的对比性;有时为了强化色调的沉稳感,要用黑色加以衬托。这一点,在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详细的说明,如瘦燕画法“画以烟黑为底,衬以嫩黄九幅,做大红,配之以绿。腰间金环略以鹅色入黄,位于尾羽之端,和之以朱红、石绿、石青、湖蓝、浅紫等色,必使艳而不厌,繁而不烦”。从这些画法上可以看出,以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写意画法为基础,融合洋人郎世宁式的中西结合画法,所绘制的作品古朴典雅、明快亮丽、沉着含蓄,品之,具有耐人寻味的意象美。
曹氏风筝在艺术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多元化、风格化的特点,在题材上有人物、花卉、鸟、兽、虫、鱼等,应有尽有,如双燕、瘦燕、肥燕、彩碟、双童、和合二仙、金鱼、知了、福禄寿喜、八卦、孙悟空等,以及各种吉祥纹样的组合;在图案设计上强调寓意,如蝙蝠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鱼和“余”谐音,以及荷花、莲子、寿桃、鸳鸯、龙凤等,用以表达人生美好的愿望。以此为基础,将图案多重组合,既突出了空间效果,又隐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其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图案典雅,色泽艳丽,品种繁多,令使用者在造型、绘画、放飞等方面获得丰富的联想。
红楼梦第七十回有一段描写,“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而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可见,放风筝是一种美的体验,飘飘摇摇,灵动飞舞,将吉祥的图画赋予了活力,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将美好的愿望外化为娱乐活动,在放飞与观赏中获得了美的愉悦。
曹氏风筝之所以有它独特的美,是由于曹雪芹渊博的学识和长于诗、书、画、艺的多方面才能。他的生活从南方到北方,对南北方的风筝都很熟悉,再加上对残疾人的悲悯之心,所以才有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孔家三代——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以及费保龄先生等为曹氏风筝的研究、整理、制作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不仅仅是对风筝技艺的传承,也是对曹雪芹扶危济贫的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精神继承。他们主要是通过口头、记忆的形式继承下来,而非用物质的方式传播。《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孔老凭抄录时的记忆得以流传,应该说这是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它是活态的文化。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风筝艺术有着广大的生存环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既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放飞吧!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