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雅集:老北京的文画人儿"艺术沙龙暨现场教学活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22日
中国美术馆12月22日讯 2016年12月18日下午,一场主题为“崇文雅集:老北京的文画人儿”的艺术沙龙暨现场教学活动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这是中国美术馆结合“典藏活化”系列展之“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推出的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之一。
此次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共同策划实施,活动面向来自高校和社会的成人艺术爱好者,是一次馆校合作开展公共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探索。通过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展览资源,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通过馆校合作方式,增强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并探索培养艺术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的可行路径。
当天下午的艺术沙龙暨现场教学活动由展厅导览交流、绘画创作体验、开放讨论评估三大部分组成。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以及社会各界的艺术爱好者们参与了此次活动。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主持了整场活动。
展厅导览交流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绘画创作体验
下午两点,此次“陈师曾特展”的执行策展人,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应邀在中国美术馆六层精品展厅为大家介绍了展览策划背景、结构线索以及展品含义。他结合个人对陈师曾及其艺术的研究思考,讲解了展览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实物,特别介绍了陈师曾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文人交友圈,让参与者们生动而深刻地了解到陈师曾的美学思想与艺术成就之不朽,也对近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在深度解读展览内涵后,大家来到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新空间,体验文人画创作。现场优雅的情境布置和舒缓的背景音乐烘托起良好的艺术氛围,点燃了大家的参与热情。该环节的主讲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李兆天,首先对中国画材料以及用笔方法进行较为详尽的讲解。然后,她引导大家进行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体验,进而指导参与者们结合陈师曾展览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进行综合材料拼贴创作。这种基于参展作品进行混合媒介再创作的趣味性尝试,提供了理解陈师曾艺术魅力的独特视角,让参与者们在体验创造快乐的同时,激发了媒介与空间转换的想象力。在主讲人的耐心指导和参与者天马行空的自由创作下,成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面貌。
开放讨论评估
开放讨论评估
开放讨论评估
部分参与者合影留念
绘画创作体验之后,参与者们结合各自感受体会,展开了关于艺术博物馆教育合作机制、项目评估、未来发展等话题的开放讨论。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参与者们自由交流了收获和感受,对探索开展面向成人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新举措表示高度评价,并就如何改进工作细节,实现寓教于乐和形式创新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良警宇等嘉宾最后进行了学术指导与评议。针对现场大学生的提问,宋向光教授认为艺术博物馆不应是“文物的搬运工”,而应当是“知识的生产者”,尤其要强调其对人本身潜能发展的价值。同时他建议同学们拓展国际视野,在更广阔的情境中思考我国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良警宇教授从自身的社会学专业视角出发,强调了艺术与人、与社会的关联,建议更多研究和探索艺术对人身心的舒解疗愈功能,并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培养更多艺术的欣赏者、消费者、支持者。
当天上午,配合此次艺术沙龙和现场教学活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生班的同学们,还实地观摩了 “陈师曾特展”少儿教育活动之“朽物化奇趣”的现场,并与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部分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教员座谈交流了观摩学习心得。
观摩少儿教育活动
观摩少儿教育活动
此次“崇文雅集:老北京的文画人儿”艺术沙龙暨现场教学活动不仅是一次向公众传达艺术教育的创新尝试,其中更是融入了传统与当下、艺术与生活的思考与体验。为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公共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