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百年雄才——黎雄才艺术回顾展”八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堪称老一代艺术家纪念展中一个具有学术新意与深度的大展,展览通过全面梳理黎雄才的艺术人生和创造成果,立体地再现了一代名家的整体面貌。岭南画派纪念馆在资料收集、文献整体和展览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展览让人增加了对黎雄才的新认识,也在研讨中形成了对黎雄才艺术新的评价。我馆对展览的要求现在不断提高,也日渐得到了美术界的认同,正是依靠美术界对美术馆展览学术标准的共识,美术馆的展览才能不断增添学术含量。
艺术作品无疑是精神活动的结晶,但精神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支持。在本期的《专题策划》栏目,几位学者撰文探讨了艺术创作与社会赞助的话题。严格意义上的“赞助”,应该摒除任何实际功用目的。然而,若按此标准来考察历史,纯然的“赞助”实例并没有几个。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艺术生产领域的“赞助”大都包含着或显或隐的目的,对此学界没有必要回避。而恰是这种“功利”目的的存在,艺术才得以在更宽广的层面里与社会产生种种联系。“赞助”因而也成为人们考量美术史的重要切入点。
在本期的《理论空间》《民间美术》等栏目,学者们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包括民间美术)领域的一些人物、事件和艺术现象做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披露了一些新史料,发表了一些新的观点。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与当下。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