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哈氏风筝的历史、特征、技艺及现状

  一、背景综述

  风筝,我国南方称“鹞”,北方称“鸢”,其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明代陈沂《询刍录》记载:“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此后,“风筝”一词沿用至今。据史料记载,风筝最早用于运载、通讯等军事领域,大约唐、五代时期,风筝逐渐转变成为一种供人娱乐的、技艺性很强的玩具,至北宋时期在民间普遍流行,南宋甚至还出现了以放风筝著称的艺人。明清时,风筝更加普及,已经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风筝的发展演变历史中,形成了北京、天津、山东潍坊、江苏南通四大风筝产地,其中尤以北京风筝最为突出。较之其他产地,深受皇城文化影响的北京风筝,在达到放飞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筝造型的美观和谐与画面的吉祥寓意,极大地增强了风筝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因此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清朝末年,历经四代传人,迄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哈氏家族祖籍河北,回族人氏,其祖上考中武状元全家迁入北京,后来家族破落,曾先后从事过建筑、餐饮、洋行等,清光绪年间在北京琉璃厂开了家回民饭馆,业余时间制作风筝出售,由此名声渐起。1939年孙殿起著《琉璃厂小志》载:“哈记风筝,在琉璃厂中间路北仁威观。案:近数十年,以哈记制售之风筝为最著。” 一百多年来,哈氏风筝历经四代人的传承发展,由最初的节令性极强的维持生计的“玩意儿”,演变为今天精美绝伦的民间艺术品,从而在北京的风筝流派中独树一帜,极具代表性。

  哈氏风筝的开创者哈国梁(1828—1903),最初以制售灯笼为业,后因喜爱玩风筝,遂开始销售别人扎制的风筝,在此期间自学风筝的扎制技艺。因大风筝售价较高,其所制作的均为此类,从而奠定了哈氏风筝的发展基础。

  第二代哈国梁之子哈长英(1867—1946),自幼随家中长辈学习风筝制作,加之本人善于钻研,制作技艺愈加高超,在北京城的名声也越来越大。1903年,美国教授罗福购买了哈长英制作的4件硬拍子风筝——双鱼、钟馗、香炉和莲花葫芦,并将之带回国,现藏于美国旧金山自然博物馆,成为现存历史最久的哈氏风筝实物。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哈长英制作的蜻蜓、蝴蝶、仙鹤、花凤等4件风筝获得了博览会银奖,自此,哈氏风筝名声大振,自成一派。当时北京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进北京逛厂甸儿,玻璃琉璃大沙燕儿。”“大沙燕”指的就是哈家的瘦沙燕风筝。哈长英制定了风筝各种骨架的规格比例标准,为哈氏风筝后期各类型多样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首创的“打伞”风筝是最早的可折叠风筝,串旗筝也是他的一项创举。哈长英还研究创制了哈氏风筝的许多独特工艺,如抗强风特性、“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反背弓骨架设计、加“背条”的骨架强度增强方法等。哈长英对哈氏风筝工艺的改良,使其在放飞性能上大为突破,超过了其他风筝流派。

  哈氏风筝的第三代传承者为哈长英的六个子女:哈魁斌、哈魁寿、哈魁亮、哈魁光、哈魁明、哈晶漪。他们自幼受家庭熏陶,在风筝扎放技艺上均各有所长,其中尤以哈魁明的制放结合技术最为全面,并成为最终继承祖业者。哈魁明(1916—1993),幼时即随父学习风筝扎制技艺,二十岁左右已经相当全面地掌握了哈氏风筝制作中的“扎、糊、绘、放”四门技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和“线”二者的重要性,将哈氏风筝的技艺体系发展为“六技”。哈魁明一生醉心于风筝艺术,不但全面继承了前代的技艺,还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哈氏风筝的艺术文化内涵和理论总结。他开创性地提出:依据风筝的骨架结构和所适应的风力范围,将风筝分为八大类的分类方法,即硬翅类、软翅类、硬拍子类、软拍子类、软片类、伞翼类、串类和立体类等。他还依据自身经验写成了名为《筝践》的笔记,其中记载了大量风筝扎制技艺要诀及相关民俗,并有手绘哈氏风筝图谱百余幅,图文并茂,对哈氏风筝的传承起到极大作用。他后与其子哈亦琦合著《中国哈氏风筝》一书,该书分别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和美国旧金山书局出版发行。(图1、图2)

  第四代哈亦琦(1954—),自幼接触并喜爱风筝,1977年正式随父学艺,现为哈氏风筝的唯一传人。多年来,哈亦琦潜心于哈氏风筝的继承和发展,随着自己视野的拓宽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对哈氏风筝的艺术风格进行突破创新,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新型风筝,极大地丰富了哈氏风筝的种类。他在色彩运用上亦大胆改善,力求适应新的审美需求,尝试运用几何图形、二方连续、渐变色、青花瓷、民族图案等多种元素,使装饰效果更加强烈。这些改变,为传统的哈氏风筝注入新的血液,扩展了发展空间。此外,哈亦琦在父亲对哈氏风筝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精简,确定为七大类型,总结了大量哈氏风筝文字资料,并绘制了近百幅历代哈氏风筝样式图谱,此工作仍在继续中。为适应现代社会市场需求,他还发展了以观赏为目的的小型风筝。目前除继续哈氏风筝技艺的传承和研究外,哈亦琦还担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玩具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等诸多社会职务,为北京民间艺术的推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图3)

  二、分类及艺术特点

  风筝由于其造型、工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各派根据其自身特点所采用的分类方法不尽相同。哈氏风筝则根据基本骨架结构、起飞性能和适应风的范围等几方面综合因素,将风筝分为七大类,在这七大类中又可细分为多种骨架形式。

  1.硬翅类

  凡骨架中含有翅膀结构,且翅膀边缘为竹条扎成框架者均属于此类。硬翅类风筝骨架是靠两翼飞行的基础骨架,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设计及题材的需要,派生出沙燕型、米字型和多硬翅型等多种骨架形式。

  沙燕风筝是北京风筝的典型代表。传统的沙燕分为瘦燕和肥燕,后来又出现了雏燕、比翼燕等。过去,哈氏风筝即以制作大型瘦燕风筝享誉京城,“南城大沙燕”指的就是哈家制作的一丈二的瘦燕风筝。所谓“一丈二”指的是沙燕两侧翅膀尖之间的距离,以这个尺寸来确定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整个风筝的实际高度则达到三米以上。如此大的风筝,它的两条腿必须是活的,以便能够拆卸携带,但它的翅膀必须是固定的,因为从放飞角度而言,活动翅膀加大风筝的负重,不利于起飞。由于哈家制作的大风筝体形太大而无法从家门出入,进出时必须墙里墙外各站一人,把风筝从墙头翻过,所以,当时在哈氏一族所居住的辟才胡同,就有了“翻墙”一景。在造型上,哈家的沙燕风筝较其他风筝流派有一个独特之处,即沙燕的头部不是纯粹的圆弧线,而是圆中有方、方中带圆,呈方圆形,这种设计使沙燕显得格外精神(图4)。

  米字型风筝的中心骨架呈“米”字形状,多以器物、人物、鸟兽等为题材,尤以人物为主,如钟馗、和合二仙(图5)、天女散花、八仙等造型。多硬翅风筝则是由两层以上硬翅组合而成,如“喜”“吉”“善”等汉字风筝即属此类(图6)。

  2.软翅类

  也就是风筝翅膀上竹条而下为软纸或软绢边者,均归为软翅类。该类风筝适应风的强度较小,适宜4级以下风力放飞。软翅类风筝不易做大,一般而言超过5尺(以整个风筝的面积大小计算)的软翅风筝因泄风面积太大,上升浮力太小而不易起飞,故此哈氏风筝将软翅类单独分作一类。根据该类风筝的骨架特点,主要用来制作仿真风筝,如常见的蝴蝶、蜻蜓等造型,由于翅膀的下边缘为软边,放飞时在空中随风摇曳,显得栩栩如生(图7)。

  软翅类风筝也可派生出单层翅膀类、双层翅膀类和多层翅膀类,以飞禽、昆虫造型为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使之更加适宜高空远观效果。多以“活眼”装饰,也称为“转眼”,即眼睛的装置是活的,可以随风转动,这样看上去更加逼真。

  3.硬拍子类

  此类风筝中心与四周均有竹条支撑,风筝表面为平板状,下端系有长绳,适宜强风放飞。常见者有蛤蟆拍子、蝉拍子、鼎炉拍子、瓶拍子、钟拍子等。硬拍子的特点是下端必须坠有“尾巴”才能飞行。传统的硬拍子风筝尾巴为一种用麻制作的“莲绳”,这种绳体轻且有坠感,在下端起到舵的作用,可增强风筝的稳定性,放飞时还可根据风力的大小,增减莲绳的长度以适应风力(图8)。

  哈魁明根据自己多年的风筝制作经验,总结出硬拍子风筝需要注意的三点要素,即轻、平、坚。“轻”指拍子的体轻。硬拍子的骨架要求四周和中心都要有竹条,中间空隙部分为防止表面出现扭曲不平而影响飞行,因此在中间部分选用芦苇类材料交叉排列作为支撑,因为苇子分量较竹子体轻,更利于放飞。“平”就是指拍子的表面从上到下一定要平整,否则放飞起来就会翻跟斗。“坚”即坚固。硬拍子吃风力量大,因此骨架的扎制一定要坚固。

  4.软拍子类

  软拍子类风筝分为两种:一种为中心有竹条、四周无竹条的软片类;另一种中心和四周均有竹条,这与硬拍子有所相似,不同的是这类软拍子风筝背后用线将整个风筝拉紧成弓形,且拍子中间没有交叉排列的苇子作为支撑,中心骨架以米字型居多。软拍子类风筝尾部一般系有串穗或长绳,但也有例外者不系坠穗亦能放飞。

  5.伞翼类

  伞翼类风筝也分两种:第一种为无骨架的软体伞翼风筝,仅用两根绳拉成弧形的各种形体,这是最早的伞翼类风筝雏形,很多国外风筝没有骨架,形状各异,都可归为此类。第二种则是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哈氏伞翼类风筝,上部为三角形骨架支撑,呈“伞翼”造型,下部一般为长方形,整个外形犹如一个人撑开一把伞,因此俗称“打伞”风筝。这种“打伞”风筝可以拆卸,装在圆筒内,携带方便,放飞时组装即可。若按放飞原理来讲,“打伞”风筝应属软拍子类,下片部分即是起到“尾巴”的作用,但从中国传统习惯上仍将其归为伞翼类(图9)。

  6.串类

  凡由几个、几十个,以至上百个风筝组合而成,由一根提线连接在一起放飞者属此类,如蜈蚣、串旗、串沙燕等,长者可达百米。最前面的风筝要带动身后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风筝飞行,因此它的骨架强度要加倍,连接线也需要前粗后细以适应放飞的需要。

  7.立体类

  此类风筝是指由几个、几十个或更多的结构面组合而成的具象或抽象的立体风筝类型。西方国家常见的几何形体风筝均属此类。这类风筝由多个面组合而成,适应风的范围与硬拍子相似,可在强风中放飞,但不适宜弱风飞行。我国传统的立体类风筝多为圆筒形,如鸟笼、宫灯等,北京俗称之为筒子类风筝(图10)。

  三、制作技艺

  风筝的扎制讲究“ 扎、糊、绘、放”四种技艺,在此基础上,哈氏第三代传人哈魁明提出“风”和“线”的重要性,将哈氏风筝的技艺体系发展为“六技”。具体而言,哈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选料

  风筝骨架所选的材料多为南方的毛竹、青竹、建竹、芦苇、竹篾等。竹子体轻、强度大,纤维组织具备一定的内应力,即有一定的韧性、弹性,另外竹子具有可塑性,通过加热烘烤可弯曲成各种形状,冷却后又可定型,因此是扎制风筝的理想材料。选料时,还需根据各种类型风筝的骨架特征选用不同的竹子,同一个风筝的不同位置所用的竹料也有区别。例如主要骨架部位一般要选用一年以上的竹子,因为竹体内的水分已经蒸发一部分,制作完成后不易变形,而装饰部位则要选用一年内的青竹,易于按照设计意图加热烘烤成型。

  2.下料、加工竹条

  此步基本原则是根据风筝的规格尺寸决定用料的多少。哈氏风筝从一丈二到三尺的风筝均有一副“标准条”,他们习惯上把风筝的竹骨架称为“条”,即每一种尺寸的风筝均有一个标准的骨架大小范本,据此进行下料。将竹条先粗劈后竖劈,反复几次劈出需要的竹条大致形状。劈好竹条后还要“过火”,即用火烤竹条以便将其中水分滤出,将竹子烤直烤平,装饰部位的竹条还要按图纸烤出其形。

  3.绑扎成型

  将成型的各部分竹条进行绑接,形成风筝骨架。在此之前先要运用拉削、推削、刨削、砍削、锉削等方法将所有竹条需要衔接的位置削薄,之后便可开始进行绑扎。绑扎用料有麻、棉线、纸线及纸条等。需要注意的是,一副风筝骨架并非所有部位的竹条都粗细相当、强度相同,而是不同的造型、各部位的竹条具有不同的强度比例标准,这也是哈氏风筝几代传人不断实践得来的宝贵技艺经验。如哈氏风筝最典型的沙燕风筝,造型包括头、翅膀、腿三大部分,这三部分的骨架强度具有一定的比例标准,必须照此对各部分竹条进行加工,制成的风筝骨架才能适应放飞的需要。由于沙燕风筝依靠两翼飞行,因此翅膀的制作尤为重要。扎制翅膀的竹条,行话称之为“膀条”,翅膀的上边缘竹条为上膀条,下边缘竹条为下膀条。上下膀条的强度亦有不同。制作上膀条时需将两根大小相同、竹节基本对称的竹条,从三分之一处开始逐渐削薄,然后衔接,两侧膀条须对称。下膀条则由竹条的二分之一处逐渐削薄,制法与上膀条相同。按照强度标准制作出头部、翅膀、两腿以及装饰部位“小膀”,也就是翅膀上方及腿部两侧突出的部分,备齐全部竹条后,将各部位进行绑接,最终组合成一副完整的骨架(图11、图12)。

  此外,相比于其他风筝流派,在骨架设计上,哈氏最享誉京城的大型瘦沙燕风筝有一个最大特点,即采取了“膀尖前翘,后心贴地”的独特工艺。具体而言,一般的沙燕风筝,翅膀部分与身体中心部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翅膀尖的部分向后弯曲,平放时基本是以膀尖着地支撑,而哈氏的大型沙燕风筝,身体左右两侧的膀条是向前翘起的,好似一张反弓的形状,平放时后背中心贴着地面。这一特点使哈氏的大型瘦燕风筝具备了抗强风的独特性能。

  4.粘糊

  骨架扎好后就要将糊制风筝的材质高丽纸、棉纸、丝、绢、棉布等依形粘糊于骨架上。对称、平整是粘糊风筝的主要法则,有平糊、裹糊、连糊和补糊四种基本方法。比如制作拍子,用的就是平糊法。连糊,则是用在不容易一次粘好、需要一片一片粘连着糊的地方,如龙头、蝴蝶肚子等部位。补糊,则是用在制作拍子类风筝,因为需在背面补一块纸起到加固的作用。裹糊是将竹条裹住的粘糊方法,此法最常用。

  5.绘制

  绘制风筝的颜料以品色为主,方法有多种:第一种是先在纸或绢上画好图案再粘在骨架上;第二种是粘好风筝以后再画图案,这种方法对技术要求较高,且并非适用所有风筝;第三种是先画完线稿后粘好骨架再上色;第四种是先根据风筝的骨架套好形状大小,之后再套画稿,画稿绘完后再与风筝粘接上,最后再补色。另外细小的装饰部位,如龙头、小膀等,都是先粘后画而成(图13)。

  哈氏风筝的绘制包括单线勾勒、劈笔丝毛、秃笔丝毛、墨骨等多种绘画技法,运用这些技法可获得细腻写实的羽毛效果,为哈氏风筝的一大特色。

  6.拴线施放

  风筝扎制完成后,即可拴提线进行放飞。哈氏风筝将这一环节加以强化,提出了“风”和“线”的重要性。所谓的“风”是指不同等级的风力适应放飞不同的风筝。风筝的强度和规格不同,适应风的范围亦有差异。“线”是指提线、连接线(专指串类风筝)和放飞线。一般情况下,风筝的提线要和风筝成45度角,但并非所有风筝都是这一标准,而是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风筝的连接线必须是前面的线略粗、强度较大,后面的线略细、强度较弱。放飞线的粗细与风筝的大小及风的强度有关,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粗细的线。

  四、发展现状

  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哈亦琦,虽然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接触到风筝技艺,但早年并非以此为业。中学毕业后,17岁的哈亦琦进入首钢当上工人,后调入工会负责宣传工作,其间,热爱绘画的他拜师学习了素描、色彩等西方绘画和中国画。1977年,23岁的哈亦琦正式随父学艺,在父亲的精心指导下,悟性颇高的他完整掌握了哈氏风筝的绝活,成为“风筝哈”第四代的唯一传人。改革开放后,哈亦琦被调入当时新组建的北京风筝艺术品公司实验工厂,负责带学徒、搞设计,自此哈亦琦便将风筝艺术当作一项事业进行专心钻研,并在30岁时就当选为副经理兼实验厂厂长。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集体企业的发展受到阻力停滞不前,哈亦琦经过反复思考后辞职下海,创立了自己的风筝公司,从此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如今,与时俱进的哈亦琦经营着一家文化发展公司,主要进行包括风筝在内的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的研发。

  在哈亦琦继承家族风筝技艺的三十多年中,随着时代背景和相关民俗的改变,哈氏风筝这门民间艺术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不论是风筝的功能,还是风筝本身的造型、图案,以及技艺的传承方式等,较之过去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1.功能之改变

  过去,受农耕社会生活习俗的限制,放风筝集中在岁末冬闲到清明期间,是一项节令性极强的娱乐活动。风筝的销售旺季主要在春节庙会期间,正月十五之后便逐渐冷淡,因此从清末光绪年间直至建国前,哈家在琉璃厂制售风筝只是作为副业补贴家用,主业则是经营回民饭馆。为了卖出好价钱,哈家制作的多为大型风筝,尤以“大沙燕”享誉京城。以往,风筝作为一种民俗玩具,它的实用功能即放飞性能一直是制作技艺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哈氏风筝历经百年传承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反背弓”等抗强风的独特设计。20世纪60年代之后,放风筝逐渐打破季节的限制,成为人们一年四季都能进行的可强身健体的娱乐项目和体育竞技项目,国内外诸多城市都曾举办过风筝会。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风筝艺术认识的提高,风筝除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外,还逐渐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融入人们的现代生活。

  哈亦琦预见到这种变化和市场需求,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了大量极具装饰性的小型和微型风筝,以满足风筝爱好者的收藏需要,并且率先将风筝装入镜框,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以观赏为主要功能的风筝艺术品。由此,哈氏风筝形成两条线的发展方向:一是以放飞为目的的传统抗强风的大中型风筝;二是以收藏欣赏为目的,富有艺术性、装饰性的小型微型风筝。

  2.风筝造型、图案之改变

  20世纪80年代,哈亦琦在北京风筝工艺品公司任职期间,曾多次出国参加表演、比赛,这使他极大地开拓了眼界,见识了以前在国内从未见过的立体、几何形状的风筝类型。回国之后,他尝试着制作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传统哈氏风筝的立体类异形风筝,彩绘上也多采用西方风筝色块填涂的手法,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风筝的特征。这可以说是哈亦琦创新哈氏风筝的第一个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钻研风筝技艺十余年的哈亦琦开始了他的又一次创新。他意识到,对于一项具有优秀艺术特征的民间技艺而言,创新必须以传统为基础才能走得更远。这一时期,他更加注重传统风格与现代潮流的相互结合,在继承哈氏风筝美学特征的前提下,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如风筝造型仍是传统骨架结构,但在风筝彩绘上采用新式图案和色彩,或者反之,采用新式造型,但却彩绘传统图案,使之形成一种视觉反差,既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又别有一番新意和趣味。在图案和色彩上,哈亦琦突破最大。传统的北京风筝基本都是以龙、凤、蝙蝠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祥瑞纹样作为装饰题材,哈亦琦打破这种定式,大胆进行创新,借鉴青花瓷、青铜器、蜡染等艺术中的纹饰符号或者采用几何图形、二方连续、渐变色块等多种图案元素,使其更加具有装饰效果(图14、图15、图16)。

  3.传承方式之改变

  哈氏风筝历经百余年能够传承至今,这其中蕴含了四代人的心血。为使这门民间艺术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哈亦琦进行着多方面的努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已经罕有年轻人愿意专门从事手工技艺,这也是很多民间艺术传承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哈亦琦为此也忧心忡忡,但好在尚有侄子和一位外姓徒弟在业余时间跟随他学做风筝,这也让他稍有安心。

  除了这种传统的带徒式技艺传承,哈亦琦还采取了另一种传承方式——画谱传承,即将哈氏风筝以画谱的形式总结归纳,为后人留一份可长久保存的、直观的文献资料。哈亦琦计划要完成250幅画谱,目前已绘制了九十余幅,为实现目标,他还在抓紧进行着此项工作。此外,哈亦琦还将个人在扎制风筝过程中的心得体验、技艺口诀等通过笔记形式记录传承下来,将来出版供有志之士学习交流(图17)。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支持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好政策下,哈亦琦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与风筝有关的创意产品研发中,将哈氏风筝的艺术元素运用到家居装饰用品的设计上,已经生产出部分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受到关注,并进入到市场营销阶段。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一门新兴产业,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哈亦琦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但就传统的哈氏风筝艺术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