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传播教育/出版物/期刊

在“开放与共融”中对话——中国当代艺术展首次亮相匈牙利国家美术馆

  位于欧洲大陆腹地的匈牙利素有“欧洲心脏”之称,它不仅是贯穿中欧与东欧的重要枢纽,也是联结欧亚文明的首要门户。就在被誉为“多瑙河明珠”的首都布达佩斯市英雄广场旁边,兴建于1906年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布达佩斯美术馆)优雅端庄,巍然矗立。2012年盛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布展工作团队开始在这里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件件作品在拆箱后被仔细地悬挂或摆放,一个个说明牌被工整地贴好……随着印有《春雪》(吴冠中作品)和《钢铁·汗水》(广廷渤作品)的巨幅海报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门前高大的廊柱间悬挂起来,中国当代艺术为期一个月的欧洲之旅即将开启,一场中匈两国文化艺术的跨时空对话也将随之展开。

  开幕式上传来“故乡”的歌

  当地时间2012年8月9日,作为中国文化部和匈牙利国家资源部的重要文化交流项目,由中国美术馆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共同主办的“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隆重开幕,首次大规模地向匈牙利乃至其他欧洲国家全景式呈现自1978年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多、展览规模之大,在我国面向欧洲推出的艺术交流展中尚属首次。

  上午11时,开幕式在匈牙利国家美术馆一楼宽敞的大厅里举行,中匈两国众多嘉宾相聚一堂,其中包括:中国驻匈大使高建,匈牙利人力资源部文化国务秘书拉兹罗·西蒙,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中国文化部外联局欧亚处解飞,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副馆长马书林,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拉兹罗·巴恩,以及匈牙利文化艺术界代表共计数百人。

  随着一阵悠扬的笛声响起,身着中国旗袍的两位匈牙利少女唱响了一首中文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优美的歌声超越语言和国界,令在场的嘉宾与观众产生心灵的共鸣。而稍后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拉兹罗·巴恩更是点出了选择这一歌曲的特别用意:有着突厥血统的匈牙利主要种族马扎儿人传说古代就是从中亚地区逐渐迁徙到如今的匈牙利土地上的。歌声中传递出匈牙利人的友善与热情,也为两国人民间的文化交流增添了一抹特殊的情感色彩。

  匈牙利国家资源部文化国务秘书拉兹罗·西蒙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对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不同感到惊叹,并表示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大,也预示着在文化艺术领域将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帮助匈牙利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在开幕致辞中介绍了展览的重要意义,他强调1978年之后的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社会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中国艺术开启新的篇章。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融入到世界发展之中,中国艺术家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他表示希望在“开放与共融”的文化氛围中,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能够日益增进。

  匈牙利国家美术馆馆长拉兹罗·巴恩最后再次向展览各方工作人员表达了谢意,他表示能够举办如此规模的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一种荣幸,他希望未来布达佩斯能够成为欧洲一个新的文化中心,通过这里不断地展示和传播中国的文化艺术。

  歌声再次响起,伴随着“茉莉花”的旋律,“开放与融合——中国当代艺术展”正式拉开了帷幕,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也将一直持续下去。

  开放的视角 共融的姿态

  2011年6月,匈牙利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首次向中国观众全面地展示了匈牙利当代艺术的发展面貌。时隔一年之后,作为对这个重要展览的回访与致意,中国美术馆此次也精心策划,遴选出120件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借此向匈牙利人民呈现当代中国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

  面对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主办方如何通过展览主题的策划、内容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形成真正展示出本国主流艺术发展风貌的展览,怎样通过展陈视觉设计、教育项目规划、知识背景阐释等系列配套活动增进国外观众对展览的理解,这些不仅是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展览项目“走出去”过程中必然面临的课题,同时也是展出国的业内专家及媒体人士在认识与传播展览时非常关心的话题。就在“开放与共融”展开幕式前一天的8月8日上午,五十余位匈牙利主流媒体记者、华语媒体驻匈牙利记者参加了在展厅中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展览的总体情况:“开放与共融——中国当代艺术展”选取了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作品120件,分为“时代变迁”“诗意自然”“多元异彩”3个板块,分别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真切记录,对人与自然相亲相融的诗意表现,以及对艺术观念和语言的多元探索。这些作品以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为主,还不乏历届全国美术展览中的获奖作品。其中像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罗中立的《父亲》等经典藏品更是很少走出国门。125位参展艺术家均为当代中国艺术界名家,包括吴冠中、詹建俊、靳尚谊等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出生的艺术名家98位,还有部分70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基本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概貌。

  在回答一位匈牙利媒体记者关于展览规模方面的提问时,文化部艺术司诸迪副司长对展览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个展览的时间跨度为30年,展览中所遴选的重要作品有助于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脉络,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变迁,也让我们看到艺术家自身的思考。”他还以展览中罗中立的作品《父亲》为例,指出艺术家不仅是记录者,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的推动者,他们的作品在创作之后引起社会的轰动。过去人们都习惯于将领袖人物描绘成大尺幅的写实肖像,而罗中立却用以描绘了一个朴实的农民形象引发巨大的社会轰动,这幅作品也因此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品。

  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需要慢慢沉淀积累,对于大部分并不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匈牙利观众而言,一次展览所带来的文化效应也需要在社会辐射中逐渐展开。但只要有了开放的视角,有放下己见了解彼此的心态,所有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就终能见到成果。

  走进展览现场

  “展览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后的当代艺术发展面貌,三个板块分别展现了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艺术家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与自我的关系。”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在新闻发布会后现场做起导赏,她指着展厅入口处的一幅名为《董其昌计划-27》的作品介绍道:“艺术家尚扬在作品中既吸收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技法,又结合了图像复制拼贴的技法,这也代表了一种自由开放的创作心态。”因此这幅作品也被挂在“开放与共融”展览标题旁的显著位置。

  在表现艺术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时代变迁”板块中,裔萼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等角度对经典作品进行了介绍。例如展览选取了两幅“屈原”题材的作品,一件是冯远的中国画作品《屈赋辞意图》,完全白描手法,一件是朱乃正的油画《国魂·屈原颂》。与匈牙利以著名诗人裴多菲相似,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也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创作手法不同的两幅作品都呈现出这个时代的画家希望中国振兴的夙愿。李象群的雕塑《我们走在大路上》以质朴传神的手法表现了亲切、平易的领袖毛泽东形象,赋予作品以人性的光辉。何多苓的《青春》、高小华的《为什么》、广廷渤的《钢水·汗水》、詹建俊的《潮》等作品,有对十年“文革”的批判与反思,有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对民族精神的呼唤,也有对市场经济兴起后都市化进程中人的精神面貌的描绘,堪称一部记录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历程的视觉文献。

  在“诗意自然”板块中,展出了一批具有诗意色彩和东方神韵的作品,表现中国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画作品有吴冠中的《春雪》、宋雨桂与冯大中合作的《苏醒》、龙瑞的《白云悠悠》等。这些中国山水画尽管也是以自然山川为表现对象,但它与西方的油画风景画无论是艺术观念还是表现手法都迥异。中国画家不追求对自然风光的客观再现,而是通过笔墨表现山水意象,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营造理想的精神家园。在这一板块展出的油画作品有颜文的《重泊枫桥》、王克举的《柳埠春早》、曹吉冈的《狮子林》、赵开坤的《长白老林》等,从这些油画风景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油画家在创作风景画时,大多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观念和笔墨意识融合起来,使得作品具有东方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内涵。

  在“多元异彩”板块展出了一批具有强烈变革意识与探索精神的作品,如田黎明的《远山》、胡伟的《晨辉》、唐勇力的《敦煌之梦——童年的记忆》、马书林的《霸王别姬》、郭全忠的《归》、谢东明的《塔吉克的女人》、闫平的《母与子之十九》、曾梵志的《无题》、李先海的《苦旅共甘泉》等。这些作品表现出艺术家以开放的胸怀自由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资源,样式繁多的创作手法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焕发着多元异彩。此外,参展作品表现出一个新的艺术倾向就是新媒材的拓展使得传统的艺术分类不再有效,各画种之间的边界变得愈来愈模糊,画家自由运用各种媒材,对综合材料的使用突破了作品的既有界域,也令作品具有更为强烈的当代感。

  为帮助匈牙利观众更好地理解此次展览,除了裔萼主任为媒体所做导赏之外,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还为匈牙利国家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门的同行准备了翔实的导赏材料,并计划在展览期间通过培训匈方的志愿者来为更多普通的匈牙利观众提供导赏服务,以加深观众的理解。这些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中国当代艺术的匈牙利之旅能够给人们留下更加深刻与丰富的印象,并期待着中匈之间未来更进一步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