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档案的建立与思考
在中国美术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次的邓拓捐赠展特别开辟了一块小天地做此次修复成果的展示,这是应和实际需求和观众期望的展示,也是中国美术馆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表达对社会捐赠藏品负责的态度。当您来到展厅,也许不难发现一组展柜和两本放在案几上的修复报告书,那是一套五本的修复档案,涵盖此次所有的修复作品的信息、保存状况、修复过程、前后对比和项目简述。也许打印装订出来不过两天,可是它的前期工作却是很多个日日夜夜的集合。
在展览中出现的修复报告书是以精美的线装书的形式出现,简单易读,沁入古色古香的中国元素来配合中国古代绘画的主题,因时间紧、任务重,所聘请的书籍设计人员也在此耗费不少心力,特在此表示感谢。这份报告书的前身是修复档案,是以传统的表格形式记录,相对方便查找,每个画作都包含作品基本信息、保存状态、修复方案、修复后效果图和保存与再使用建议(见图1)。我们的工作是跟随每一次藏品出现的地方,并做详细记录和拍摄,比如典藏部与修复部交接这批藏品、修复前每幅画的保存状态、修复部与每位修复专家的交接、作品的修复过程、每一次修复后的验收、修复后作品交还典藏部等。这些文字信息琐碎复杂,照片影像信息量大,特别是破损比较严重的画作,通常要把每个局部都拍一遍,然后在后期编辑图片,选择最佳的画面区域,重新命名,将照片与文字信息对应上,并且及时分类录入电脑保存起来(见图2),有时局部照片多得可以拼成一幅整画。影像方面则为此次修复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修复档案最重要的目的是见证和留下依据,为将来的保存保护和学术研究奠定基础。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向公众表达中国美术馆为保护这批藏品是尽心尽力的,是一丝不苟、丝毫不敢怠慢的。另外,也可从这些档案的修复前后对比中感受到修复的魅力,比如不露痕迹地恢复原貌(见图3);以及从每个修复过程中感受到修复工作的不易,比如满是伤痕的、老朽的画卷,变成平整的重现年轻光彩的作品(见图4)。
这次的档案还只是部门内部对工作的记录,其实作为每件作品身份认证的一部分是可以归于完整的全套的系统的作品档案中去,换句话说,典藏部的作品信息可与我部的修复档案信息共享一个编号,在每次调入时可浏览到全部的信息,如果可以上传到网上,也可使观众和业界学者看到,只是会有部分浏览权限。另外,在这次档案建立过程中,也要感谢典藏部的配合,如果没有他们及时提供修复后每件画作的图片,我们是不可能完成修复前后对比这个部分的,这份修复档案也会缺少重要的亮点。
当然,此次档案的建立还是留有遗憾的,因为时间过于紧张,不免有疏漏;也因为部门间繁复的程序,错过了提供矫正过颜色的清晰的图片;另外部门内缺乏专业摄影人员,经验快门数据,使得修复前后的照片颜色有误差,给编辑照片的人员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这些遗憾,但愿以后能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