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霞教授在中国美术馆主讲“陈师曾与现代中国画的‘文化自觉’”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13日
主讲人宋晓霞女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美术。她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获古典文学硕士和艺术史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编《“自觉”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人文三十年》《有事没事:与当代艺术对话》,著有《吴镇研究》(与杜哲森合著)《工笔画与中国画的现代发展》《现代性话语与近现代中国画的历史观重构》等。曾策划“刘小东10年回顾展”、“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胡适与北大”(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展览。曾执行策划“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美术转型”跨学科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李可染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国际研讨会”。
此次讲座是中国美术馆结合正在展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之“朽者不朽: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先行者——陈师曾诞辰140周年特展”举办的第二场相关学术讲座。宋晓霞教授通过分析陈师曾的画学思想及其艺术实践,揭示其对于20世纪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开拓价值和文化启示。
宋晓霞教授讲座现场
宋晓霞教授主讲
现场听众
听众认真记笔记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邓锋与宋晓霞教授交流
听众提问
听众提问
听众提问
合影留念
宋晓霞教授的演讲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陈师曾的绘画、书法、篆刻等作品奠定了他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地位。第二,关于陈师曾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需要将他置于20世纪中国画现代发展的历史中来考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师曾可谓现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第三,将陈师曾置于文人画价值内涵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诗意化与书法化两大主要路径),才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陈师曾的意义。
宋晓霞教授认为,中国画是人类关照世界的一种文化方式,中国画的精神价值在20世纪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现代发展中具有意义。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师曾在现代意义上重新阐释文人画的价值,将中国画现代发展的基点紧紧地维系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上。他在中国画文化价值的根源处,深掘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精神动力,建构起中国画的现代自我认同。
宋晓霞教授介绍了陈师曾为什么会用“现代”时间观的核心价值“进步”来为中国画的传统价值辩护。陈师曾以文人画重新构造了中国画传统的价值主线,以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这四者建构了文人画的价值核心。对于文人画的“不求形似”,他就得出了与时流不同的价值判断:“中国画是进步”。陈师曾追溯中国画的文化价值的根源,确立中国画的自我意识,在现代世界中创造中国画自身的主体性,守护中国画独特的精神语言,力图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陈师曾关于中国画现代自我的价值建构,在20世纪的画史上不仅成就了齐白石这样的大家,也在黄宾虹、潘天寿那里获得了不同形态的展开,甚至在近20年的当代艺术中也有回响。
在问答环节,听众争相向主讲人提问。宋晓霞教授对每个问题做出了认真回应和精到阐释。问答互动环节持续约一个小时,可谓机锋迭起,充满着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听众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进一步认识到文人画精神性的价值,对现代中国画的“文化自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谢中国美术馆为连接艺术与公众所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