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教授在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主讲“从威尼斯到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
来源: 时间:2015年11月03日
中国美术馆11月3日讯 2015年11月1日下午,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一场题为“从威尼斯到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的艺术讲堂名家讲座正在热烈进行。应我馆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王镛教授从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入手,向观众讲述国际艺术双年展体制的发展和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创新,并解答了大家的提问。
主持人介绍主讲嘉宾
王镛教授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本科,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南亚所印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1983-2005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主要著作有《印度美术》《印度细密画》《20世纪印度美术》《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罗丹》《凡·高》等;主编有《中外美术交流史》等;译著有《印度艺术简史》等。2003-2015年担任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曾赴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达卡双年展、非洲双年展现场考察。
王镛教授在讲座中
王镛教授首先从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阶段切入,介绍了双年展制度的发展历程。他将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阶段分为四个部分:1895年至1914年是威尼斯双年展初步发展阶段。1920年-1940年是现代艺术与法西斯阶段。1948年至1972年双年展引入了艺术史的分类方法,根据流派进行展览策划。也因此这一时期的双年展堪称一部浓缩的西方现代艺术史。1976年至今为第四阶段,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和跨文化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此时双年展的主要观念是去中心化和跨学科。接着王镛教授介绍了中国艺术家在双年展上的参与。在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上,14名中国艺术家以民间方式参展,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亮相双年展。在1999年第48届双年展上,蔡国强凭借装置《威尼斯收租院》获得当年的金狮奖,这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最后,王镛教授讲授从2002年筹办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以来通过借鉴威尼斯、圣保罗双年展等,发展出来的中国模式双年展。“中国模式”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同于威尼斯双年展基本是一人为主策划,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实行集思广益的集体策划方式。二是不同于国际上的影像、装置艺术热潮,绘画和雕塑是北京双年展的主要艺术形式。尽管这样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保守,但中国的写实主义传统等使得绘画和雕塑于此有更大的展示空间;同时装置和影像艺术评判体系并不健全,北京双年展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中则是较为严谨的根据参展作品水平和切题为原则。2015年9月24日至10月15日的“记忆与梦想——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有9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规模空前,已然成为世界当代绘画、雕塑最重要的展示平台之一。最后,主讲人也分享了对于北京双年展未来的畅想和建议,希望有更年轻、专业化的团队和更多元的艺术形式参与到其中。
现场听众认真聆听
王镛教授的讲座受到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在互动环节,他对听众的提问做出详细且风趣的解答,不少听众也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加深了他们对于北京双年展的印象和认识,期待中国美术馆多举办类似的教育互动丰富观展体验。
听众提问
听众提问
王镛教授与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