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大权教授在中国美术馆艺术讲堂"重读珂勒惠支"
来源: 时间:2015年11月24日
中国美术馆11月24日讯 2015年11月21日上午,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早早坐满了听众。室外正下着簌簌的细雪,但是听众们对此次“艺术讲堂”名家讲座的期待让报告厅充满热切的气氛。此次讲座结合展览“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邀请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代大权先生来馆作“重读珂勒惠支”专题讲座。
主讲人代大权教授
代大权,1954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专家。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金奖;中国版画“鲁迅”奖;全国版画展金奖,全军美展一等奖;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版展、全军美展以及中国版画百年回顾展、中国首届国际版画双年展等国家一级展览。
讲座进行中
讲座伊始,代大权教授从介绍版画开始,用诙谐幽默的讲授方式让大家了解了版画的种类和版画制作过程、制作的材料、版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听众轻松愉快的进入珂勒惠支版画里的黑白景象。
随后代大权教授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立体深刻地阐述和分析了珂勒惠支的艺术人生:现实生活给予了她——人性的温度;艺术创作体现了她——审美的深度;独立思考形成了她——文化的厚度;一生经历拓展了她——精神的维度。
听众报以热烈掌声
首先,代大权教授通过对珂勒惠支生平的重新解读,让大家了解到艺术家身后是悲天悯人的文化人母亲形象。珂勒惠支在家庭的支持下学习艺术,从毛厄尔工作室通过对材质的悟性开始接触铜版画。从亲人的离世埋下的深刻记忆,和随后体验的丧子之痛,让她一生在母与子生死离别的主题刻画上从没停止过,她一次次深化对死亡不同阶段的理解,反映了珂勒惠支对人性近乎悲悯的关心。
听众提问
接着,代大权教授通过展示珂勒惠支所绘的一些工人和底层民众的形象,讲述她所熟悉的工人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投入与忘我的状态。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平凡的劳作,同样具有审美的价值,也同样具有表现的潜力。她认为美不单是在表面,更在内心,朴实与真诚的内心是最动人的美。她认同“丑可能是美的,但漂亮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是”的深刻理解。真实与善良是珂勒惠支的审美观中非常重要的标准,而文化仅是形式表面的构成比例与关系。
然后,代教授通过列举歌德、卜易生、左拉等文学家作品来解读同时代的文学艺术对珂勒惠支表达人性独特思想的影响,随后结合克林格尔的铜版画影响,法国印象派风格发展的背景来分析她创作风格的形成,重点对珂勒惠支最早的作品《织工》进行解读。她的思考和创作都是与大众紧密相连的,珂勒惠支一生的创作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她对低层悲苦工人农民的关注和同情,对暴虐的反对使她升起画家的责任感。最后,代大权先生认为珂勒惠支的版画从本质上就是大众的版画,她是超越阶级观点、超越暴虐行为观念的一个更具有基督教精神的伟大的女性画家。
珂勒惠支是鲁迅很早介绍到国内的艺术家。通过今天的讲座,听众们得以全面了解她的艺术人生。代教授的演讲十分精彩,他不仅带领听众重读了艺术家精彩的一生,还让大家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感性体验。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代教授一一回答了听众朋友关于版画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版画细节等问题。听众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很吸引人,大家热情地要求与主讲人合照,并期待下一次讲座。