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系列少儿教育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22日
中国美术馆12月22日讯 随着最后一场陈师曾特展系列少儿教育活动“朽物化奇趣”的圆满结束,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依托“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 ”所精心策划实施的系列少儿教育活动于12月18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该系列活动从中国画的不同赏析角度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共推出了8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儿教育活动。
11月20日,“功夫在画外”活动重点向同学们讲述陈师曾的生平和其艺术修为背后的深厚文化熏陶,使同学们认识到绘画和其他艺术一样,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对技艺的追求,更多的是学识的积累,道德的修养和品格的培养,使学生们对中国文人画有了多方位的感受,培养了欣赏和解读作品的能力。
志愿者教员王翼向同学们教授美术馆的参观礼仪
“功夫在画外”活动中,志愿者教员付桦给孩子们讲述陈师曾的“朋友圈”
志愿者教员林伟虹为同学们导赏文人君子画的特色
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老师指导学生们进行创意临摹
在12月3日举办的“童趣戏民俗”活动中,30多个亲子家庭齐聚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教员周郊和王梦瑢结合展览中“北京民俗册页”的形象和内容,把孩子们带入老北京的民俗世界,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观察生活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活动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画面解读能力,在教育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采用戏剧小品表演和亲子互动游戏的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了学生们对风俗画题材的理解。
“童趣戏民俗”活动中,志愿者教员周郊和王梦瑢和孩子们一起再现陈师曾画中的民俗形象
志愿者教员韩静带领同学们排练民俗短剧
12月8日、9日、14日、15日,中国美术馆和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合作推出“丹青系文脉”四场少儿教育活动,邀请200余名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师生来到中国美术馆体验艺术课程。这些孩子大多是第一次走进美术馆,在导赏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的展厅,对陈师曾的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在中国美术馆艺术教育空间,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体验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深处萌发。
孩子们感受着中国传统水墨的魅力
“丹青系文脉”活动合影留念
12月11日,中国美术馆推出“笔墨寄君子”展厅教育活动。在中国美术馆志愿者教员陈旋和林伟虹的带领下,近30组亲子家庭徜徉在国画艺术的海洋中,老师把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的知识和君子画的风格特点一一传授给学生们;随后学生们完成了展厅学习单并在展厅进行趣味临摹。活动中的中国传统艺术“拓印”的体验环节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李兆天和齐春江带领孩子们体验了一次中国传统艺术“拓印”的魅力,同学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感受到了黑白水墨中蕴含的美。
“笔墨寄君子”活动中,志愿者教员陈旋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介绍“君子四雅”的内容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研究生李兆天为同学们介绍拓印的知识
12月18日举办的“朽物化奇趣”活动是该系列少儿教育活动的最后一场,活动由志愿者教员曹红玉、门泽琪、梁彤和温竟精心策划,近30组亲子家庭走进中国美术馆,领略艺术大师“朽者”陈师曾的不朽艺术。老师们积极和孩子们互动,把展厅作为孩子们了解国画艺术的生动课堂。在七楼活动现场,通过志愿者教员曹红玉对中国画从构图到意境的深入浅出的讲解,孩子们逐步感受到了我们的“国粹”中国画艺术的魅力。在动手体验环节中,老师们一改用笔墨临写传统国画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们用“光影作画”。同学们在一个个精心制作好的小盒子里,把干花枯草用插花的方式展现花鸟画的风格特色,将盒子的开口用宣纸封住,并加以灯光照射,别具特色的光影水墨画立刻呈现在雪白的宣纸上。孩子们纷纷被中国画“逐影”的特色所吸引,对中国画的风格特色有了直观地认识。最后,老师们用专门为本次活动所篆刻的“童趣”印章,在每个同学的作品上盖章留念。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和老师们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光,把知识和快乐带回家。
志愿者教员温竟给同学们讲述陈师曾的生平
志愿者教员梁彤给孩子们教授陈师曾风俗画的内容和风格
志愿者教员门泽琪为孩子们导赏陈师曾的作品
在老师们的辅导下孩子们动手把“朽物化奇趣”
孩子们展示诗书画印俱全的小小文人画
“陈师曾特展”最后一场少儿教育活动圆满结束,师生们合影留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始终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指导思想,在形式和内容上勇于创新,引领着国内美术馆少儿教育的先进理念。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积极利用丰富的“典藏活化”展览资源,为广大少年儿童策划推出更为异彩纷呈的少儿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