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名家讲座之“抽象艺术在中国”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16年11月03日
中国美术馆11月3日讯 2016年10月30日下午,北京秋风瑟瑟,气温骤降,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却热闹非凡。本期,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邀请著名学者、美术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端廷先生,为广大公众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讲座——“抽象艺术在中国”。
主讲人王端廷先生,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是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会员、2015年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1983年王端廷毕业于武汉大学,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他先后留学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研究院和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文学与哲学学院艺术史系。长期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史研究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已出版专著《百年困惑——现代美术》《后印象派》《立体派》《巴黎画派》《静沐西风——西方艺术论说》《西方美术史》《从现代到后现代》和译著2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抽象艺术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与哲学理念的不同,且抽象艺术引入中国发展较晚,使国人在欣赏时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讲座中,王端廷先生用幽默朴实的语言,简单易懂的例子,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揭开了抽象艺术的神秘面纱,让大众贴近艺术,让艺术服务群众。
讲座现场
主讲人王端廷研究员解读抽象艺术作品
现场听众
听众认真听讲做笔记
听众提问
讲座结束后听众和主讲人交流
合影留念
王端廷先生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抽象艺术在中国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抵制到接纳,由贬斥到褒奖。20世纪初留学法国的林风眠等艺术家将抽象艺术引入中国,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有了较为宽松自由的社会创造环境,这期间抽象艺术发展的反复和艺术家们遭受的挫折令人唏嘘不已。二是中国抽象艺术的产生。王端廷介绍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抽象艺术在中国的阶段式发展,此期间,人才层出不穷,风格各成一派,北京和上海形成了中国抽象艺术的两大中心,中国抽象艺坛变得活力缤纷。三是中国抽象艺术的现实境遇。抽象艺术进入中国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本土文化对抽象艺术的误解、排斥和同化,这关系到东西方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差别的问题;二是在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之后,抽象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如何再突破行进的问题。在讲座的第四部分,主讲人重点介绍了16位中国抽象艺术家,向听众展示了他们的经典作品和创作风格。讲座最后,王端廷先生阐释了中国抽象艺术的意义,他表示,艺术的价值在于反映时代特征,彰显时代精神。经历了百年变革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蓬勃向上的工业化时代,抽象艺术具有的理性精神是我们需要的,中国抽象艺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在问答环节,听众们争相向主讲人提问。王端廷先生也惊喜地看到每个问题都很有意义,并一一做出回应和阐释。王端廷先生表示,抽象艺术是一门需要深入钻研的学科。听众们纷纷表示,让深奥难懂的抽象艺术走进公众,让公众懂得欣赏抽象艺术的美,感谢中国美术馆为艺术与公众架起了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