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群版画:木板上的抒情诗
展览名称:中国美术馆藏力群版画特展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2年3月2日至3月12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4号厅
展品数量:70件
力群(1912~2012):原名郝丽春,山西灵石人。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专。1933年参与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40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教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美术》杂志副主编,《版画》杂志主编、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
力群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版画创作生涯几乎与中国现代版画活动同步。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鲁迅先生提出“木刻回娘家”,将欧洲创作版画介绍到中国,期冀木刻这种古老而便捷的艺术创作方式可以成为斗争的武器,在特殊时期发挥宣传功用。受到鲁迅先生的感召和鼓舞,1933年,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的力群与曹白等人组织建立“木铃木刻研究会”,开始了版画创作历程。力群虽然并未亲见鲁迅先生,但他曾多次通过好友曹白,间接得到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
力群的早期创作主要表现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与奋起反抗,流露出作者对受难民众的同情和对敌人的痛恨。黑白木刻《采叶》根据作者亲眼所见而创作,画面中一位中年妇女正翘脚捋树叶,旁边的小女孩头顶篮子,翘首以盼,眼神中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此作曾得到鲁迅先生的点评与夸奖,这对力群的创作是极大的鼓舞。在创作初期,因为受到西欧和苏联版画的影响,其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欧化”倾向。《到田间去》中两个农妇的衣着、姿态,即带有欧洲妇女的体态特征,而与中国农妇形象有别。
1940年,力群满怀热情奔赴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成为一名美术教员。到延安后的力群,以学生的心态向王式廓学习素描、听周扬讲文艺理论,不断丰富提高艺术修养。他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欧化风格,去除模仿痕迹,作品逐渐简洁明朗起来,其创作也一改之前表现人民苦难生活、抒发胸中的愤懑不平,转而描绘解放区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新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饮》是力群刚到延安时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描绘了一位举着水罐喝水的陕西农民,健壮结实的形体,仿佛雕塑一般,显露出人物的勤劳、朴实与坚忍,是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作者运用细密的交叉刻线,使作品色调细腻,层次丰富。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他明确了“文艺为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思想,从民族艺术中汲取营养,力求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艺术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此后,他的作品摒弃了以往人物创作中“阴阳脸”等欧洲版画特征,学习剪纸、年画、皮影等民间艺术,将其融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版画作品。《丰衣足食图》便是借鉴民间年画的艺术特色,作品构图饱满,线条圆润流畅,色彩鲜艳明快,具有热烈喜庆的艺术效果。《给老百姓修纺车》《人民代表选举大会》等作品,也是积极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成果,人物造型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艺术手法也更加纯熟精炼。
建国后,力群的生活安定下来,创作环境有了极大改变,创作题材也由之前以人物、叙事为主转为以风景、花卉为主。《瓜叶菊》是力群50年代创作的优秀套色木刻,画面中瓜叶菊花繁叶茂,色彩简洁纯净,刀法娴熟,画面整体给人一种宁静、单纯、美好的感官体验。《黎明》也是这个时期令人称道不已的作品。一棵高大的果实累累的柿树占据了画面主体,左下方骑毛驴的农民正回首远望。作者十分擅长画面氛围的营造,黎明时分,曙光微露,空中一弯银月,淡淡的云彩若隐若现,常人眼中的平凡景物,在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和提炼后,被赋予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文革”后,年近古稀的力群,经历了数十年的艺术沉淀,作品面貌更加丰富多样,版画语言单纯精炼,艺术风格返璞归真,古拙浑厚中不乏童心童趣。他在《漫谈艺术风格》一文提到:“多年的创作经验让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向外国学习不应失掉中国气派,向古人学习不应失掉时代精神,向姐妹艺术学习不应失掉版画的特点,向同行学习不应失掉自己的个性。”他从剪纸、拓片、篆刻、书法、中国画、外国版画中吸收养分,从中国古典诗词、戏剧中获取灵感。他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民族风格、时代气息和鲜活的个性特征。创作于1980年的木刻《林间》描绘了两只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在树林里跳跃玩耍的场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活力。画面黑白两色对比强烈,线条、块面之间富于韵律感,小松鼠动态十足,惹人喜爱。《春到洞庭湖》表现了江南水乡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件作品借鉴了民间剪纸的元素,尤其是柳树的创作,作者放刀直干,圆刀口一气呵成,简洁明快,富于装饰性。
诗人艾青在80年代为力群撰写的评论中,将其版画作品喻为“木板上的抒情诗”,恰当地概括出力群版画最显著的特色,即抒情性与装饰性。力群版画中蕴含的形式美感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从他三四十年代创作的黑白木刻《收获》《鸟》《运输车》《鲁艺校景》中便可见一斑。在风雨如晦、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画家心中依然存有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体察与感悟,令人心动。建国后,力群描绘春夏秋冬,晨昏昼夜,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作品中生意盎然,充满诗意。他擅长以黑白两色达到层次缤纷的艺术效果,像《林茂羊肥》《清泉》等木刻作品,黑白两色对比呼应,相映成趣。他的套色版画,如《春到洞庭湖》《北国早春》,色彩也较为单纯,往往两三块色版构成一件作品,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营造出单纯而宁静的意境。
在力群先生的一生中,始终贯穿着对国家、对人民深深的奉献热忱。2006年及2008年,他先后两次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共92件作品。这一捐赠义举,不仅丰富了国家美术收藏,也为中国现代版画史及个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此次纪念展展出了中国美术馆珍藏的部分力群版画作品,借此表达我们对力群先生的深切悼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